都在说东进南拓,广州北部怎么搞?

未来城不落·2022年06月09日 09:01
坐拥世界级航空枢纽的花都,近水楼台先得月。

前两天,广州花都区发布了一则讯息宣布,差别化落户政策将在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区率先实施,大专学历可在这三个区落户。

但是很快,花都又把这则讯息给删了。

其实,超大城市内部的差别化落户已经被写入多个政府文件了。

无论是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还是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或者是广州市政府发布的《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到允许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

所以,大专生落户广州外围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之外的7个区),是迟早的事情。

尤其是广州北部片区,这几年在东进南拓的语境下,显得比较落寞,亟待新的发展题材,趁这个机会率先实行差别化落户,抢一波人口红利先,是非常可取的。

01

关于广州北部片区的发展机遇,我上周在花都区参加过一个论坛,今天就把当时的发言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次刊发有部分删减和修改)。

“东进南拓”这个口号来自遥远的本世纪初,当时广州开全国之先河,出台了中国大城市中第一个战略规划——《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并提出了一个日后被广为传播的八字方针:南拓北抑,东进西联。

所谓“东进南拓”是基于当时的痛点与机遇来制定的,因为广州西部是老城区,北部多山,还有流溪河水源地,发展空间都有限,而东部和南部有大量的空地可以开发,所以东进南拓是必然之举。

再来看字面意思,东进用的是一个“进”字,而南拓用的是一个“拓”字,虽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有不同。所谓“进”是一种目标明确、直奔主题的进击姿态,而“拓”虽然也有进的意思,但方向和目标并不明确,是一种带有实验色彩的探路姿态。

一字之差,正好也反映了东进和南拓两条轴线不同的观感,一个刚猛精进,一个飘逸浪漫,不得不佩服规划术语的精准和用意之深。

如今20年过去,可谓时过境迁,尤其是新白云机场就建在北边,原本以为“南拓北抑东进西联”这个八字方针就要完成历史使命了。

但,随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布之后,所有的注意力又回到珠江口了,或者说整个珠三角的经济重心有进一步南移的趋势,广州“东进南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反而进一步凸显了。

为啥呢?因为只有坚持东进南拓,才能更好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融合发展,否则广州会被湾区其他小伙伴孤立。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广州北部片区就完全没机会了?

那也未必!

北部片区仍然有一些非常独特的资源,比如白云山、白云机场,而且北部还有地!打开地图看一看,花都中部和白云中北部可不是山地,而是一片大平原,这个自然禀赋在整个珠三角都是少见的。

再说,广州就这么巴掌大一块地,东西南北每个方向,迟早都要搞一遍。所以,北部片区千万不要放弃自己,迟早也会轮到你。

我们先来看几个数据。

02

一个地方的产业、房子有没有前途,本质上要看人口是否持续净流入,过去十年,花都这方面可以说大获全胜。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花都区的人口增幅是全市排名第二,从94.5万增加至164.2万,增幅73.8%,很多人对此刮目相看,没想到北部的花都抢到了这么多人👇

另一个指标,花都的表现也不错,那就是经济增长。从2010到2020,花都区GDP的增幅高达255%,增幅排名全市第四,同样稳居前列👇

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不就是丁财两旺吗? 

花都两样都赢,还有什么好说的? 

人口、GDP之外,花都给我的另外一个观感是 城市面貌的升级,融创文旅城、花都中轴商务区出现之后,花都的现代感提升了很多。 

以前大家觉得花都只是广州的一个郊区,现在会觉得它也有一些中心感了,是大广州的一个城市次中心。 

位于花都的融创文旅城 

以上我对花都过去10年的一个总结。 

03

那么,未来花都以及北部片区发展的抓手是什么? 

我认为, 改变世界首先要从改变观念开始,当今全球正迎来一场观念革命,那就是从“向海而生”变成“向空而生”,或者说海空比翼双飞。

以广州为例,过去20年 为什么要东进、为什么要南拓? 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本质上都与港口有关 ,与海洋有关,向东是因为黄埔港在东边,广州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在那边;向南是因为南沙港在南边,所以国家新区、自贸区都放在了南沙。 

所以你看,“东进南拓”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向海而生”。 

未来20年,这个逻辑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因为我们的产业在升级,不再仅仅是那种需要靠港口来大进大出的传统产业,这类产业仍然很重要,但有一部分会衰落,或者转移出去。

城市要继续发展,产业就必须走高精尖的路线,而这类产品,往往要通过空港运输,比如手机、半导体芯片、高精尖的仪器,主要都是走空运的。

所以,从效率角度来看,高精尖产业往往更青睐于空港,而且这类产业的从业者,社交频率高、出差半径大,待在飞机、酒店的时间可能比在办公室还多,他们对机场的依赖度也更高。

一言以蔽之,传统制造业时代,谁靠近海港,谁就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黄金旺铺;科技时代,海港仍然很重要,但空港的想象空间更大。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词,叫做”从城市的机场变成机场的城市“,其中主语和定语的对调,背后就是观念革命的使然。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多个城市的机场已经变成自贸区,和海港同等待遇,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的机场片区都已成功获批为自贸区,赌的就是空港经济。

以下是2021年各大城市机场货邮吞吐量的排名,白云机场已超过北京双机场,位居内地城市的第二名👇

2021年,白云机场的货邮吞吐量超过200万吨,同比大增16.2%,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广州以及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庞大体量与迅猛势头。

机场对高端制造业的带动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广州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空港经济管委会,属于广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享受市一级管理权限,这个待遇可比珠江新城、琶洲更高。

广州空港经济区的具体范畴如下👇

广州空港经济区是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核心载体,位于广州北部,东起流溪河,西至106国道—镜湖大道、南起北二环高速、北至花都大道的区域,加上原白云机场综保区北区和南区范围,总面积116平方千米。 

其中,白云片区56平方千米,花都片区60平方千米,共涉及6个街镇,4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5万人。区内企业约8300家,包括南方航空、省机场集团、GAMECO、新科宇航、联邦快递等。 

2022年1月1日,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广州市临空经济区条例》正式施行,这将大力推动广州空港的改革与发展。

在各大城市对航空港经济的豪赌中,坐拥世界级航空枢纽的花都,近水楼台先得月。

城市如果“向空而生”,其产业布局的重心、人才聚集的注意力,都会从东进南拓那个强大的惯性中脱离一部分出来,给予北部一股力量,这是广州北部片区当下的一个机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孙不熟,36氪经授权发布。

+1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