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与旅游,一荣俱荣 5G时代下的航空产业破局点, 16.75%与0.6%,失速的航空业?
一方面是国内市场不断攀升的出境游需求,另一方面是航空公司面临的集体亏损状况,旅游业和航空业之间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荣俱荣,但显然目前二者之间还差一个破局的关键点。
现在,这个关键有望得到解决。
10月24日-25日,由Travel Link及盖安德咨询公司主办,中国民用航空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协办的首届中国航空与旅游国际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论坛以“Smart Travel智慧航空·智慧旅行”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航空业及旅游业的160位行业代表,他们将共同探讨、推进航空旅游融合发展新趋势。
“近些年来航空和旅游业分别举办的会议很多,但是把两个领域聚在一起的会议很少。”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李军在论坛上直言,“航空和旅游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航空运输不同于其他交通运输领域,从2018年全球运输总周转量来看,客运占比四分之三,货运占比四分之一,从运输收入的层面来看,客运占比86%,货运占比14%。
基本可以证实,民航主要是为旅游服务。如何深化两个行业之间的供需平衡,成为了摆在整个航空运输产业链上的一个关键问题。
1、16.7%与0.6%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国内市场在出境游领域是繁荣的。
根据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出境游总数达到了达到了1.49亿人次,相比2017年增长了14.7%,我国出境游客的境外总消费额超过了1300亿美元,增速超过了13%。
这使得中国的出境游总人数与总消费额高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这也是自201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境游市场的第六个年头。
巨大的出境游需求势必离不开国际航线的需求攀升,但伴随国际航线交稿的增长率而生的,是连续三年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线亏损,2018年这个数字为-219亿元。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国际环境的因素,境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均衡也成为了影响航空公司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2000年-2018年间,我国出境游年均增长率为16.7%,而入境游仅为3%,2010-2018年间的增长率年均只有0.6%。
出境游和入境游的发展严重失衡。
与此同时,伴随中国游客出境游需求日益旺盛,通往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航班却往往面临着运力不足的挑战。
促进入境游发展、均衡国内旅游周期、发展人文旅游等问题已经成为了业内共识,也成为了本次论坛破题的关键所在。
我国当前的年人均乘机次数只有0.42%,低于全球0.52%的水平,待开发的市场存在巨大增量空间。
一个百分点的差别,隐藏的是上亿级别的市场增量。中国民航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只有1.8亿人次曾经坐过飞机,占比人口总量15%,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超过12亿人没有享受过航空运输的服务。
且根据携程统计的2018年中国出境游的大数据可以看到,二三线城市用户只占30%,70%出镜游客依然来自一线城市,未来二线城市以下的出境游潜力巨大。
2、5G时代的新挑战
想要撬动这部分市场增量,除了需要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以外,还需要以科技赋能,用技术手段提升智慧航空服务能力。
即将迎来的5G时代,对各行各业都是一个新的挑战,航空业也不例外。对此,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财务总监高级工程师李劲松就在本次大会上直接点明:5G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与升级,5G为旅游业带来新契机,5G使旅游互联网进入黄金发展期。
2019年,是中国5G的商用元年,而这种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并不仅仅意味着通信效率和通信性能的提升,从4G到5G的提速,带动的更多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面升级。
在李劲松看来,5G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就是两个领域,一是文旅融合,二是旅游与本地消费的融合。
举个例子,在刚刚正式投入运营的北京大兴机场中,旅客可以首次在国内完成一证通关、面相登机,所有旅客可以通过刷脸或刷二维码的方式直接登机,无需打印登机牌,实现机场无纸化。
包括大兴机场的行李托运也配备了IFD行李标签,旅客通过下载航空公司的APP即可通过电子标签查询行李位置、全程跟踪。
以及智慧停车等便捷系统,凡此种种。
这一切智慧化的操作系统,都是通信技术不断迭代的结果。5G时代的到来,势必会给如机场、机舱等需要强大通信服务支持的场景,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5G对航空业、旅游业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会重塑航空业和旅游业的关系。”李劲松直言,“旅游正在由通道变成渠道,也就是说航空会成为旅游的新渠道。对于航空公司而言,5G的价值和意义是明确的,前者的方向和路径也是明确的,就是要把这个通道变成渠道,提升这个通道的过客,也就是旅客对于航空公司的价值,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实现航空公司新分销能力。”
这样5G时代航空和旅游之间的关系就会由互为内容,演进为互为渠道,最终为彼此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