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 | 做癌症治疗赛道的“生物导弹”,ADC在2019年会爆发哪些商业转折?
本文是创投观察系列的第124篇
分享人:诺灵生物创始人 孙滨源博士
编辑:36氪菜菜
国内市场:新形势到来,医药赛道正处于转折点
2018年,中国医药行业发生的两个事件,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是医药体系改革让原研产品快速引进;第二是中国进口的PD-1价格低于美国和香港,成为世界最低价格。
这两个事件不是偶然,很可能是国内医药行业由注重跟随到追求差异化的转折点。
展望2019年及以后,我们认为对国内抗体偶联(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药企来说,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
寻求差异化的靶点。目前国内有十几家做ADC的药企,基本处于临床阶段,靶点主要集中于HER2。如果罗氏的Kadcyla以较低价格引进国内,对这些公司的产品是一个较大的冲击。以往国内药企,对研发风险考虑得多,对市场风险考虑得少,以后必将更重视市场风险。
重视真正原创药研发。以前药企最喜欢的策略是快速跟随和License-in。新的形势下,将倒逼药企重视原创新药的研发,在ADC药物平台(针对小分子毒素,偶联剂,抗体)和临床上(如新适应症,组合疗法等)创新。
国际市场:ADC产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国内市场已失去政策保护,正在成为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看技术和产品,不能只看国内市场,也不能只看眼前。诺灵生物认为世界ADC产业的发展趋势如下:
ADC技术平台将继续演进,方向仍然是在保证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安全性。
近些年来,针对小分子毒素、偶联剂和抗体这三部分,出现了不少改进与创新。包括新型小分子毒素、高分子偶联剂、改进的释放机制、提高水溶性、定点偶联、提高载药量等。但ADC领域的痛点仍然是如何提高药物的治疗窗口。
西雅图基因和Immunogen开创的技术路线目前占ADC药物的70%左右,这个局面将改变。更多差异化的技术正在成长。
例如,第一三共的ADC药物已获得FDA突破性疗法,其技术平台有可能率先对传统技术平台产生替代作用。Mersana高分子偶联技术的尝试,无论是经验和教训,都值得高度关注。
ADC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组合疗法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如目前已有将近40个ADC药物与免疫检查点调节剂(如PD-1抗体)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在进行中。
未来一个新方向是ADC药物将不仅仅只局限在癌症治疗,目前尝试的新治疗领域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细菌感染等。与ADC非常相近的SMDC(将ADC的抗体换为小分子配体)药物目前也进入了肿瘤药物、医学成像、CAR-T的临床试验阶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