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马甲的bot账号兴起,内容众筹这门生意还真是越来越红火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36氪经授权发布。
三个星期前,一个名为@意难平bot的博主宣布关博,让不少人开始注意到一些后缀为bot的微博账号。
不知从何时起,这一波名字很像的账号仅凭发布网友投稿,就悄然侵占了广大微博用户的时间线。本期全媒派就给诸位讲一个内容生产业中靠众筹白手起家的故事。
Bot:我不生产情绪,我只是情绪的搬运工
Bot全称Robot,原本指的是社交媒体机器人。但微博上走红的这群bot却是由真人运营的,他们接收并发布网友的投稿,而投稿的范围则由各个bot的前缀划定。
小众分享型:谁的生命密码
最普遍的bot,是以某种爱好或者圈子为边界,作为自嗨和安利神器存在的。
举例而言,@胖球bot负责记录中国乒乓球圈的金句,@三国bot则接受三国历史及其衍生同人的投稿,@RPS_bot更是细化到了真人CP这一小圈层。
对于圈外人而言,这些格式统一、没头没尾的投稿发布,就像打上了暗语一样难懂;但看得懂的圈内人,只需交换一个眼神,就能在评论区原地开始表演。
吐槽日常型:前方奇葩,小心避让
在兴趣爱好之外,一些bot也致力于从真实生活的缝隙里打捞有趣事物。
在微博上,再小的苦恼也值得郑重其事的吐槽。譬如,当你夹起一块品相良好的肉准备细细咀嚼时,却发现——那是一块伪装得极好的姜。
@菜里的姜bot的博主曾被一碗没有牛肉的牛肉面伤害,于是开始记录这种被食物欺骗的失落。在五花八门的带图投稿中,姜汁瓜子,姜味薯片,像土豆的姜以及像鸡肉的姜纷纷出镜,沉默的料理大反派终于迎来了审判时刻。
或许有人可以避开菜里的姜,那没人能躲过 “行走的姜”之倒胃口人士。@直男发言bot收录了各位草履虫男士的单细胞言论,评论区按耐不住,纷纷表示“我看过更大的猪蹄子”,并附上了直男发言2.0,3.0,4.0……
看到这里的直男也不要慌,左转点进@绿茶发言bot,海量茶言茶语等你吐槽。
情绪主题型:人类的悲欢偶尔也相通
某种固定的情绪,也可以成为一个bot的主题。这一类bot跨越了圈层,打破了次元壁,内容往往是最多元的。
开头提到的@意难平bot,灵感便来自于红楼梦那句“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但凡围绕这种遗憾而纠结的钝痛感进行投稿,不论是影视台词,还是自身经历,都可能被bot接收。
自称正能量博主的@生艰bot为大家带来了”生活好难我好烦 “的一百种表达方式,而@千禧bot则用怀旧的集体情绪诉说着对当下的温和抗议:
“欢迎各位怀旧人士、土酷爱好者和认为2010年后的一切都糟透了的悲观人士来玩耍。”
虽说人类的悲欢不一定相通,但这些密集的七情六欲至少可以安慰我们,人嘛,到底还是相似的。
投稿:这个套路,我曾见过的
Bot账号很“潮”,但读者投稿却称不上什么新鲜事物。即使我们忽略当年报纸杂志上最欢快的来信板块,互联网的内容众筹史也值得说道一番。
靠谱网友,在线答疑
在bot大火之前,微博上的粉丝投稿几乎都是问题导向的,标准格式为:我是谁,我遭遇了什么,我该怎么办。
“品姐枕聊室”是微博博主@我的前任是个极品的保留栏目。博如其名,发布的投稿主要聚焦于不太靠谱的前任,以及是否应该让也不太靠谱的现任变成前任。
或许是因为“爱情使人痛苦,学习使人快乐”,@本硕博吐槽君的画风显然要沉稳得多。从保研怎么选学校专业,到备考如何防止“过劳肥”,投稿者都会事无巨细地配上一段自我陈述。
@办公室吐槽君则是为社会人士准备的进阶账号,提供求职、工作、跳槽一条龙答疑服务: HR为什么鸽了我?领导总加班,要怎么先走?裸辞可行吗?同为底层社畜,刚好在带薪上厕所的间隙里,和投稿人互相打气、抱头痛哭一会儿。
无心插柳的大V们
网友固然热心,却不是万能的,总有一些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需要专家解答。
譬如@博物杂志的绝大部分微博,都在通过读者们并不怎么高清的图片,回答他们突发奇想、漏洞百出的提问:你看这个花,它又香又红;你看这只鸟,它又大又肥……
沙雕网友靠无聊和好奇撑起一片天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马伯庸的微博里。
众所周知,我国的路边小馆执迷于用历史名人和神话传说为自家美食镀金,从朱元璋到乾隆无一幸免。类似的野生素材俯拾皆是,只是苦于无人搜集,亦无处投放。
过去的某一天,当时还是正经小说家的亲王@马伯庸随口吐槽了这个饮食圈怪象,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地成为了“不靠谱民间美食故事收割机“,投稿至今不绝。
亲王的微博恰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吐槽集散地。从此等待上菜不再百无聊赖,拍下墙上的美食传说,上微博,@马伯庸,与世界分享你内心的弹幕。
公众号:故事的二手贩子
粉丝投稿这种素材宝藏,微博博主玩得转,日日为了新选题和十万加头秃的公众号自媒体人难道会放过吗?不存在的,他们甚至更主动。
在公众号领域,新世相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个人故事分发机。
这个团队非常擅长和粉丝互动来产出高质量UGC:他们会在后台用各种主题征集回复,内容永远关切都市男女的野心与爱。而成千上万的读者留言则会经过筛选,成为后续推送的内容来源,打造出一款款当代情感群像爆文。
时尚类公众号深夜发媸则专门为素人开辟了一个求打分栏目,接收各位小仙女小仙男的照片投稿。投稿均会辅以一篇或脸酸或自嘲的本人美颜推荐信,由其他全体读者进行负分到10分的颜值评级。
为了适应微信用户的阅读习惯,公众号上的投稿会经过精心的筛选、编辑和排版。但在它们最粗糙的时候,我们也还是忍不住要去关注这些普通人,为什么?
内容众筹的创业时代
注意力稀缺时代,内容生产者们为了让用户多停留几秒钟挖空心思,看似最原始的粉丝投稿却脱颖而出得毫不费力。或许,我们是时候审视一下内容众筹这门生意了。
风险:我给自己造了个影子
不论是为了寻找同好,还是求个公道,投稿的目的始终如一:获取认同。
想被认同是天性,但寻求认同的风险,常常使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
以朋友圈为例,这个无限逼近我们真实社交圈的平台,却开始被大家抱怨“朋友圈里没朋友”。
因为真实,所以沉重,现实的社会角色必然会侵蚀自由表达。毕竟这一秒你在朋友圈交付的真心与困惑,或许下一秒就会沦为公司茶水间的谈资八卦。
相反,匿名投稿则用一种轻盈的方式,塑造了更理想的表达环境。
虽然你会面对数量庞大的评审团和人生导师,但感谢去身份化的表达,他人的评价在网上山呼海啸,却很难结实地打到你。
人设风险被规避,社交安全感骤升,于是人们乐于借用大V的流量,让陌生人为自己主持公道,和不知名网友掏心掏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