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desk 2018 新加坡共识大会:新加坡央行目前不会将任何加密货币认定为证券

Odaily星球日报·2018年09月20日 15:45
没有任何一种加密代币需要按照现行的证券法进行监管。

编者按:本文来自36氪战略合作区块链媒体“Odaily星球日报”(公众号ID:o-daily,APP下载)

众所周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一直在当地扮演着中央银行的角色,他们最近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加密代币需要按照现行的证券法进行监管。 

在本周三(9月19日)举办的 Coindesk 2018 新加坡共识大会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与创新技术基础设施办公室负责人 Damien Pang 对去年发布的《数字代币产品指南》(A Guide to Digital Token)做了进一步解释,旨在让加密货币行业的创业者更清楚地了解监管政策。

Damien Pang强调,新加坡的监管策略可能会和国际上其他监管机构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司法管辖区对于如何认定“证券”都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因此,他表示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这样的监管机构也没有提供具体的监管框架。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的《数字代币产品指南》中,将代币分成了三种类型,分别是公共事业型代币、支付型代币、以及证券型代币。Damien Pang 首次对外声明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数字代币的分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这主要取决于代币当前和未来的特征。

Damien Pang 在大会上发言称: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密切关注代币的特征,而不会仅仅局限于构建它的相关技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并不打算规范用于访问某些服务的公共事业型代币,不过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会颁布一项支付服务法案,旨在监管具有存储和支付价值的支付型代币。”

如果任何公共事业型代币、以及支付型代币的特征与证券产品特征一致(比如能够在未来获得收益),那么新加坡监管机构将会对这些资产进行监管。

另一方面,Damien Pang 还谈到了目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沙盒计划的运转情况,他透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受任何代币项目,仅有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MetLife Insurance)在沙盒中测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程序,希望提升医疗保险服务效率。

在和与会者交流时,Damien Pang 还回答了一些此前很多监管者难以回答的问题——为什么监管机构迄今仍然没有明确加密货币(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究竟是否符合监管规定。他认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可能无助于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Damien Pang 最后说道:

“当你去定义加密货币的时候,可能会非常片面,比如这个代币是证券,那个代币不是。但事实上,有超过 1000 个代币。对于监管机构来说,真正的指责在于如何提供指导,告诉人们应该以一种明确的指导方针来对加密货币进行分类。”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未来的终端消费,是一条结合线上和线下全渠道的产业链闭环结构,分布式、去中心化,冠群的终端消费战略就是为了打通整条产业链,让所有企业能够在此链条中同成长、共命运。

2018-09-2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