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是寻租的“毒机器”,人类必须戒断
编者按:对于社交媒体的讨伐之声一直从未停歇。本文作者Jaron Lanier在“Six reasons why social media is a Bummer”一文从缩略词“Bummer”出发,细数了构成Bummer这台机器的六大因素。
事情一开始并不是这个样子。我并不认为人们必须远离整个数字世界,对此我持乐观态度。但是不得不提到有一种特殊的高科技产品真的有毒,即使其毒性是少量的。
谈及这个话题不是想说互联网用户被塞挤进到让人们变得更加糟糕的环境中,或者是有如此之多的权力集中在控制巨型云计算机电脑的人手中,我的意图并非于此。这个话题与我们随身携带的那个导致行为发生改变的设备有关。在此之前,人们可以通过老式广告去衡量一个产品是否在除了美轮美奂的广告之外的做的更好,而如今,这些公司正在通过知晓用户是否在浏览时已经改变了自身行为,并基于个人反馈不断调整进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简而言之,人们的行为踪迹已经成为一种产品,公司企业和政治客户在排着队准备修改它们。
最终,我们的行为和所面临的真实危险将实现首尾相接。而一旦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这种有害的商业模式,那么人们对于潜在的技术发展的态度就不会显得那么糟糕。
有些人把社交媒体比作烟草行业,但是我认为这种比喻并非十分恰当,更为贴切的类比物应该是含铅的油漆。当铅被公认为有害物时,没有人会认为房子不应该再被涂上油漆。相反,在各方施压和相关法案通过之后,无铅涂料成了新的行业标准。
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而不是社会科学家或者是心理学家,我知道留给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什么都不做只选择袖手旁观不是好的处理方式。我们无法以极其严谨理想的科学方式进行推演,但是却可以通过足以预料到的结果倒推出那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论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它们。
我们似乎可以创造一个新的缩略词。将“由可改变的用户行为而组成的一个寻租的帝国”(Behaviours of Users Modified, and Made into an Empire for Rent)简称为Bummer。
Bummer是指一种机器,一种生活在云计算空间中的统计机器。由于其基于统计数据对产品产生影响,这种威胁与气候变化有些类似。一个人无法断言气候变化导致了某一次特定的风暴、洪水抑或是干旱,但是却可以说它改变了这些极端气候发生的概率。从长远来看,包括海平面上升、需要重新安置人口以及寻找新的食物源在内的这类极可怕的事情都可以归类为气候变化。而如果事情发展到了那种地步,一切争论都将消失。
同样的,我也无法证明某一个人是否因为受到了Bummer的影响而变得更加糟糕,也无法确保那些发生在社会某一方面的堕落行为不会发生。人们无法明确得知Bummer是否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正在使用Bummer平台,那么至少已经发生了一点变化。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没有Bummer存在的世界与如今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们至少能粗略地去感知这一幅图景。就像气候变化一样,如果我们不进行自我纠正,它就会将人类拉入地狱的大门。
Bummer是一种由六个因素所组成的机器。下面将对这六个因素进行详细描述…
1. “A”即指获取注意力(Attention acquisition)
在互联网上,人们经常以一副令人讨厌的奇怪面孔出现。在互联网早期,这种变化就极其令人们惊讶,它也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众多社交媒体公司和其他实施行为操纵术的帝国来说,这种肮脏的行为像原油一样,因其能够助长消极型行为反馈行动而迅速成为互联网的主导力量。
为什么这些肮脏之事会发生?简而言之:令人们聚集在一起的主要的,甚至说是唯一的奖励品就是注意力。
除了注意力之外,网络的其他东西不具备被寻找的价值,因此人们逐渐会变成一种性情糟糕的人,因为那些能够吸引越多注意力的人值得最多的注意。这种对于性情糟糕之人的固有偏见为Bummer机器的其他部件正常运转添油加料。
2. “B”即指闯入人们的生活(Butting into everyone’s lives)
所有人都被置于一种如反乌托邦科幻小说所描述的那种监视之下。
而间谍行动主要是通过联网的个人设备展开,智能手机的作用尤其之好,它被人们几乎片刻不离身地贴身安置着。Bummer所收集的数据涉及每个人的交流、兴趣、运动、与他人的接触、对环境的反应情绪、面部表情、购买行为、生命特征,这些数据持续增长,让人望不到尽头。
个人数据与其他人数据基于算法建立起联系。而所得的相关性实际上与构建个人画像的信息有关,这些信息经过不断的测量和评估意图发现预测结果之所以如此得出的缘由。如同其他经由验证的理论一样,这些信息基于适应性反馈信息得到改善。
3. “C”即指将内容填鸭式硬塞给你(Cramming content down your throat)
算法通过个人所使用的设备知道其所经历了什么。我们通常称其为一个信息流、一个推荐引擎,或者是个性化推荐。这意味着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均不相同。之所以如此做的最直接动机是为个性化行为提供刺激物。
并非所有的个性化行为都被归为Bummer。当Netflix为你推荐一部电影,或者是eBay为你推荐一些采购物品时,这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个性化只有在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时才会变得极其糟糕。无论是Netflix还是eBay,这两者都没有被第三方收买而意图影响用户行为的举动,除了一个人网站上做即时买卖。
4. “D”即指以最悄无声息的方式引导(人们的)行为(Directing behaviours in the sneakiest way possible)
上述四大因素经由彼此连接而创建了一个测量与反馈机制从而达到故意引导行为的目的。整个过程如此运行:经过优化的个性定制信息流用来“吸引”每位用户,其通常运用情感上的强烈暗示,使用户上瘾。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被操纵的。默认的操纵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越来越黏在一起,使其在系统中停留更长的时间。而其他操纵目的也正在测试阶段。
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在某个设备上进行阅读,那么其阅读行为将会与其他人产生联系。如果某人的阅读模式与你的相似,那么在经由一种特殊算法的反馈之后,你们两人的行为相似度会增加。如果你发布的有些怪异的帖子被证明与那些被发现是潜藏的愤世嫉俗者的帖子具有一定相似度时,那么在选举进行之前,你可能会成为攻击目标,而这种攻击意图在于降低你投票的几率。
那些Bummer平台自豪地报道着让人们感到悲伤、改变选民投票率、以及加强品牌忠诚度的内容。数字化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改变使那些各有千秋的生命色彩汇聚在一起变成了模糊的一大片。从算法的逻辑来看,情绪、幸福和品牌忠诚度的确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却彼此类似,都释放着可以得到优化的信号。
5. “E”即指偷偷放纵最坏的人招惹别人,而从其中赚钱(Earning money from letting the worst people secretly screw with everyone else)
这台Bummer大众行为矫正机被用来赚钱。其中进行的操作并不完美,但是却功能强大到足以让品牌、政客和和其他具有竞争力的机构为Bummer型企业付款,普遍的认知勒索行为也接踵而至,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围绕Bummer的支出不断增加。
如果一个人不是在网络平台上用现金结账,那么他的行为就必定被转化为该平台的数据燃料。当Facebook开始在自己的信息流中强调“新闻”属性时,整个新闻领域都不得不重新制定自己的稿件标准。为了避免掉队,记者们不得不想出那些诱导用户点击的故事,并且将文章叙事从上下语境中剥离开来。而为了保证自己不是大浪淘沙之后的残余物,他们不得不迫使自己变成新的Bummer。
6. “F”即指虚假暴民与虚假社会(Fake mobs and faker society)
尽管这一因素不是一个Bummer机器初始设计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几乎时时在场,。假面之人群体庞大到我们无法确定他们的确切数量,他们构建了一种氛围。机器人、人工智能、掮客、僵尸评论、僵尸粉、僵尸友、虚假发帖:他们是一群幽灵。
社会在无形之间受到破坏。对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压力被拼贴放置在一起。
更具体些说,我们可以为某些问题画上一条底线,从而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容易解决。我们的问题并不出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喇叭,抑或是算法的艺术之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这台Bummer机器。机器的核心并不是一种技术。确切来说,核心是一个商业计划,这一计划会产生不当的动机,使人变得腐朽。
它甚至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商业计划。除中国之外,唯一完全依赖这个系统的科技巨头是Facebook与谷歌。而五大科技公司中的另外三家偶尔也会放纵自己使用该系统,虽然它们的行为已经越来越显得正常化,但是却仍并不允许自己依赖于此。一些规模较小的Bummer公司也有一定影响力,比如Twitter,尽管它总是在苦苦挣扎。
所以,哪些公司能够被称之为Bummer?一个很好的辨别方法是,一流的Bummer公司吸引着性情糟糕之人的注意力或者是让这些人不停地产生花销,例如俄罗斯国家情报战部队。这种方式也明确了那些只包含部分因素的公司,比如Reddit和4chan。即便如此,它们仍然在Bummer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并不是给那些科技巨头看的,而是给你看的。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机器周围画上一条线,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这条底线而尽力避免某些行为的发生。
Bummer的问题并非在于它运用了许多技术,而是它不断渗透在一些人的数字之旅当中。一个人可能会选择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师的治疗,并从中获益,并希望治疗师赌誓自己会遵守职业准则并赢得自己的信任。但是一旦这位治疗师开始听从那些强大的远程公司的指挥,接受酬金并心存感谢,进而让治疗者做出一些与自身利益相悖的决定,那他就会成为Bummer机器的一部分。
因此,问题并不与特定技术有关,而是与利用技术操纵人们有关,Bummer以一种愚蠢且恐怖的方式不断积蓄力量从而对文明的生存构成威胁。
如果你想让这个世界变得理智,你不需要放弃自己的智能手机,电脑云服务,也不需要拒绝访问互联网。Bummer才是你真正需要避免的。赶紧删掉你的账号吧!
原文链接: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may/27/jaron-lanier-six-reasons-why-social-media-is-a-bummer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