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苹果、Facebook、Twitter和用户面临的重大危机
编者按:无论是好是坏,2018年都是在历史性的政治转变中开始的。在美国、欧洲和其他地方,2016年的选举结果始料未及,令人大跌眼镜。而本文将探讨未来科技世界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我们迟早都要面对这些改变。而从这些改变中,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看看这些日益强大、日渐自私的企业及其产品的未来。Designlab发表于Medium网站,原文3 Product Design Predictions for 2018
1. 苹果公司的身份危机
我们的第一个预测是苹果公司的身份危机问题。有人可能会认为苹果公司的商业奇迹在乔布斯时代之后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库克在其任期内的种种争议也同样吸引人。
库克在2011年接手的苹果已然不同于1997年乔布斯重返的那个苹果。在乔布斯重返苹果那会儿,整个公司正困难重重;相比之下,库克接手的苹果已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不仅拥有近乎完美的产品,还拥有最忠实的客户群。
所以为什么要预言苹果会在2018年出现身份危机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首先,库克任期内有些愚蠢的决定。别误解我们的意思——苹果公司向来都对高价失败的产品有执念。还记得20周年纪念版的Mac吗?说实话每次播出《辛普森一家》里面Homer设计了一辆车的那一集,我就会想起它。
20周年纪念版的Mac与Homer设计的车
“hockey puck”——可爱,但没用
但是别以为这些都是库克时代的专利,其实即使是在乔布斯时代,苹果也出过败笔,包括1998年发布的臭名昭著的“hockey puck”苹果鼠标。然后还有第一代的塑料MacBook,它们先是褪色,然后变成了碎片(没错,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碎片),故而荣获“破碎本”的荣誉称号。
购入2006款MacBook的人都说:这是他们的一大败笔
在库克时代,还有一些愚蠢的设计决定,包括必须倒过来才能充电的鼠标,而给iPhone安装充电外壳,则看起来就像一个恶搞产品,手机看上去大腹便便,宛如怀孕。
iPhone 6的官方供电保护壳,呵呵
2015年的苹果魔术鼠标2,再呵呵
直到最近,人们才有可能以正常的心态和幽默的方式来正视这些奇葩玩意儿,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没那么重要了。但在过去的一年里,苹果貌似越来越走偏了。
首先苹果已经默认了它的市场定位,并开始系统地将其产品定位为普通竞争者的高端替代品。这包括大幅提高其旗舰产品的价格。顶配MacBook Pro售价超过4000美元,硬盘容量为2TB,而其最新产品iPhone X的起价为999美元。
如果这个战略的提出不是伴随着一系列令人尴尬的产品设计失误的话,其实定位还是不错的。2016年和2017年的MacBook Pro,在屏幕和键盘设计和质量方面都有大量的问题。然后再加上一些奇怪的设计——比如加了一个基本没用的触控条和一个超大尺寸的触控板——身为用户的你就会开始怀疑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2016款MacBook Pro——内里并没有外表看上去那样优秀
iPhone X的诡异之处在于那个“刘海”,我怀疑很多人由此对苹果走上了“粉转黑”的道路。但是在千篇一律的全屏手机面前,这会是一个把自己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来的策略吗?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更有可能打击iPhone X声誉的是FaceID的安全隐患,再加上过高的定价,可能解释了为什么这款手机的销量放缓以及传出停产的消息。
iPhone X
简而言之,苹果公司已经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但硬件和软件缺陷为这种定位打上了问号,特别是考虑到个人电脑和安卓产品的质量在过去五年显著提高。对比之下,苹果公司这种“德不配位”的表现令情形变得日益尴尬了起来。
在过去的几周内,该公司的定位与它所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不匹配,在MacOS High Sierra附带的灾难性缺陷中暴露得淋漓尽致。系统存在着的漏洞甚至允许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密码的情况下登录到任何Mac系统,兹事一出,舆论哗然。苹果也立即发布紧急补丁并向用户道歉。但是,这种错误即使在廉价产品中也是不可原谅的。这一事件发生在MacOS的一个重大更新中,而该公司居然还把自己树立业内的一个道德典范。
但苹果依旧有能力扭转颓势,当然这不是轻易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事件展现了苹果公司内部的许多问题——例如,预发布和软件测试的质量控制不足,还有更重要的:对用户需求的无知。
2018年,苹果如果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为其高昂的价格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它需要回归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并重新专注于产品执行。但更有可能发生的是另一些糟糕的产品继续被发布出来,以及令人尴尬的安全问题,从而就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引发一场身份危机。
2. 第一波社交媒体开始衰落
就本文而言,我们将“第一波”社交媒体定义为Facebook和Twitter——当然,在此之前,MySpace等社交媒体先锋也出现了。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想却又不得不使用社交媒体,你可能很难相信Facebook或Twitter会消亡。但是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些服务已经过时了。
它们在千禧一代中最受欢迎,这些人在21世纪头十年的时候就成年了,他们很高兴能有这么一种简单的方法来与他们亲朋好友联系保持联系。另外,Facebook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让老年人与远方的朋友和家人联系。
然而,这些平台对后千禧一代几乎很少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平台功能有限,越来越不能满足年轻人们的需要了。年轻人们已经转而使用Snapchat和WhatsApp等能提供加密服务的社交应用,以获得更安全、更细微的服务体验。后千禧一代更熟知数据驱动的这个世界,并且很容易给Facebook上的友谊打上“毫无意义”的标签。
当然,Facebook也不是没有试图利用新的应用夺回青少年和年轻人市场,也试图通过收购Instagram和提供其他已经使用的服务来吸引年轻用户,但由于应者寥寥,这些努力最后都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高度程式化的社交媒体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危险。许多人都表明了这类担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回应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部分用户通过社交平台传播虚假和植入新闻故事的行为。但实际上远远不止于此。
更重要的是,批评家们注意到这一事实,即正是第一波社交媒体平台设计的核心部分会造成认知超载、心理成瘾和强迫性分享等不良后果。众所周知,科技界的许多知名人士限制他们孩子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甚至还将孩子送去没有屏幕(社交媒体的代表)的学校,这恐怕也是同与日益扩张、无孔不入的科技做斗争所表明的姿态。
前不久在达沃斯峰会上,亿万富翁索罗斯表示:
矿业和石油公司破坏物理环境,社交媒体公司破坏社会环境。这非常令人担忧,因为社交媒体公司会影响人们的想法和行为,而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对民主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选举的完整性方面。
同样在去年年底,于2011年去职的Facebook前高管Chamath Palihapitiya,对自己在公司扩张中所扮演的角色表示遗憾:
我们所创造的靠短期的多巴胺驱动的反馈回路正在破坏社会的运作方式。没有合作,不实信息,信任缺失。
……
这不是简单的俄罗斯广告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要知道,它正侵蚀着人与人之间行为的核心基础。
更不要说用户还为这些社交巨头免费贡献了大量的个人数据。即使是《经济学人》这样立场并不激烈的杂志,也在质问当前科技巨头们是否应该为它们目前免费使用的数据向用户们支付费用。
所以2018年将成为一个转折点,因为用户会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媒体平台的破坏性。而为了保住他们的市场地位,Facebook和Twitter这类第一波社交媒体需要回归用户体验设计的基础上,并重新定义2018年,用户真正想要和需要的社交应用。
在未来的一年里,我们至少有可能看到反对第一波社交媒体的倾向出现。用户偏好将转向更低的、准SMS的交互,这需要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被动的加入。特别是在拥有越来越多流动劳动力的世界里,Slack等商业平台可以为社交网络的未来提供一个范例和模式。
Slack的界面
在这些平台出现后的十年里,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用户现在更愿意为应用付费。对Spotify和Netflix的付费订阅现在已经没人大惊小怪了。
所以,即使社交媒体巨头们用有十分庞大的用户基础,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旦时机成熟,或者有合适的新平台出现,我们就会看到短短数年内,原来的用户就会大量转移至更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中去,即便它们要求付费。
3. 用户们将更注重隐私和安全
在2018年,用户们将更加注重隐私和安全。在未来的一年里,专家们认为,考虑到曾经出现过的那些病毒(如WannaCry),网络攻击发生概率依然相当之大,这将影响英国国民医疗服务制度的电脑系统,导致一些服务关闭、一些紧急救护系统失效。而且去年电脑病毒迅速传播的一个原因在于,计算机系统的补丁修复和升级都出现了问题,人们对此都过分掉以轻心了。
Webroot的工程和网络安全副总裁David Dufour在去年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像NotPetya和WannaCry这样的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劫持了大量的电脑,并不断扩散,来势汹汹。毫无疑问的是,这进一步证明了网络犯罪分子将继续以越来越恶毒的方式利用同样的漏洞,对我们展开接二连三的攻击。尽管报纸的头条新闻已经帮助用户们了解了关于勒索软件可能造成的破坏,但企业和消费者仍旧需要提高警惕,随时随地遵循基本的网络安全标准来保护自己的财产隐私等免遭损失。
个人用户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而且能够采取措施来保护他们的隐私、安全和身份免受不法分子的侵害,并且很快就会开始要求他们使用的设备和应用程序做出改进以满足自身在这方面的要求。同样,为了满足用户迫切的需求,应用提供公司可能会在这些领域加大改进力度,比如采取双重验证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
无论如何,这都是任重道远的一条路:目前谷歌的用户中,只有不到10%的用户采用了双重验证。不过到今年年底,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保护系统投入应用、扩大、普及,因为越来越多的网站、服务商开始全面支持身份验证系统。
当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安全和隐私的风险的时候,第一波社交媒体平台的衰落速度也许将会被动地加快,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这些平台在涉及到它们怎么使用用户的个人数据的时候往往语焉不详,模棱两可,透明度极差。这一恶行同样在用户想知道如何删除自己数据的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故而这样的服务态度很有可能加块其衰落的速度。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折射出来的是国家和国际治理以及监管层面的失败。特别是在引入诸如欧盟数据保护条例等重要法律措施的情况下,我们也会看到立法者对科技公司如何使用收集的数据采取了一种听之任之的不干涉态度。在未来一年,世界各地的立法机构可能会通过新的法律,要求更严格的数据标准和更大的用户控制。在公众对安全、隐私等问题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之后,从前当局针对这类隐私侵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负责行为应当有所收敛,并好好肩负起整顿和监管的责任来。
编译部出品。
编辑:郝鹏程、王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