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参加大型活动,怎么才能 hold 住全场?
编者按:内向的人并非不喜欢与他人打交道,只是这个交流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很“耗电”,让他们精疲力竭。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在活动现场绽放光彩,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有所收获。本文的作者Hunter Walk是一家种子期风险投资人,平时大活动没少参加的他,自己作为内向者,列出了5招,帮你提高参加活动的“效率”。本文编译自Hunter Walk博客的原题为“How This Anxious Introvert Handles Large Events”的文章。
如果你只是跟我一般熟,你的印象中,我或许是一个自信满满的外向者。但如果你真的真的很了解我,就知道我其实是个藏得很深的内向者。只要在一大群人中暴露上一会儿,就开始焦虑。内向不是害羞,也不是不乐意跟别人打交道,不喜欢其他人。举个例子,我就很喜欢在公众面前演讲。内向是一种典型特征,一个问题就能辨别——“跟他人相处会让你获取能量还是消耗能量?”内向者也可以是派对主角,但是他们需要独处来充电,重新获取能量。
我还不只是内向,在一大群人的情况下,我会轻度焦虑,尤其是在高中的派对那种社交情景下:大家都是成群出没,一群人里,有互相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陌生人。然后大家在一起,就有了不同梯队,组成小团体,争奇斗艳,把酒言欢(我不怎么喝酒)。
随着时间流逝,我渐渐学会照顾自己,作为内向者,在参加大型活动,特别是持续一天甚至几天的会议时,应该如何达成自己所期待的表现。
会议上结识新朋友,舍广度求深度。
会议一般的套路是这样的:会议上来了100多个有趣的人。假如“出色表现”意味的是结识他们所有人,并且给他们都留下好印象,那我在跟几个人握过手之后,大概会精疲力尽,最后肯定会心累到放弃目标。与其如此,不如调整目标,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如果我只是认识了其中一些人,但是只要我能跟5个,10个或15个人进行有趣又有意义的交流,那我就算是成功了。
在准备默默消失之前,再呆个30分钟
以前,每次我心痒痒,“不如现在走吧”的念头出现之后,我就会静静溜走、凭空消失。但是现在,这种想法出现时,我会先承认,自己有离开的冲动、深呼一口气,告诉自己“再呆30分钟”在心里跟自己确认过后,我还是能再留30分钟的,如果30分钟后还是想走,那也没什么。不过这种方法通常能让我待得更久,甚至能不知不觉多待更久。
花半小时到一小时散散心 快速充电
活动之前,我会仔细看看活动时间安排,看看有没有短暂的空闲时间,能让我出去走一走、喝杯咖啡、运动一下或者洗个澡。这些活动能让我缓一缓,换个思路然后快速充电。所以说,我不是对会议内容不感兴趣,我只是需要点空间,喘口气然后再战。
创造一对一交流的机会
正如Joe Greenstein在一个年度会议所发现的那样,我特别喜欢和人一对一交流,跟对方单独出去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有时甚至散步散到会场外去。我喜欢这种做法,尤其是在晚间的活动,大家喝酒喧嚣,还不如找个自己有兴趣交谈的人,找个安静的地方,花上二三十分钟时间,深度交流,然后再回到疯狂的活动现场去。
一开始就不打算参加
我和Satya一同在Homebrew工作,每次要参加活动,我们都是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我们一般不会争着去参加什么高级的活动,两人都不打算去才是我们的常态。有时候我们也会一起参加活动,但是有趣的是,我们是分时段“一起”参加,我管早六点到下午4点,他负责下午5点到凌晨2点。这几乎都能hold住全天候的活动了。但是,对我而言,十几年前那种每个活动都得参加的压力,现在已经减轻了很多。而且,一般我和合作伙伴能够有共鸣的那些初创公司创始人也不在会议席上。所以,与其花上一周时间跑到国外去出差参加活动,我在旧金山还能努力耕耘我们的投资项目,或者见一见我们的投资的公司创始人。投资,总的来说就是要足够自觉,定下自己的计划然后执行,有需要时,就逼自己一把,而不是做到面面俱到,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以下有些我听来的建议,你也可以参考。
参加之前,拿到出席者名单,看看有没有自己认识的人,或者朋友的朋友。
让同时参加活动的朋友把自己介绍给其他人,即使只有一个朋友也参加,也能认识到很多朋友的朋友。
带上自己的朋友,有人作伴让自己心里更放松,也能比较愉快地结识新朋友。
你也是个有点焦虑的内向者吗?当你参加活动或者会议时,又有什么应对策略呢?
原文链接:https://hunterwalk.com/2017/10/02/how-this-anxious-introvert-handles-large-events/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