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瑞集团收购德国Biotest,“血浆经济”产业整合之风越刮越盛
血浆制品的出现,使人血利用达到了新高度。和临床用血的本地化供应不同,血浆制品可以被携带到任何地方,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特征。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血浆资源,提供更安全的血浆制品,相关企业的全球化整合也越来越明显。
近日,据《路透社》报道,科瑞集团宣布在对德国生物检验公司Biotest AG的竞购中获胜,将以13亿美元收购Biotest,这一收购价格较后者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股票价格溢价55%。根据二者签订的五年协议,Biotest总部将保留在德国黑森州德赖艾希(Dreieich),公司名称不变,并按照管理层规划增加员工数量。
科瑞集团是一家成立25年的投资公司,投资领域涉及金融服务、血清药物、制造业和矿产资源。其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是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股股东之一。其官网显示,上海莱士目前有35家单采血浆站。
去年,中国科瑞集团完成对英国血浆制品企业BPL(Bio Products Laboratory Ltd.)公司的收购,交易价格约为72亿人民币。这个并购是2016年年初爱尔兰Shire公司320亿美元并购美国Baxalta公司后,全球血浆制品行业的第二大并购案。
据媒体报道,BPL是英国唯一、全球前十的血浆成品企业,出产用于治疗免疫缺陷、凝血障碍和重症护理等14种血浆成品,每年约加工650吨血浆。其美国分部有34个浆站,每年采浆量约为2000吨,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血浆供给商。除了提供给BPL外,还向Biotest等血浆成品企业提供原料血浆。通过并购Biotest和BPL,上海莱士随后的年采浆量或将能跨越3000吨,接近中国2016年总采浆量的一半。
目前,除了上海莱士,中国多家相关企业,比如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近几年也在不断收购重组。经过行业整合,全球尤其是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开始越来越呈现集中化趋势。
根据中国卫生和生育计划委员会的《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070号建议的答复》,我国现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大约有30家,但多数企业只能生产1到4个品种,对原料血浆的利用率不足。存在集中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技术研发能力弱,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中国血浆制品的市场化供给
我国的血浆制品短缺一直存在。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血浆年需求量大约为13000吨,但2015年中国总采浆量不到6000吨,缺口超过50%。
左边轴为采浆量,右边轴为浆站数量,2014年数据缺失,数据来自中国卫生和生育计划委员会官网
血液制品行业的原料是人的血液。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只能从人体组织提取,很难在体外合成;其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在于稳定且清洁的原料收集渠道。因为每个人献血数量有限,生产过程中需将收集的血浆混合在一起。其中一旦有病毒携带者,不仅会污染其他血浆,还会造成随后的输血者被感染。在这种安全风险下,血浆的病毒检测和管控变得十分重要。
1995年前,我国曾刮起过一阵“血浆经济”之风,但无序竞争导致艾滋病、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大面积传播,随后政府开始对单采浆站进行严格管理。
目前,我国各卫生部门对血浆资源的各项把控,比如前置审批、浆站设置地限制等十分严格。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血液制品原料来源相对单一。
国际上,血液制品生产的原料血浆通常分为单采血浆和回收血浆两种。根据相关法律,在中国,回收血浆不允许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原料血浆只能通过单采血浆技术采集。临床用血产生的回收血浆,宁可废弃,也不允许加工成血浆制品;血浆成分、制品原液,宁可流进下水道,也不允许企业之间调拨。
另外,根据2008年颁布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独立盈利的单采血浆站是被禁止的,单采血浆站必须被血液制品企业收购,向固定的企业供血。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的血制品主要从浆站开始,基本是闭环,决定产量的主要是血浆量。其中,浆站数量和献血人数是制约产量的重要因素。2015年,全国共有201家单采血浆站,隶属于28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血制品生产销售过程
制约我国血液制品供应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相关生产企业能力较为薄弱,对原料血浆利用率不足。同时,过去几年,在血液制品行业整顿下,单采浆站不断倒闭、采浆成本比如单次献血营养费不断增加(此前单次献血600g的营养费是80元,现在是300元)等。随着供不应求的进一步加剧,发改委放开了最高限价,中国血液制品价格不断上涨。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发展
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过去全球血制品企业超过100家,但随着血制品意外事件不断增多,各国行业监管加强,企业并购不断,目前全球(除了中国)血制品企业不到20家,一年的投浆量约3万吨,整个行业产值大约为70亿美元上下,其中贝林、百特、拜耳、基立福等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80%,垄断格局明显。
其中,美国血液市场波动对世界血液市场影响较大。美国年采浆量约为1.5到2万吨,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超过50%,一半满足本国,一半出口。其血制品企业Grifols,CSL,Baxter,Octapharma等占比达80%。欧洲大多数国家中,除了德国在浆源控制上相对开放,其他国家和中国类似,管控严格,浆站申请数量缓慢,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但相较之下,欧洲血浆提取技术更先进。
从全球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路径来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行业发展路径相似,都经历了供不应求、疯狂扩张导致安全问题后政府进行整顿,不过目前美国和欧洲该行业更加市场化。
作为生物制品,由于人种差异等因素的存在,进口血制品原料的隐含风险因素依然存在。2015年后,国家重新开启新建血浆站的审批。部分相关行业上市公司比如华兰生物,ST生化,博雅生物等开始跑马圈地,部分企业比如上海莱士,沃森生物,博晖创新则发力外延并购,也有部分公司比如天坛生物尝试重组血制品资产,整体来说,整个行业朝着越来越集中化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