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谈自适应就不时尚”的今天,听听 25 岁的年轻创业者怎么说

郭雨萌·2016年09月23日 15:53
在这个领域,未来也许会诞生一个“中国版 Knewton”。

今年 2 月,美国教育科技公司 Knewton 获得 5200 万美元 F 轮融资把自适应的风再次吹向中国,一瞬间,猿题库、疯狂老师、作业盒子这样的明星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开始尝试这个领域,似乎不做自适应就是一件“不时尚”的事情。

自适应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但因为效果验证、商业模式构建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并不是一个让所有 VC 都买单的故事。36 氪曾经采访过硅谷的著名投资人 David Siminoff,作为一个在硅谷投出 1000 多个成功 IPO 的公司的投资人,Siminoff 表示“自适应这个概念在 90 年代就已经在美国教育市场兴起了”,但大多做自适应的公司都倒掉了,“因为他们实在无法赚钱。”Siminoff 说。

但这里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美国有太大差异,因为升学考试带来的压力,K12 培优市场远比美国 K12 大得多,这也给了自适应一块很大的“试验田”,在这个领域,未来也许会诞生一个“中国版 Knewton”。

25 岁创业者的自适应创业之路

高木学习是 36 氪最近了解到的一个基于数据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创始人刘瞻在拿到帝国理工金融学硕士后,选择了回国创业。刘瞻说,自己生于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就看到家人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工作繁重。即便如此,在非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下,还是有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无法提高。

除了无法实现个性化的公立学校 “大锅饭”,刘瞻认为很多外部学习产品都只是在做内容整合,这是基于“学生知道自己问题在哪”的假设上的。但实际情况是,他们缺乏引导机制。

刘瞻表示,数据是自己最擅长的部分。12 年还在念大二时就给企业做过研发外包,还做过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所以和合伙人一起进入了自适应学习领域。“从 13、14 年起,很多创业公司就开始进入学校,”刘瞻说,“但是大部分产品都停留在辅助学校做教务管理的层面上,没有解决学习问题。”

但刘瞻也明白,自适应在一两年前还是一个好故事,加上资本寒冬带来的压力,除非找到盈利点,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成绩,不然很难存活下去。在他看来,学习效率的提高涉及到很多方面,目前高木学习的底层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视频观看、文字讲解等)、知识的递进性、每个小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做题时间、遗忘曲线等等,去年年底已经开始在一些学校使用。

对自适应来说,算法并不是壁垒,关键是如何使用这个算法。刘瞻表示,高木的算法主要想实现三件事情:

1/基于多维学习行为数据评估学情。刘瞻认为,学生的水平不单是从成绩反应的,成绩只是正确率和一个指标,还需要考虑学生在每道题的做题时间、知识点的关联程度、题目的难度、选项上的犹豫度等等。

2/基于个人能力边界和个人特点寻找系统化的自适应学习路径。这里不仅仅考虑到学生目前的水平,还考虑到了知识学习的递进性和个人的遗忘曲线,量化学习心理认知理论。

3/ 基于群体学习行为数据,找到最优的集体提升路径。在汇总了个人学习行为数据后,高木希望从中发现群体规律,为教师找到最优的班级提升路径,这是科学备课的基础(同时降低对教师经验的依赖)。

高木学习平台教师端

自适应另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构建知识图谱、根据题目难度和考察的知识点给题目打标签。这个过程都是由内容研发团队(比如一线教学的老师)人工完成,高木起初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没办法,一开始只能相信老师,然后让学生做题来验证(标签的准确度)。”但是人工毕竟有偏差,而且效率较低。 高木学习合伙人之一的孙鑫曾在帝国理工和巴克莱投行数据研究中心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所以团队利用这个技术判断了剩余题目的难度系数,机器只需要给出预设值,就能自动给题目打标签。但是刘瞻也坦言,一般来说,验证题目最普遍的方式还是通过正确率。

在数据和算法的基础上,高木学习分别设有学生、老师、家长三端,每天向老师推送基于班级动态和知识预警的反馈,向家长推送学生的学习报告,向学生推送最该学习的内容(高木从 50 万道数学题中精选了 6 万多道,还有近千个视频和文字讲解)。


高木学习平台学生端

公立学校怎么进?

即使做公立院校无法大规模盈利,但是打通公立校渠道对自适应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联想之星的刘维曾经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早期的商业模式一定的 to B 的,因为大量数据积累才能优化算法,在见效后逐步商业化。

但公立院校对外部资源采购相对谨慎,因此进校渠道有限。刘瞻介绍,目前高木学习已经和国内 8 个城市的上百所中学建立了合作,由学校官方推进产品。

毋庸置疑,好产品是进入学校的前提。刘瞻表示,虽然团队在做自适应,但是“自适应只是个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论用何种方式进校,学生的成绩提高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

好在有“教育信息化”这样的政策。去年 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这个政策的思路,就是要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春风下,有立思辰、网龙、科大讯飞这样的技术型公司成为进入学校的入口。刘瞻表示:“我们也借助了教育信息化的红利,进入了公立院校。” 另外,高木把这个学习系统带进了一些培训机构作为增值服务,刘瞻说也正在酝酿跟学生端收费的事情。“在资本寒冬里,得先让自己活下来。”

高木学习曾在今年 6 月拿到创大资本 1000 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今年年底将启动下一轮。做了将近 2 年时间,高木积累了上亿条用户的学习行为数据,注册学生数 6 万,月活 50% 以上,月留存 70%。

自适应是一个各家竞相逐鹿的课题,关于行业内大部分创业者都比自己年长的问题,刘瞻说:“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不是必然趋势。”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所谓的服务升级是一件“很玄的东西”,千人千面,并没有一个理性的评判标准。

2016-09-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