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IP孵化的时间太漫长,那么轻IP运营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个内容IP从创意到制作再走向市场,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多长?大鱼海棠磨了12年,大圣归来历经8年,三体如果没有被雨果砸中或许只能是小部分人群的文学盛宴,当然还有不胜枚举的IP未为人知晓便戛然而止。业内常规如此,但如果反其道行之,将IP产品化这个环节提前一些会怎样?
我们今天要聊的稀客(Shaker)是一家原创内容IP运营公司,他们想打造的是一条轻IP产业链,抛去以往繁复冗长的动漫、文学IP孵化过程,将IP进行MVP产品化,帮助创作者解决内容定位、制作、市场、传播和商业运营中的问题,提高IP的投入产出比,在IP早期甄别它的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降低IP成长的风险和阻碍。此前已获得薛蛮子个人300万元天使轮融资。
“轻IP运营的好处是,在早期它们没有特别复杂的世界观和人设,所以在整个商业模式上的延展性会更好,可以做的事情更多,而且由轻到重的路会走的比较顺。”稀客CEO易萌是一名连续创业者,曾任MAKA联合创始人和上海多数派网络公司创始人,在她看来,像魔兽这样比较重型的IP,本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非常庞大,除了媒介转化成本很高之外,“跟着IP走” 量身定制的运营方式也很难去复制。
稀客做了一个5+10+45的IP配比:5个PGC动漫IP,在内容上偏个性化、脑洞大,可以直接反应出稀客“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0个和创作者、工作室以及平台联合运营的动漫+文学IP;而剩下的45个则以轻形象为主,会签约日、韩、泰、英等国比较优质的创意人和作品。
反过来看国内IP市场目前以两种情况为主:一种是只做极少量的IP,从头跟到尾;另一种是平台公司,有很多IP储量,但爆款难求,“短期内是OK的,因为平台有钱有流量,但这个圈子就这么大,创作者对平台的信任和期待很快会丧失”。易萌说,稀客不想做行业里签约最多IP的公司,它们只希望在签到一些优质IP的同时,能保证一个良性的运营比例,“不要让别人永远看到被我们拿下来以后就荒废了”。
目前,稀客已经签约了18个IP,易萌说运营一个签约IP的第一步是先为其做产品化包装和定位,“因为你拿过来的时候它的雏形可能只是一个条漫、形象也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很多可能都是0粉丝。有了定位之后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击中它的目标受众群体,通过“跨界联动+线上线下”在短期内进行高强度曝光”。
拿稀客PGC条漫《我有一个朋友》来举例,稀客将这部作品打上“脑洞魔性”、“黑色幽默”、“亚文化”等tag,在线上除了微信微博之外,还与ONE/语戏/豆腐/拉拉公园/半次元等垂直平台进行合作,根据各平台的内容需求进行定制化创作,以此更为快速的俘获种子粉丝。线下,《我有一个朋友》还与Shanghai Pride上海骄傲节、Popper 合作,进行IP定制和主题展览,此外还品牌授权果然24房、质馆,以期扩大品牌影响力。
易萌说稀客会选择与自身文化价值观相符的IP进行合作,而对于人人渴望的爆款大IP,“虽然火爆,但很难进行系统化运营”,这也是她的经验之谈:稀客之前和一个日本版权方合作,在将下半年运营计划,包括排期和制作方、宣发方全部都谈妥了之后,对方却说审批还需要四个月,“没办法系统化的方法来玩”——而这也违背了稀客“帮助优质IP快速成长”的初衷。
内容,授权,零售是IP核心本身变现方式三种,易萌说他们不会过多插足零售,因为供应链和渠道是巨头们的事。目前稀客的营收主要来自于授权,“在Q3和Q4里,内容和授权可能会差不多”。
目前稀客有20人左右,其中约有一半为内容创作人员。他们现在在寻找Pre-A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