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电视的进化论
在这个互联网的黄金年代里,我们或多或少地默认电视将被互联网拍死在沙滩上,而当3.0时代的Internet+已经被广泛定义为“互联网+360行=跨界融合+重塑创新”,电视业似乎从新媒体身上发现了一丝自我救赎的曙光——TV+。
简单来说,TV+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把电视节目当做产品,把观众当做用户,在产品与用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一系列在线包叠加在好的电视内容上,创造足够多的场景”为电视的价值做优化,让用户与正在播出的内容互动起来,主要依托微信平台完成。
嫌弃上述表达过于抽象的,可以自行脑补2014年春晚直播过程中,全国人民疯摇红包的场面。而在微信开始抛洒红包之前,阿里也祭出了手机砸金蛋活动,春晚中每个小时都会有一枚硕大的金蛋被吉祥物“羊羊”撞开,幸运观众由此产生。这个电视增强型伴随互动系统,是由TV+的坚定支持者天脉聚源科技公司所搭建,
“TV+到底要干什么?其实很简单,观众要被吸引,我们不断制造互动场景,激化观众情绪。让节目可体验,让电视上的注意力转化为手机端的行动力。”天脉聚源创始人兼CEO尹逊钰,对于电视的力量深信不疑。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电视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互联网的挤压,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都在削减电视观众的数量。“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了,不在电视机前,人们依然有很多选择,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我相信一点,再任性的个体也会被好节目所打动”,——“制播分离的普及也提升了电视产品的商业潜质,电视台只是机制与体制,强化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电视才有Timeline
然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老土如新闻联播都在连篇累牍的报道互联网+的空前蓬勃,在这里谈论电视产业的迭代问题,似乎显得很不洋气。为何不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而只专注于电视?这种合作方向未免也太复古了点,尹逊钰对于互联网的看法十分另类:
“互联网解决的是边缘的个性化的东西。网络是在互动的,但点播的方式使得用户都是人和内容互致力,不管点评还是弹幕。这种互动是假的,电视的互动是真的,电视此时此刻的属性制造的参与感是人与人(与主持人,嘉宾以及其它用户)的关系,用户的行为得以与电视节目绑在一起,是与电视所设定的timeline相关的”。 尹逊钰一直在强高timeline的魅力,强调电视的仪式感,尤其是直播所带来的Spontaneous gathering效应。
那么问题来了,许多跟我一样在北上广深飘泊的大批年轻人根本没有电视。“北京这种情况不能与全国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还是看电视的,我只想说,电视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只是新媒体确实分掉了一部分收视习惯。但,在家庭的场景下,电视的意义是显然易见的。”正因如此,他希望希望把电视变得更好,给用户增加一些乐趣”。
“腾讯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发红包,依旧选择了央视这个平台,老百姓以为是央视发的红包,永远不要小看电视的公信力,连滴滴打车都要在电视平台做广告,电视的公信力加上互联网的链接效率,才是最好的融合”。——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互联网中产阶级远没有成长起来,这给传统电视留了机会。
在谈到C端用户的构成时,尹逊钰表示,各地区不同的电视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地域分布,这与人口基数和发达程度有关,比如江浙地区的用户相对较多,而用户年龄层方面,则以4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微信的普及,为TV+拓展用户铺平了道路,这种低门槛高效率的互动方式,让我们父母这一辈都加入了“摇一摇”、“扫一扫”的行列。跟天脉合作的这么多电视台中,微信粉丝多的有200万左右。
体育节目先行
目前天脉聚源所合作的电视台包括央视所有频道,北京台全频道以及各大省级卫视。而他们最早成功开展的项目都集中在了CCTV5,“体育节目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世界杯、欧洲杯我们都合作了,体育节目容易出大事件,人们观看体育节目的时候,参与感会比较强,大家都愿意竞猜结果,与主持人、明星嘉宾建立互动,一起吐槽,分享精彩”。体育节目成为TV+的偏爱,也是建立在广泛的公众接受度上,同时话题相对宽松,没有什么限制。另外,活跃的商业元素也是电视业目前依然领先于互联网的要因之一。商家还是倾向于在电视直播而非网络直播中投放广告,以世界杯为例,乐视体育直播的广告销售远不如央视5套。作为中国媒体的门面,央视在新技术手段运用上也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虚拟演播室让TV+用户有更好的融入感。
而未来的TV+可能会让科幻剧中的场景变为日常,英国Channel 4出品的神剧黑镜(Black Mirror)中的名篇《一千五百万积点》(Fifteen Million Merits),选秀节目的观众们通过虚拟观众席,感受到置身现场的热切氛围。
“电视还有极大的剩余价值”,技术出身的尹逊钰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早在2005年,wifi尚未普及,诺基亚还在称霸地球,手机看片就跟浏览像素画似的,尹逊钰已然动起了视频网络的心思,环境不允许,技术不成熟,当然扑街。这也让他重新审视了电视的作用,土豆用十年的时间打造的原创视频依然不能赚钱,尹逊钰不看好这种商业模式。2008年,尹逊钰开始思考TV+模式的可行性,从收集信号源,收录电视节目并拆分成条,购买这项服务的人只需将版权费支付给电视台,而公司则拿到服务费,尹逊钰试图打造一个“电视界的google”。
天脉聚源目前提供的是免费服务,至于盈利模式,互联网界那个著名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付钱”理论,同样适用于TV+。在TV+的加号中,一竖代表了电视的timeline,一横则是互联网对于内容在“无限货架上的扩展”,尹逊钰相信,未来的电视会更加精简、高质,广告会越来越少——由移动端的实时互动来承载,“我不是什么创新企业,只是在做一个进化的电视”。
“那你们谈合作的时候是跟“制播分离”中制方还是播方谈啊?”
“当然是电视台啊,内容制作方多么鸡贼啊,他们还想学会了自己搞呢。我们做的所有事都是围绕国家队来的。”
这样的话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觉得他说的Timeline场景很有趣,大屏也一定是未来,但我依然觉得这种互动式场景的搭建对网络内容可以多多得借鉴,尤其是各类有影响力的网络直播内容;况且,通过网络机器人完成互动也不是天方夜谭。未来的未来,网络中产阶级的日渐崛起也一定会倒逼从业者们找到更高级的互动方式。
借此文抛砖引玉,希望深入了解电视行业的童鞋跟我讨论,或者投稿,zhangyerong@36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