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3个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国创

36氪品牌·2022年04月08日 18:15
传统手艺讲述当代故事。

 

撰文 | 普可基 

编辑 | 张一 

这届年轻人越来越会玩儿了。

他们混迹于各类小众圈层,创造出专属于“后浪”的流行话语,热衷于突破主流文化框架,偏爱还没有被大多数人发现的冷门爱好……

那,什么才是这样一群年轻人眼中真正的潮流?

《2022年中国新消费品牌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当下“潮流”与中国式审美愈加密不可分,如今年轻人所推崇的“潮流”,更具“国创”风范。

国创元素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群“沉迷”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在传承、研习和创新。

老手艺和年轻手艺人,会产生怎样激烈的化学反应?老手艺在新手艺人手里,又被打磨出什么新的光彩?这次,我们联系到了三位年轻的“国创人”,聊了聊他们和老手艺之间的碰撞、摩擦和领悟。

拿起面塑工具的那一刹那,童真就回来了

郎佳子彧,95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

这是郎佳子彧三四岁时的童年记忆——

起初并不能猜到父亲要做什么,但三两分钟后,父亲手里的小面团总是能变出一个生动的模样,而最令人屏气凝神的便是当父亲用镊子夹起金箔将它贴在面上的那一刻。金箔轻薄精细,他大气不敢出,盯着父亲的手行云流水,那感觉就像是,揪着心看着一个跳水运动员,起跳、翻腾、完美入水。

神奇,且美。

他经常搬个凳子坐在父亲的身边,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这个95后就这么入了坑,后来跟父亲聊起来,他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父亲的“套路”。有的时候,他从外边玩完回来,父亲会特意做给他看,哪怕父亲其实想要休息了,也会一直做到郎佳子彧不愿意看为止。

5岁时,他开始正式跟着父亲学,“套路”依旧继续着:他新做好了一个小玩意后,父亲就会邀请身边的朋友来索要。

郎佳子彧捏面人技术的95%都来自父亲。面塑俗称面人,主要题材都是人物,冰心先生的文章《“面人郎”访问记》,访的就是郎佳子彧的爷爷,面塑艺术家郎绍安。到了郎佳子彧这一辈,手艺算是传到了第三代。

年轻的95后有他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他会把一个面人捏好后再攥了,说这就是一个作品;再大一些,他会跟父亲PK,比如看完关于孙悟空的电影回来,父子俩会同时捏齐天大圣的形象,父亲的作品偏传统戏曲范,而他的就偏现代电影里的。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创新的迷途”也成了郎佳子彧的必经之路。“我认为只有做新的题材、新的东西才算是对的创作,于是我就更加关注世界上各国流行的元素。只要是新的,统统拿来;只要是传统的,一律忽略。”在一场自述中他这么表达。

经历过迷途,才能发现,在当下,何为真正的创新。从视觉上来看,他的、父亲的和爷爷的作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视觉表达,视觉上的差异有明显的不同,但再深挖下去,“其实内核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手艺记录时代。

不变的是,“我们三代人,其实都是在关注当时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以及我们自己想表达的感受。”;而变了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到底什么是艺术,以及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话题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郎佳子彧渐渐明确,作为一个年轻的手艺人,一定要尽可能的讲述时代,以及,清晰的表达自己,“对应这个时代,作出它应该有的反馈。这个‘反馈’,就是创新精神。”

用老手艺展示新题材。比如,疫情当前,他创造了关于战疫的面人作品。去年的三八节,他将女性医护工作者的形象和京剧里穆桂英的形象拼在了一起,“她们还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他说。

或给老题材注入新表达。比如,应海澜之家“国创人”项目的邀请,捏出了7款“萌虎”,在他看来,内心的“萌虎”,天真又笃定,就像一个单纯质朴的“萌芽”,正是任何远大征程的源动力。

作为并不多见的“95后非遗传承人”,他的征程还在继续。尽管父亲劝过他,不一定要以面人为生,但,“我自己因为在这个技艺当中感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和快乐。我想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这份快乐,所以想把它当做自己的职业。”

北大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他也开始思考如何推广面人这门手艺。线上做自媒体发布捏面人教程、线下邀请小朋友参加捏面人体验,以及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参加综艺节目……他想让尽可能多的人去知道这门手艺,“要做不断线的风筝”。

郎佳子彧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北京胡同里的瓦房、背着鸽子哨的鸽子有种“天然的向往”。他自己的形容是“一个很能超时空的人”,而“每次在拿起面塑工具的那一刹那,我自己内心的童真和快乐就又回来了。”

一个年少拜师的绣娘:多一针不行,少一针也不行

杨雪,90后, 

苏绣技艺传承人

28岁的杨雪有一双看上去白皙、秀气的手。

但这双手只要在水里泡上一会儿就会“原形毕露”——在每个指头的指尖处,密密麻麻的针孔状疤痕会渐次“浮现”出来。这是杨雪练习苏绣这么多年之后的“烙印”。

2010年,16岁的杨雪在苏州旅游时无意路过了一间苏绣工作室。一位绣娘临窗而坐,飞针走线,静静地绣着一幅作品。苏绣的精美和绣娘的专注震撼了杨雪。多年后,杨雪回想起这一幕依然感叹:“那幅画面真的好美。”

一眼定终身。

时年16岁的杨雪决心要学苏绣,一开始家人觉得她太小并不赞成,但禁不住她的再三坚持和几度央求,父母终于同意她转学到苏州学习苏绣。

几经辗转后,杨雪找到了当年偶遇的那位绣娘——响当当的苏绣大师濮凤娟,并拜入门下。那一年,她十八岁,是当时师父门下最小的徒弟。杨雪回忆,刺绣靠悟性,比她想象中更难,每次老师教学指点完后,她都会回家进行至少三小时的琢磨和练习。

杨雪的第一幅人物绣像作品是一幅50×80厘米的肖像,脸部大小不过20厘米见方,却让她足足埋头绣了半年。人物绣像的妙处在于绣线分布的匀称,“多一针不行,少一针也不行”,绣到最后杨雪的手指被针扎出了很多血洞。

不过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没有磨灭杨雪对苏绣的初心。反而靠着这样的坚持,杨雪逐渐在当地有了名气,刺绣技术也在飞速进步。2015年,21岁的杨雪在当地绣娘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国家级大师得知获奖作者才20岁出头时,惊叹不已。

大学毕业后,杨雪创办了自己的苏绣工作室,不仅自己学习苏绣,还当起了“老师”。2018年,她在抖音免费教了一整年苏绣,创下一节课超百万点赞、近千万人观看的纪录。如今杨雪已经积累了数百名线上学生,陆续有人从外地来苏州找她实地学习。一位退休阿姨甚至从西藏赶来。

练习苏绣多年之后,杨雪总结道,“对于很多不了解苏绣的人来说,苏绣总有一种高阁之上的感觉,但我想把它绣出平凡大众喜爱的样子,让更多人感受到苏绣的美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怎么样让苏绣更生活化。”

这次她与海澜之家的合作,就是一次大胆的突破。绣的这只萌虎她用了大概四个色系,最主要的原因是想绣出整体的立体感和饱满度,让它更逼真。她希望的是,“这只‘萌虎’能够打破人们的固有认知,让更多人认识到古老的传统手工艺。”

随着苏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杨雪身上的有标签也越来越多:非遗苏绣传承人、刺绣青年艺术家、与卿渡国潮品牌创始人、国创文化推广者、抖音红人……但这位数十年如一日与针线相伴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绣娘”。

“家人觉得我走了一条比较辛苦的路 ,这是个冷门行业。这么多年下来了也有一些职业病——近视严重了,还有散光,颈椎和腰椎不好。但是一想到,现在我能让这么多人了解苏绣,就值了。苏绣早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捡回失传手艺的85后:老手艺人修不了,那我就自己来

李晶,85后,

团扇传承人

2015年,超模刘雯为时尚芭莎杂志拍摄了一组以“寻找失落的中国美”为主题的照片。画面中,刘雯手中变换的团扇引人注目,或轻扇、或掩面,举手投足间尽显东方美感。很快,“刘雯惊艳世界的团扇”就上了话题热搜。这也是团扇第一次被广大网友熟悉。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做工精致团扇,全部出自于姑苏城内李晶的团扇工作室。85后团扇传承人李晶制作的团扇,曾被媒体报道“一把扇子堪比黄金”。因为团扇的缂丝工艺复杂、极度耗时,于是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从前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

李晶与团扇的结缘要从京剧说起,“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十几年前电视上正播着程派京剧《锁麟囊》,旦角的穿红戴翠一下子吸引了高中生李晶的目光。逐渐地,李晶开始关注与戏曲有关的一切。

一次机缘巧合,他得到了一把京剧演员的团扇,那是一件古老破损的清代团扇,即使扇面和手柄处有些破损,却丝毫不影响它的美感。出于对扇子的爱惜,李晶找了很多师傅想请他们帮忙修复,但因为这把团扇是缂丝工艺,如今已经失传了,没有人能够修复。

学设计的李晶决定以己之力,尝试做缂丝团扇这一传统手工艺品,“老艺人修不了,那我只能自己来了。”从此,李晶踏入了团扇制作的行业。

2013年起,李晶开始在苏州遍访各类手艺名匠,“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找老手艺人时的情景。先坐公交到乡下,再转小巴去村里,缂丝师傅站在村口接我,大概又走了好多里地才到她家中。”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缂丝老手艺人们都知道来了个做团扇的小伙子,很多人都愿意接李晶的扇面纺织活。

如今,李晶的团扇工作室已经有30多人,设计、画画、扇面、扇裆、扇框、刺绣、配饰等等……各司其职。往往一把工艺复杂的团扇,需要8、9个师傅接力完成,光是缂丝扇面,图案从简单到复杂,少则几个礼拜,多则几个月才能完成。

从传统出发,但不拘泥于传统。李晶的团扇,融汇了缂丝、刺绣、宋锦、绫罗绸缎、錾刻、大漆、雕刻、镶嵌等各种技艺,所以做出来的扇子更加精致富丽。

“团扇应当融入年轻人、制作者的灵魂和思想,这些手艺不应当只出现在博物馆和教科书中,而是应该在生活中为我们所用。”李晶说。

这次与海澜之家合作的萌虎团扇,他们也做了很多新尝试。能把传统工艺和现代服装有机结合,也是李晶一直以来非常想做的事情,在李晶看来,“心有萌虎”更像是一个与年轻人对话的窗口,以日常的T恤为载体,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团扇、缂丝、绫罗绸缎、流苏等等传统工艺。

任何一个行业的长久发展,从来都不是囿于传统不变,传统需要传承,传统也要适时向前。作为传承手艺的匠人,李晶最大的希望就是团扇能被更多人了解,希望这份传统文化能最大程度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心有“萌虎”,释放天真无畏

窗柩上斑驳的剪纸、博物馆里蒙尘的宫灯、传统古板的说书……那些历经岁月的传统文化和手艺总不免带着历史的尘灰。

但年轻的双手正试着拂去岁月尘埃,让传统的手艺讲述当代的故事,融入日常的生活。

在这3位年轻手艺人身上,我们看到,新一代的国创传承人不仅能耐得住坚守时的孤独,也从不畏惧创新时的挑战。

近期,海澜之家通过联合代言人许魏洲,以及国创人郎佳子彧、杨雪、李晶,以心中萌虎为出发点,推出了以国创为核心元素推出的“虎虎生风”系列T恤,将古老的传统手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彰显各自萌虎态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海澜之家2022春夏“虎虎生风”系列产品,以萌虎出山、虎头虎脑、出林乳虎、狮虎同尊、虎虎生威、如虎添翼、龙行虎步等成语为主题,推出插画印花T恤。

既天真,又无畏。这些灵动、童真的“萌虎”形象,正是每个追求潮流、热爱国创的年轻人内心追求。

心有萌虎VR国创之家

4月8日到4月12日,海澜之家还以国创为主题打造了“心有萌虎VR国创之家”。苗族蜡染、羊毛毡、芮城布老虎、彩印花布、望城剪纸、谷山砚雕刻、楚式漆艺的传承人也携萌虎作品悉数到场。在这里,你可以亲自感受不同萌虎作品的魅力,还能与自己的萌虎齐上阵,通过互动游戏收获国创人限定国创盲盒。

心有“萌虎”,一往无前。愿每个心怀“萌虎”的人,都能释放出心中的天真与无畏——那些弥足珍贵的原始生命力。

+1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疫情反复,让上海这个中国快递第一重镇按下了暂停键。

2022-04-0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