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 Leap和HoloLens到底谁更酷?来听听体验过的人怎么说
MIT科技评论的作者Rachel Metz近日发表了分别体验过微软的HoloLens和Google投资的Magic Leap的Demo后,他的一些感受。他觉得,二者都是惊艳的产品,但各自有优缺点,同时也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说HoloLens,我们此前介绍过Engadget的编辑Ben Gilbert,以及Wired的编辑Jessi Hempel的上手体验,主要有几个App:Skype、Onsight、Minecraft和HoloStudio。Rachel Metz这次体验了其中三个应用,但使用的设备与一月另两个编辑用的不同,是新开发的半成品。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让他最印象深刻的是HoloLens的传感器,可以完成对眼球、手势的追踪,同时可以声控。通过目光的游移,就可以完成鼠标的任务,而手指的移动以及在空气中的敲击可以完成鼠标点击的功能,比如在与NASA合作的Onsight中,可以在火星上插个旗子,简单的声控指令如“复制”和“转动”也可以轻松完成。
还有,在Skype的体验中,他觉得随着自己的移动,视频对话框会一直保留在视线范围内这个功能会对于以后的远程工作意义非凡。比如说在修电器的时候,AR设备可以在拆除零件的每一步给出相应的信息提示,或者针对每一个零件给出相应的标注等,帮助维修人员更快地作出判断并完成工作。这听起来与NASA跟ODG合作为宇航员打造的智能眼镜功能类似。下面是新版HoloLens的概念图。
而Magic Leap似乎与HoloLens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在前几天放出的疑似产品视频中我们看得出,除了工具类的应用,游戏是前者的重点开发方向之一。至今还没有任何关于其产品实物的图片或视频放出。
Rachel体验Magic Leap的Demo时,使用的是一个内置投影仪的透镜设备。这个投影仪只有米粒大小,被安置在一根黑线内,光源通过单向透镜射出。用户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些虚拟的生物,比如一只站在自己手掌里的四脚怪兽。由于同时配置了追踪眼球和手指的传感器及软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目光和手势,与这些生物互动,这些互动是与实物结合的,就好像怪物是“看得到”真实存在的桌子的,并且会“站上去”。但由于硬件配置所限,Demo的片段很短。
根据Rachel的描述,他觉得几个月前体验的Magic Leap画面和衍生3D图形的成像比HoloLens要好,后者的有些过于透明。而HoloLens的新版本还存在一个眼镜取景框过与窄小的问题,这意味着通过它看到的3D图像很容易被外围的实物干扰,也就是会有“出戏”的感觉。
其实无论是Magic Leap还是HoloLens,都还在探索如何生产出真正“可穿戴”的加强现实设备,现阶段也很难说谁是赢家。具体来说,比如处理硬件和软件的配合,外形的设计如何配合功能的实现,以及走动起来的时候如何保证画面质量等等。总之,老编辑说了一句话,AR要商业化还是困难重重的。这个坑Google Glass跳进去了没出来,谁能成功跨过去,谁就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