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于向飞和他的那个用有趣方式看世界的MONO
从于向飞的办公室出门向北步行约10分钟便是地安门大街帽儿胡同,我们在附近找了家地道的台湾菜馆,聊起了他的创业项目MONO。
走过来的这一路,他稍显兴奋的向我分享了几组数据。MONO上线至今下载量已接近6万,每天的日活在1万左右。虽然App目前只有iOS版,但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占据了近45%的用户。
可能你还不知道MONO,这是一本交互新颖且内容有趣的文化电子杂志。再简单的说,它是个App。
通过MONO,你可以知道肖申克是如何被救赎的、购买皮鞋时你都需要注意些什么、电影配乐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十大古典音乐都有哪些、关于风衣,你知道多少等涉及光影、设计、美食、吐槽、时尚、音乐亦或是千奇百怪的冷知识,新思维。
每天在MONO上看几篇文章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既不包含即时新闻又不庄重严肃的主动代入式能让阅读更深刻有趣。这不,昨晚我还读了《论乳房在乒乓球比赛中的突出作用》一文,虽然此文是作者在2009年世乒赛期间写的,但现在看依旧一本正经。
“我们的造物主很多,当然他们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如果你凌晨一点还没睡,可以到节目单里找找MONO每天送给你的彩蛋”,向飞对我说。
造物主、节目单,这是MONO最近一次大更新为内容分类起的栏目名。“我们的Android版也即将上线”,向飞补了一句。
起初,交互设计出身的于向飞将MONO定位的人群设为了“对生活、新鲜事物有别样追求的文艺青年”,后来他发现,初、高中生和大学生占了用户总数的近60%。他琢磨其中原因发现这个群体一是有时间;二是爱折腾,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组过四次乐队的向飞准备在下一版中加入少量的音乐和定制化的内容。
除去现有的文字、图片、视频、GIF内容,音乐是一大类需求。MONO希望能在推荐中更多元化一点。
如何将定制化阅读做到极致?向飞的答案不只是大数据,MONO之后会加入个性化订阅,但绝不是简单的在首页方框中“傻傻的”选择兴趣,而是在首页推荐中适当尝试加入不同的图文内容,通过用户的点开或关闭来判断今后是否还需继续推送此类内容还是换个试试。
MONO更像是个内容聚集的搬运工,他们不生产内容,只是加工它,不过在处理的同时,加入了MONO的设计、交互、排版、分类等多种“佐料”,让每个单一的“造物主”碰撞在一起。
“别人管你们叫猫弄,你怎么发音?”我问向飞。
“MONO(mou一声,no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