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点1氪晚间版:你确定明天公司放假吗?
Google以为要和欧盟和解了,新闻集团却想把调查拖到下一个四年
欧盟对 Google 的反垄断调查由来已久,在接到微软等 10 几家公司的投诉后,欧盟委员会 2010 年 11 月开始对谷歌展开正式反垄断调查,以确定谷歌是否滥用其在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2012 年 7 月,欧盟与谷歌展开和解谈判。经过两年的谈判,2014 年 2 月,Google 与欧盟签订初步的和解协议,Google 方面进行一些搜索功能的调整,但未遭受罚款。
此项调查一直由欧盟竞争委员阿尔穆尼亚负责,之前他一直表示希望在 10 月他 5 年的任期结束前,了结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但是9 月 18 日,事情又迎来了高潮,在阿尔穆尼亚即将卸任之际,新闻集团 CEO 罗伯特·汤姆森 (Robert Thomson) 寄出公开信,公开指责谷歌的垄断行为。9 月 23 日,在欧盟年会的报告中,阿尔穆尼亚表示对于和解的事宜,谷歌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并表示这桩公案将留给他的继任者解决。
新闻集团的目的达到了,下一个四年的反垄断案,Google准备好了吗?
我说默多克这都是跟谁学的啊?邓文迪吗?
高通还不知道垄断案会被罚款多少,又要面对Intel和展讯的抱团
传闻已久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Intel宣布向清华紫光旗下的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战略投资 15 亿美元,以此换取清华紫光 20% 的股份。根据公告双方将签署一系列协议,共同开发基于英特尔构架的芯片和通讯解决方案。该笔交易预计在 2015 年完成,需要行政部门的审批。
对于这笔收购的意义,目前市场中有两种主要的解读,一种是是 Intel 避免重蹈高通覆辙,采用向国内厂商注资并提供 X86 ISA 授权的方式避开可能的反垄断调查。另外一种是联手国内目前占有率最高的 Soc 和基带厂商同高通和 MTK 进行竞争。两种解读都绕不开目前在手机基带和 SOC 芯片上最为强势的厂商高通。
Intel很聪明啊,与其被罚款不如主动掏钱啊,主动掏钱好歹还有点股份。
投完室内导航,百度又投了一家WiFi模块厂商
百度数千万元战略投资无线通讯开发商上海汉枫,据上海汉枫向36氪透露,他们最近刚刚完成 A 轮融资,投资方为百度,投资金额为数千万元。上海汉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9 年 12 月,主要做嵌入式无线通讯领域设计开发、生产、销售。近期,他们还自己搭建了一套 LED 解决方案,与 GE、贝尔金、CREE 均有合作。
此前,京东(腾讯战略投资)已与 Broadlink 建立了战略合作。不久前,阿里也与庆科建立了合作,后者发布了物联网操作系统 MICO。百度向IndoorAtlas这家来自芬兰的室内导航技术初创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后者的核心技术是将地磁应用于室内导航中,将室内导航的精度缩短至 0.1~2 米的范围内,以弥补手机、GPS 在室内定位的不足。
看来领导说的对,阿里巴巴2300亿美元上市后,百度也忍不住要布局了。
乐视和沪江网合作推出教育盒子
据腾讯科技报道,今天,在线教育平台沪江网宣布和乐视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沪江网的在线教育内容将通过乐视应用商店、乐视盒子、乐视 TV 等渠道呈现。此外,有消息称双方除内容合作以外,还将在硬件方面进一步合作,不排除打造教育盒子等智能硬件产品的可能。
此前乐视还曾和 YY 娱乐达成战略合作,将视频直播内容引入乐视。在视频网站版权大战打得不亦乐乎之时,乐视也在内容方面不断谋求多元化。成立于 2001 年的沪江网是国内老牌在线教育平台,据其官网数据,沪江通过社区 + 平台的模式已经积累了 7000 万注册用户和 300 万学员,此前已分别于 07 年、09 年、13 年完成三轮融资。
乐视这家公司有一点和BAT很像,就是到处撒钱。
每人计让小店也可以获取用户行为数据
如何让小店平等获取数据,每人计想用免费的硬件、简化的逻辑来做低成本的客流统计
不过,要查清客流量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要不然安排店员人工数,要不然就只能像银泰、万达一样购买 10 万 + 的设备了。最近接触到国内团队晓舟科技就做了一套解决方案每人计,来帮这些小的实体店解决客流统计问题。
小的零售店往往店面小、入口少,统计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像银泰、万达一样安装土豪级的设备就太浪费了。每人计自己开发了一款硬件设备,安装在店铺门口上方,收集用户进店时的视频,然后统计客流。通过识别人的脑袋与肩膀,确定客人数量,每有一人,系统自动 +1。相比于人脸识别,这种简单的识别看起来就没那么高大上了,不过创始人殷雄舟告诉36氪,他们现在的准确率已经能达到 97% 了,采用这种方法要比 WiFi、蓝牙追踪、识别、定位要成本低、准确率高不少。
积累用户数据以后不只是互联网公司专利了,楼下桂林米粉也可以了。
把自己看做一次创业
Paul Graham 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创业就等于增长——Startup = Growth: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建立在什么技术上,是否拿到风险投资,或者是否具有退出机制,这些都不是必要的,其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增长。
那么,一个公司的增速要多快才能算是一个创业公司呢?Paul Graham 说,在 Y Combinator,他们每周都要测量他们所孵化的创业公司的增速,通常一个比较好的速度是每周有 5-7% 的增长,如果每周能达到 10%,那么你做的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如果你只能做到 1%,那么说明你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路径应该和一家公司很像,尤其是创业公司内部的员工,他的成长曲线(或者说增长率)应当类似于一家创业公司的曲线,这样他才能跟着公司一起高速发展,乃至可以逐步地为公司带来更大化的价值。如果一家创业公司员工的进步速度慢于公司的增速,可想而知,他们最终将支撑不了公司的发展,导致公司曲线的急速下滑直至陨落。也就是说,Startup Employee 也等于 Growth。创业公司应该招聘那些具备高速成长潜力的人。
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的人,也想招到这样的人。
36氪国内新闻组招收实习生
1 财经专业背景,2015年应届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均可
2 学习能力强,对互联网充满兴趣
3 已经对科技行业或者互联网创投圈的某一领域有一定积累
4 英文不错,至少阅读没有问题,四六级得过
简历投至 zyh@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