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 Voice】给现实更多维度信息,增强现实也许会是下一个风口

石亚琼·2014年09月03日 08:45
Maker 们,我们还在征稿,syq#36kr.com,你们懂得。(详情参见文末)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感觉“话风”忽然变了?对滴,Maker Voice 在尝试做一些改变(具体参见文末),比如邀请一些创业者讲讲创业经历和产品创意,邀请投资人聊聊硬件创投环境和投资理念,邀请热心读者盘点下他们喜欢的产品。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感觉“话风”忽然变了?对滴,Maker Voice 在尝试做一些改变(具体参见文末),比如邀请一些创业者讲讲创业经历和产品创意,邀请投资人聊聊硬件创投环境和投资理念,邀请热心读者盘点下他们喜欢的产品。

Maker 们,我们还在征稿,syq#36kr.com,你们懂得。

本文作者:Catchoom AR 创始人 徐涛

徐涛在本文梳理了AR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以及他对AR技术和发展前景的思考。目前,Catchoom AR正在追梦网上发起众筹活动,征集有创意的AR项目。

增强现实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点击链接查看:

《增强现实的概念及应用(连载1)》

《增强现实的概念及应用(连载2)》

《增强现实的概念及应用(连载3)》

以下为正文:

增强现实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早在90年代,其身影便已出现在了众多的科幻作品中。如终结者和少数派报告都展示了一个神奇的未来世界。在最近的热门动漫Pysco-Pass的世界中,监视官们的手表可以显示目标人物的相关信息,色相浑浊度,在犯罪现场还能将一些数据投射于实物上以反应对于罪案的一些关键信息.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增强现实技术的具体应用。

但直到谷歌眼镜将增强现实这个概念推到了公众面前之前,增强现实的概念一直并不为人所知。在发展的早期,增强现实技术的最大投资方,多来自于军方。他们认为这项技术能帮助作战人员更好的掌握战术信息,能极大得提高战斗单位的作战及生存能力。如战斗机驾驶员的飞行头盔,能为飞行员提供坐标位置等信息,这样即使飞行员在超音速的飞行状态下也能掌握身边的动态。

(上图为F-35 战机头盔内部显示概念图)

由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早期增强现实都需要在特殊设备上运行。价格昂贵,经济价值并不明显,与其说是门实用科学,更像是科学家们手中的玩具。应此在大众消费领域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地位。但1999年ARToolkit 的开源终于为增强现实技术走入大众领域开了一丝门缝。ARToolkit 让开发者可以在家用PC,手机等各类平台上搭建AR系统。催生了如今的手机端AR的战局。

AR缘起

1957年,一个叫做莫顿·海利希的摄影师(Morton Helig)不知从何得来的灵感,开始着手建造一种类似于我们如今的4D电影的设备。这个设备长得类似于80年代的街机游戏机,不同的是,它将你的头部环绕,将3D影像投射于你的四周,并能通过吹风,座椅的摆动,来模拟影片环境。如此超前的设计与概念并未受到市场的肯定,由于过高的造价,与影片拍摄成本过高,这个机器事实上从未走向市场。即使在今天,4D影院也只存在于极少数娱乐设施。远未普及。但,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智慧甚至到今天,也远未过时。

到了1966年,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世界中最重要的产品概念,头戴式显示器,在计算机界的传奇人物,哈佛大学的Ivan Sutherland 教授的手中诞生了。受到当时的技术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在其图像表现上,还是其巨大的体积,都距离真正实用有着非常大的距离。但这却是增强现实世界中里程碑,很多的科幻电影中,都受到其启发,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趣并充满想象的未来世界。至今其概念仍在指引着增强现实及虚拟现实领域的发展。

虽然增强现实存通过各种形式存在与这个世界,但这个概念的正式成型,应归功于当时正在为波音公司工作的Tom Caudell教授,Tom Caudell 教授当时正在试图寻找一种能帮航空公司的飞机制造过程更容易的系统。而最终的解决方案,正是如今的增强现实的雏形,其将特定缆线的走线位置叠加在现实生产场景中,于是工程师们就不需要再通过抽象的工程图中来定位走线位置了。

于此同时,LB Rosenberg 的团队,为当时的美国空军开发出了如今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步入实用阶段的远程操纵设备。该设备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处于远端的机械臂通过眼镜重叠于操作者的手臂的位置,如此,操纵者就能准确得操控远程的机械臂来进行作业。

同时期,Steven Feiner,Blair Macintyre和Doree Seligamann提出了我们如今成为KARMA(Knowledge-Based Augmented Reality for Maintanance Assistance)的增强现实维护助理系统。并由哥伦比亚大学建造了一个头戴式显示系统,用于展示如何通过虚拟影像叠加的方式,来展示安装与维护打印机,使人们不需要阅读说明书,便能领会如何操作成为了可能。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AR更像是科学家们手中的玩具,昂贵、笨重、复杂。消费者跟本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诞生,情况将会发生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R技术

直到1999年,AR更像是科学家们手中的玩具。昂贵,笨重,复杂。消费者跟本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但ARToolKit的开源改变了这一切。从此,在任何平台上制作AR系统成为了可能。任何带有摄像头的手持设备都能够用于制作AR效果。

到了2000年,Wearable Computer Lab的Bruce Thomas及他的团队决定将著名的射击游戏Quake通过AR技术进行改造,通过射击遥控器和GPS等设备,将原本乏味的停车场,变成了游戏的战场。这个项目让人们看到了在现实世界融合入虚拟游戏的可能性。在未来的某一天,任何空地,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游乐场。

AR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自从ARToolkit催生了手机端AR应用后,AR技术终于在广告业找到了一个落脚点。无论国内国外,通过AR技术来为广告营销活动做一些能吸引人眼球的活动是目前大多数增强现实企业的重要,甚至主要收入来源。

从数据上来看,从2009年-2013年,AR产业在大众消费领域的产值5年增长了10倍,可以说经历了产业从无到有的第一波增长。由于需求的上升,AR技术提供者开发AR制作工具来使更多开发者更方便得进入这个领域,降低对人员的要求这件事,也就变得逐渐有利可图了。

增强现实的制作工具提供商也渐渐形成了3个主要提供商的格局。Layar,Metaio和Wiktitude应该算是目前比较流行的AR软件开发工具了。围绕这个还有些做更细分的领域的一些提供商,比如我们代理的Catchoom则专注于提供对AR技术至关重要的图像识别服务。

从国内来看,在差不多的时间,也出现了一批技术流的AR公司,如苏州的梦想人等。从这第一阶段的发展脉络来看,国内和国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由广告需求带动,产生了一批以做广告项目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公司。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总觉得西方在生态圈的成熟速度上,常常比国内快,也更愿意在一些相对长期的事物上做投入。有时即使是出于竞争关系的企业,也可能会在某些关乎行业整体的事物上有一定的合作。

对于行业的发展,目前在西方有个看法是,之所以人们对AR技术的接受程度还不高,现实世界中对应AR内容的内容缺乏很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未来,我打开手机或眼镜,看到的任何物体,背后应该都有相应的AR内容。我看到历史建筑,我的眼镜会告诉我这个建筑的历史。看到我不知道的植物,就能了解该植物的性状品类等。就像如今的互联网。若是要实现这样的愿景,那就需要海量的内容。而目前一个开发者基于某一个增强现实平台制作的增强现实内容并不能在另一个增强现实浏览器中被读取到。这样有违设立一个现实世界的互联网的目标。

因此AR标准制定委员会就这么产生了。其目标在于统一AR的标准,并为AR如何在各个平台更有效率得运行做一些前沿性的研究工作。让通过不同平台制作的AR内容可以互相访问。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组织,是一个完完全全自发的草根组织。

相对来说,国内会重视现时回报更多一点,对广告商,地产商等的To B业务的依存度会更高,但越来越多的从业者,都慢慢意识到了这样的模式的天花板的存在。找到除广告业务外的新路径,应该是目前的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在差不多时间起步的行业,将来东西两边各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态还未可知,但若是我们这次又落后了,那想来我们不会是输在了技术,而是输在了格局。

上次去美国参加AWE时,发现在那边有很多自发组织起的AR行业聚会,聚会中能见到各型各色的人,有医生,有教师,有技术人员,也有艺术家。或许很多灵感,往往就在那嘈杂的环境下擦出了火花。而在国内,却没见过类似的聚会。希望在哪一天,AR技术就会由于某个人来参加了这么一两次聚会,而让这项有意思的技术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开花结果了。

继手游后,AR 会是下个风口吗?

若你也在做AR,相信你每天也会碰到无数的人来和你说AR要变成一个大产业还很遥远。但这个未来是否真就那么遥远呢?

或许未必。即使拿AR技术中最简单的将图像变为视频的应用来说。最直接可以拿来做比较的,便是类似分众传媒这类以液晶屏数量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AR技术给了企业一个将任何有特征的物件变身为液晶屏的能力。让原本没有能力进入楼宇广告领域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值多少钱?我相信至少至少也得值目前分众传媒的价钱。

再比如,传统广告方式,对于广告效果的评估,是个相对比较难的问题。不像互联网广告那么简单,虽然由于国内存在流量作弊,骗点击,所谓的广告布局优化造成的大量无效点击等问题不少,但比起传统广告来说,还是相对比较方便评估的。

但若在AR Browser上稍微完善下数据统计收集的功能,便能给予传统平面广告等广告形式使用CPC、CPA等按效果付费的底,。并且也能使很多公司免去一笔原本需要支付给市场调查公司进行广告效果评估的费用,同时简化对传统广告进行数据挖掘问题的可能性。

再举例,AR技术与语音技术融合是否真的很科幻呢?事实上一点都不,在不涉及后台数据太多交互的前提下,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即使要使后台数据交互,那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于这点,我们与旭上电子一直在研究,若是您的企业对此话题也有兴趣,愿意一起做一些实验性的项目的话,可以与我联系。

随便举个例子,传单这种媒介所能传达的信息有限。但,若是今后扫描传单后能出现一个虚拟客服,你能像与人对话一样与它进行交互,为你解答关于产品的众多问题,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能帮你少请多少个销售或客服人员呢?

又或者,你对如今手机的搜索及交互的方式真的满意吗?若你正好走出地铁,发现一张电影海报,而这海报由于某种神秘的原因勾起了你对该电影的兴趣。而你正好闲来无事,打算一会儿顺便就去看掉,在目前的情况下,最最简单的方式可能是打开某电影订票应用,查看简介等等信息,然后查附近哪里有电影院,有哪些场次,等等然后订票。

但试想如下情景,你看到该海报,用摄像头对准海报,屏幕上便出现包括预告片等信息,然后你可以直接对着手机问,下午两点附近哪家电影院有放映,然后手机就自动帮你找出附近的电影院及两点的场次,并问你是否购买。你还可以问它同期有什么电影,等等问题。是否会方便很多呢?这是否是目前的技术所达不到的呢?当然不是。完全有可能实现。

除了技术本身外,AR同样有可能能改变目前互联网的一些游戏模式,就好比说了很久的O2O,从前说起O2O我们总说online to offline,却很少有人提起offline to online。但或许不久这个状况就会改变。之前和一个客户有聊过这个话题,他们有着遍布全国的玩具销售网络,但在线上业务上,却相对单薄不少。应此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线下渠道,来给线上渠道带来流量,甚至建立一个线下的app 分发渠道,由此避开如今拥不堪的线上App分发渠道。难道AR不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解决方案吗?

将杂志变为电商平台的入口等等都是目前的技术所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目前究竟缺的是什么?是流量还太昂贵吗?是目前尚没有一个主流的AR浏览器的出现吗?但这些不正是我们的机会吗?

对滴,你没有看错。我们在找你约稿。

感谢热心创业者、投资人和读者的反馈,最近我们也在尝试做一些新的改变,比如将 Maker Voice 做成一个 Maker 们 的 Voice。

如果你想分享你的硬件创业经历,这个务必要投稿呀!
如果你想分享你的硬件产品创意,这个完全应该投稿呀!
如果你想分享你对硬件行业的理解和观点,这个必须要投稿呀!
如果你想分享你了解的某个细分硬件领域的产品,这个抓紧来投稿呀!
如果你想分享你投资过的或者没有投资过的硬件项目,这个你觉得不投稿好么!
……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如果你是 maker,或者想成为 maker,或者关心 maker 们,只要你有话说,欢迎来投稿。

此刻月光正好,微风不燥,不如来给 Maker Voice 投个稿。投稿邮箱:syq@36kr.com(记得留个可以联系到的联系方式哦)。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彭博社援引业内人士的消息称,百度向室内导航技术服务公司IndoorAtlas投资1000万美元,以强化百度在室内导航方面的技术。

2014-09-0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