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来主导生活,还是让机器来给我们做选择?
前几周,我和朋友来了个小型的户外聚会,天朗气清,气氛美好。
我在聚会上负责做DJ。当时我有两种实施方案:
1.把Songza连上sonos音箱,选择一个切合当下的场景气氛,它就可以自动列出歌单来播放了,都不需要我插手。
2.我来根据朋友们的喜好手动选择歌单,选择那些承载了我们过去共同回忆的音乐,那些他们不由自主会哼起来的乐曲。
第一种方法简直太省事太方便了,但我偏偏用了第二种。
看到朋友们跟音乐共鸣,摇晃起身体时,我备感欣慰。Songza也许也能选出不错的音乐,但在这样的场景下,自己亲手来做才别具意义。
想想Google为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吧(顺便说一句,Google收购了Songza),我们也看到了Google这极具野心的理想:让生活无比简单和方便。Nest 恒温器自动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Google地图让你不再迷失方向;Google无人驾驶汽车意味着连开车你都不用亲自上手;Google Now这种如私人秘书般的存在让我不再担心错过重要的事情。Google的机器人可以做我的好管家。
举Google的例子不是故意在找他们的茬。我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很多意图和选择被挑战了,被自动化了。即使在创投界也是。一个B轮融资会议,充斥的是各种冰冷的数字。公司爆发了没?用户流失率是多少?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是多少?每日下载多少?Kickstarter上的表现如何?每日营收多少?来来回回就是这些。
直觉、团队素质、眼界、野心、灵感呢?它们哪里去了?
这世上除了Google 般精密的算法、程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比如像Tumblr 这样的,我喜欢它的一大原因是,我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定义几乎任何东西。
我可以随意更换主题,关注我想关注的人(而不是算法或编辑来推荐),转帖或者自己发表意见,用手动点赞来告诉作者我对Ta文章的喜爱(而不是在Google Analytics 上看一堆数字)。Tumblr 上完全反映的就是我自己的意图和选择。
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反对科技进步。相反,我为此而奋斗。但我仍希望科技也有人性和温情,希望在代码和算法之余,能看到我们自己的意图、创造力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