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同质化:智能手机无法规避的命运?》

新用户1625862167·2012年04月23日 20:05
昨天的《同质化:智能手机无法规避的命运?》引起了读者热议。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谈到智能手机的同质化呢?手机商对智能手机外观的尝试真的已经封顶了吗?同质化是个问题吗?如何实现同质化大趋势下的突围?

编者按:
昨天我们网站撰文《
同质化:智能手机无法规避的命运?》,该文引起了读者的热议,很多热心的读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很独到,也很好的。这样一种开放共享,互通有无的交流平台,正是36kr希望为读者打造的。现在,我们就该文抛出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回答。这个回答读者可能不尽满意,也欢迎大家用文明理性的方式给出自己的观点。

****

关于智能手机同质化的鉴定
有些读者认为手机外形的同质化不能被叫做“同质化”,也有读者说同质化是一种趋势。
这两个观点看似是对立的,但表征和依据又有相似点,
请看读者给出的例子:有读者说,PC机的外观已经趋同,单从外形来说已经很难鉴定生产商。也有读者谈到,如果说起同质化,所有的汽车都是四个轮子的,这能被叫做同质化吗?

我个人认为,汽车的这个例子不是很合理。四个轮子只是汽车的一个基本构造,就像尽管大部分的茶杯都有杯身和杯柄,但不同的茶杯在形状,大小,材质,甚至外观上面,都可以有各种变化。就汽车而言,虽然同是四个轮子加车身,但是汽车的外形,大小,车身和内部的材质,以及设计细节,都可以有很多变化。在基本构造相同的情况下,很多汽车厂商还是可以在外观上制造出“差异化”。

再说PC机的例子。不可否认,很多PC机的外形“很像”。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当一个产品慢慢打开市场,慢慢成熟的时候,各个生产者对其的各种尝试也会随着市场的反馈和主流用户的一个偏好而慢慢沉淀,并最终形成一种到几种比较稳定的模式。

但是
,我们用PC机外形的同质化去为智能手机的同质化正名,或者直接由此否定智能手机外形的同质化,这种逻辑本身是有一定问题的。不过,这并非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为什么要谈到智能手机的同质化
我们之所以提到智能手机外形的同质化问题,是基于以下两个考虑。首先,我们之所以要强调
“智能手机”
,是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非智能手机的外观,不管是从材质,大小,设计,键盘,颜色等角度来说,都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而智能手机相对非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较短,为什么在各大手机中的“同质化”已经如此明显?
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真的已经那么成熟了吗?手机生产商真的摸清了用户对外观的喜好了吗?他们对智能手机外观的各种尝试真的已经封顶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读者会谈到,在智能手机上面大家拼的是“应用”和“内容”,这个主流观点在原文也已给出。没错,现在的智能手机大生态跟原先的非智能手机大生态有很多不同。在非智能手机时代,用户对手机的想象和期望还是相对有限的。手机上面的功能相对固定,除了日常的通讯(电话,短信,邮件等)功能,多媒体娱乐功能(音视频播放和录制等),还有一些小的诸如闹钟和记事本功能以外,
手机的定制化特性并不明显
。所以,对各大手机生产商而言,他们能够提供品牌的差异化服务的,就包括手机的外观(包括颜色,材质,大小,形状,翻盖滑盖,按键),系统设计(UE/UX,UI等),性能,客户定位,客户服务等等。对这些生产商而言,外观的差异化是他们不能忽视的一环。

而现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安装各种各样的应用,
手机的功能一下子得到扩展,用户对智能手机的定制化也突然成了手机的一个亮点
。所以,这些手机生产商也跟着转移了重心。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现在,
手机生产商可以专注于提高手机的性能,让它可以同时跑更多的应用而速度不受影响(处理器),让用户可以在多个应用之间轻松切换并方便地管理各种应用(系统设计),并且尽量实现:用户想玩多久,就玩多久(电池)。

但是,这个观点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尽管是应用为王,但手机生产商自己不是应用和内容的生产商。
这就涉及到关于应用的重要一环:他们本身不能决定手机可以安装哪些应用,而要看手机操作系统对应的应用商店有哪些应用。所以这主要还是应用平台之间的争斗,而不是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尽管很多智能手机生产商跟Android结成了联盟,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开发者去丰富Android智能手机的应用。但是,我们也看到,Apple的iOS依靠单打独斗,照样打开了市场,并获得了开发者的青睐。为什么呢?撇去iOS系统本身的优点不讲,归根结底,是Apple的智能手机做得好,从外观,性能,到用户体验,iPhone都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只有智能手机做得好,本身有了市场,应用开发者的一款应用才会有更多可能的受众,他们才愿意开发支持这款手机的应用。而一个平台(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的应用商店上可供用户选择的应用质量越高,数量也大,用户购买相应的智能手机的概率也会更大。
这其中也有一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问题,而不是像某些读者认为的,单纯由“应用”决定手机的好坏或者决定用户市场。

而其他读者谈到,智能手机拼的是UE和UI,或者更通俗的讲是整个手机的系统和架构设计。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的,
这些因素同样是非智能手机时代手机生厂商的竞争点。
这也不足以完全证明,手机的外观设计就一点也不重要了。

所以,最后我们来谈论,

同质化是个问题吗?如何实现同质化大趋势下的突围?
首先,我们还是要问本文前面提出的问题: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真的已经那么成熟了吗?手机生产商真的摸清了用户对外观的喜好了吗?他们对智能手机外观的各种尝试真的已经封顶了吗?

再者,有读者提到这样的一个观点,即商品都有个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对二三线的品牌来说,他们可能为了生存和盈利,没有办法付出高昂的开发费来支持产品的创新和研发,而一线品牌过于保持固有的产品体系,同样不敢付出大量的资金大搞创新。读者对一线品牌“不敢”的解释跟原文的观点不谋而合,而本文也是针对一线品牌的讨论。

这个利益最大化的解释应该是能被大家接受的。
只是,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连资金雄厚,用户基础不小的一线品牌都开始同质化,都要跟着Apple走,那他们如何在Apple日益统治下的市场中实现突围呢?

对于那些原本市场份额就不是第一的生厂商而言,他们或许可以靠着模仿这样的稳健策略保证一个比较中庸的市场份额,但是对于像Nokia这样的手机行业第一巨头,一味地跟随Apple的脚步就不可能获得主动权,也很难拿到头把交椅。
何为“利益最大化”呢?也许,从短期的角度来说,保守的战略可以保证资金流和公司稳定;但是,从大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保守和中庸也很可能会阻碍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这也部分解释了,Nokia要跟Microsoft强强联手,推出一款“差异化”的智能手机,不管是外观上还是系统上。

所以,对大公司来说,如何实现同质化大趋势下的突围呢?我想上面的讨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实答案无非是,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优秀产品,而这就包括手机的外观(包括颜色,材质,大小,形状,翻盖滑盖,按键等),系统设计(UE/UX,UI等),性能(系统,处理器,电池等),客户定位,客户服务。
也许会有人说,说得轻巧,但实现起来哪有那么容易?这句话没错,但我们要说,人家Apple就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行业第一从来都不是这么容易。

注:
海报来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Google <a title="Google发布未来眼镜Google Glass:集智能手机、GPRS、相机于一身" href="http://www.36kr.com/p/96877.html" target="_blank">未来眼镜</a>概念让人们看到,新一代的<a href="http://techcrunch.com/2012/04/21/rise-of-smart-mobile-services/?grcc=ab0016c9d9db0cac571ed977d79af266Z8ZwdgtZ0Z264Z200Z92Z3" target="_blank">移动智能服务</a>可能已经来临。然而我们无需等待Google未来眼镜来打造下一代革命级消费产品,因为很多类似的功能其实可以在现有智能手机上实现。

2012-04-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