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Gmail作者、FriendFeed创始人Paul Buchheit谈人生偶然性

pestwave·2011年02月04日 22:38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扎西拉姆·多多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扎西拉姆·多多

编者按:
本文作者Paul Buchheit为Gmail开发者、FriendFeed创始人,现就职于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黑客新闻上有一条有趣的评论,说的是有人拒绝了早期Google提供的工作机会:

1999年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我身上。我发现Google要比alta vista酷多了,而且在发现新东西方面比雅虎目录更靠谱。我当时认为Google才是真正的未来。我发了一封简历想做一些和开放无关的东西;数据中心和系统管理。Google给我打了两次电话,但我坚信Google无论如何也不会聘用我,所以我从未回过电话。

不管无视Google的电话是否明智,他不接电话的理由(害怕拒绝)不靠谱。

我的高中生活没有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但最难忘记得是11年级时的第一堂英语课。我的老师(May先生)分享了他前一天经历的事情。他在雨中开车回家,发现有两个骑自行车的人,他停车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忙,最后把这俩人带回了自己的家里,他们在那里把衣服晾干,然后和我老师及师母一起用餐。在用餐时,这对夫妇分享了骑自行车环游全美的经历。

这并非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故事,但我喜欢这种偶然性,这对夫妇骑自行车环游全美具有偶然性,我老师开车遇到他们并把他们请回家也具有偶然性。一切都没有经过计划,只是顺其自然。我很受启发,因为似乎这才是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才有趣。但我觉得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

我在1999年加入Google的故事非常枯燥。我对创业和Linux(当时还处在边缘状态)感兴趣,所以我在Slashdot上搜了几家相关的公司,然后投了简历。幸运的是大部分都没理我,只有一家给我提供了工作机会:Google。我当时对Google持怀疑态度,觉得他们做的事不会太长久,但Google看上去很有趣,能学到不少东西,于是我接受了这份工作。

显然这并不能说明我非常走运,但我发现我遇到过的大部分好事都是以这种方式发生的,都没有经过任何安排。我和妻子相遇的过程也非常类似。搬到加州不久后,我在
match.com注册了一个账户,看了几个人的档案,给其中三人发送了Email,只有一个人回复了我。我当时没打算找人结婚,但无巧不成书。正如人们所说:“所谓生活就是在你忙着制定其他计划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我的计划很少奏效(除非特别简单),但经常无心插柳柳成荫,于是后来我开始充分利用偶然性。我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理论还在不断完善,但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对付偶然性的最佳办法就是顺其自然,而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也不是无中生有。

机会就在我们周围,但被我们的信念和习惯断送。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两大障碍:杞人忧天(ego-fear)和“计划”。

杞人忧天指的是没有必要的担心。比如怕被车撞而不敢走到高速路中间是一种正常担心,不是杞人忧天。但是,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不敢和陌生人交谈,不敢参加面试等,这些通常都是因为担心遭遇尴尬、羞辱、拒绝、批评等情况,这属于杞人忧天。有时这两种担心很难区分,因为杞人忧天者总是能找到合理的借口,比如:我不想和陌生人聊天,因为他们可能会袭击我,或者浪费我的时间。

上面提到的那个在黑客新闻上说自己拒绝Google电话的理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聘用我”,这似乎有点杞人忧天,担心拒绝和羞辱。这种恐惧很可能断送了很多绝佳的机会。

杞人忧天一种非常诱人的思维方式,但我怀疑这只能让问题恶化,因为这会给你的恐惧带来更复杂的借口。狭路相逢勇者胜,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正视恐惧。逃避只能加深恐惧。

每一次让恐惧从脸上消失的经历都会让你获得力量、勇气和信心。你必须做那些你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埃莉诺·罗斯福(前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妻子)

消除杞人忧天、释放偶然性的方法很简单:找出杞人忧天。找到它,识破它,消灭它。
当然这么做需要勇气。可这是好事。

偶然性的另一大死敌似乎是“计划”。偶然性和幸运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无需任何计划。当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时,事情就会偏离计划,并且人们习惯于认为出乎意料的事情是一种干扰,是一种妨碍成功的障碍。

你可以说人生充满了挫折,也可以说人生充满了偶然性,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你如何解释。虽然很难解释,但面对偶然事件最明智的做法是一种感恩的心态。即便是看似不利的事情也会带来好事。接受现实。

计划本身毫无价值。计划的过程很有必要。
-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制定计划不是件坏事,但是,选定单一的计划、然后十分投入地坚持下去的做法无法为偶然性预留足够空间。这个世界非常复杂,并且人类智慧非常有限,所以随机应变,保持开放心态是明智之举。不要制定单一计划,制定一千个,然后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凡事必须有个“计划”还会导致优柔寡断(paralysis of analysis):我们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制定完美计划的过程中去,结果实际上什么也没做。更有效的办法是选定一个哪怕有缺点的计划,在行动中制定计划,然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修订、或改变计划。

我怀疑凡事都追求有个计划的想法同样部分源于恐惧。人们害怕不确定性,而有个计划可以在一个高度不可预测的世界中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幻觉。但是,如果我们真的降低了风险和不可预测性,那么偶然发现的可能性也会被降低。这也是大型机构通常很难进行创新的原因之一,他们想给创新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创新,但这么做恰恰会扼杀创新。

人们把我们应该“坚持”的东西称为计划,而这些计划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所以我更喜欢把它们叫做“想法”或“草图”。就我个人而言,我尽量避免给生活制定计划,但我有很多想法。结果总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生活更有趣。

via
Paul Buchheit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创业者们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没有搞清楚他们与 VC之间的关系,有时他们混淆VC与朋友的概念。 一起去午饭吧

2011-02-0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