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这是我们过去没有的,一种家的“新自由”

36氪品牌·2022年02月22日 18:11
什么是让人有幸福感的家?

中国人总是对“房子”的事情特别上心。

房子有多少平,涨了多少钱,带哪几个学位,离地铁有多远——精打细算,像是在做数学题。

奇怪的是,人们对于“家”的记忆,和这些数据几乎没有关系。

陆明小时候住在广州的老城区,他最喜欢初秋的周末,房间里吹进干爽凉快的风,“没有夏天那么闷热,阳光晒在被子上,我翻个身又睡了过去,感觉那个白天特别长”。

“家”,是每天朝夕相处的地方,当代人考虑价钱,面积,地段,往往唯独忘了考虑他们自己。

身为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更能理解“家”的含义。

最近,《新周刊》和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聊了聊,他和我们讨论的问题很简单,或许早该被回答:

什么是让人有幸福感的家?

有房子,不等于有家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每天早早出门,到了晚上才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吃饭、睡觉——快节奏或者“独居时代”,成为当下生活标签。青山周平认为,这种房子不能说是他们的家。

房子和“家”不一样,房子是物理存在的实物,而“家”是大脑的感受。对于青山来说,“家”就是妈妈炒菜的味道,“闻到这个的时候,突然我的家就出现了”。

小时候青山在海边城市长大,现在闻到海水的味道,就能唤醒和家人去海边玩的记忆。

气味,材料的质感,风或者光线,这些各种环境元素的集合,就是家。

在某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温暖的木质香在家里渐渐漫开。/unsplash 

现在互联网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发达,尤其是在中国,手机可以上课、社交、外卖等等,生活中很多需求可以通过虚拟空间来解决。出生在80年代的青山,成长中的大部分记忆都在实体空间里完成,他觉得自己和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

“我是建筑师,设计的是实体空间。我想要强调虚拟空间无法取代的部分。”

互联网很多东西都是视觉的,他自己想做更有质感的东西。青山确实也这么做了。在他的作品中,木头、砖瓦等“古早味”的材料,总是被融入设计中。

青山周平设计的四合院民宿【有术】 

2015年,青山在电视节目里改造了两个胡同里的老房子,这和当下盛行的“小空间爆改”非常相似,仿佛人们在水泥森林里的白日梦。

青山认为,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都在追求不一样的东西,但房子开发的都是统一户型。“现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已经和住宅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矛盾。”

这种趋势之下,新兴职业“整理师”行情看涨,有些人甚至能做到一单10万的水平。他们会做彻底的空间收纳,甚至从心理层面帮助“囤物癖”客人。

原本产生于日本的“断舍离”,在青山看来,不只是功能性的收纳。那其实是让大家思考判断,“你的人生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把不重要的东西过滤之后,让你的生活回到更纯粹、本质的状态”。

空间背后,是内在的精神需求。

 “家”的关怀

藏在目不可见的一呼一吸

粗粝或者柔软的触感,气味、声音、明暗、冷暖、干燥与湿润,“家”是立体鲜活的感受集合。

看似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切,在建筑师的神奇视角里,得到了具象化的诠释。青山身为专业的空间规划者,把普通人的困恼,拆解成光线和通风问题。

日本的房子大多是木结构,独栋而且通透。最突出的例子是寺庙,室内几乎没有墙面,都是靠推拉门来做隔断。但在中国就不同,混凝土高楼的密封性高,碍于房价的压力,家里也几乎不能实现占据全部的四个朝向。

日式房屋往往拥有宽敞而明亮的居住空间。/图虫创意

季节和地域的差异,导致“中国的空气问题比日本要多一点”,南方潮湿且夏天闷热,北方干燥而冬天寒冷。特别是在极端环境状态下,人们也不能随便打开窗户,而密闭的空间让通风换气更难。

比如,青山在上海设计的大田秀则画廊,就更像是一个密闭的盒子,不能有太多的窗户。因为要展示画作,而且避免自然光的干扰,空气的问题更多要靠机器来解决。

前段时间北京的魔幻沙尘暴,让人有了移民火星的错觉。/图虫创意 

不可见的空气,因为疫情而备受关注。近期,美国耶鲁大学在《病毒学年鉴》发表研究,探讨湿度与新冠病毒传播的关联影响。

免疫生物学家岩崎明子指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加快病毒颗粒的移动速度,相对湿度在10%-20%环境中的小鼠也会降低免疫能力。

另一方面,空气湿度过大或通风条件较差也不利于疫情防控。目前来看,将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是最佳选择。

从去年开始,大家对空气质量和个人健康更加关注,共享模式也需要考虑安全问题。青山之前在泉州做了“400盒子共享社区”,让年轻人只保留一个5平米大小的盒子式个人空间,吃饭、娱乐、工作等大部分的生活都在公共区域完成。

青山周平的设计——“新家族的家”。/图虫创意 

所有盒子都配备了小型的空调,除了保证安全以外,还照顾到了每个人的体感需求。

有些人想要暖一点,有些人想要干燥一些,如果说,过去的房子是以单一的状态面向所有的人,未来的房子就应该以不同的姿态照顾到每个人,尤其是小孩子和老人等弱势群体,这是城市给人的关怀。

在日本大阪,老年人可以在无障碍空间里面自在生活。 

在日本,老龄化程度高,“银发族”在社会的设施和服务之下,仍然可以自己做饭、打扫、出游,去做很多事情,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在人口结构变化的今天,中国的居住空间也理应迎来相似的进化,“好的居住环境,可以让所有人变成一个平和的状态,健康的状态”。

“现在越来越多的技术,让每个人的个性和不同的需求被尊重,这是智能系统比较有意思的点。”

青山对于科技的解读更为温暖:“它不是我们在很多未来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很炫酷的,很明显的东西。”高科技不一定引人注目,“它可能在舒服的,自然的生活背后支持我们”。

 “家”的新趋势:

实现“空气自由”,回到自然状态

“动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状态,是最舒服的。人也是动物,回归到自然比较幸福。”

青山经常说,猫咪是他的老师。因为猫对房间里的温度、湿度很敏感,每天不同的时间,它们总是能找到最合适的地方睡觉。

猫咪惬意地趴在沙发,享受着空气里阳光的味道。/unsplash 

考虑环境细微的变化,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就能让大家都恢复到自在的状态。

青山仍然用日常空间举例子:以前我们回家开空调,空气净化器,加湿器,这一系列的动作,是我们本来不需要的。但是他在松下“6恒气候站”上,看到了将生活化繁为简的可能性。

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和恒风,6项功能被整合到一起,室内空气可以随时被调控在舒适的范围。青山延续了他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功能越来越综合,整体趋势让我们能够更轻松。能让我们回归到自然的状态,这是好的科技。”

根据专业的思维,青山发现之前需要很多机器的6个方面,现在用一台机器就可以完成。“这是对设计师来说比较好的地方”,不会占用太多家里的空间,却可以满足更多功能。

青山的设计,有着个人风格。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视觉风格,例如日式、美式或者北欧风那样特定颜色和材质,“我做设计的时候还是关注人的状态”。

他会在脑子里模拟自己在这个空间里呆着,“我的设计,判断的依据是在这个空间里面,是不是舒服、幸福”。

设计房子的时候,他会通过窗户的位置和大小,来调整光线和通风量。但是他承认,“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控制湿度是很难的,还是要结合机器的方式来辅助”。

“6恒气候站”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自动调节湿度。

“来中国以后,湿度是我感觉到最大的气候差异。这里的湿度是极端的,极端干燥或者潮湿。”青山指出,适宜的湿度,能够让皮肤感觉比较好,对人的身体也非常有益。对于房子来说,湿度大也容易造成建材等的损耗,无论是北方的地下室,还是南方的墙体、地面、衣帽间柜门,乃至天花板里看不见的空间,都可能会发霉。

松下“6恒气候站”可实现室内空间的舒适恒定,绝对是懒癌患者的福音。 

青山留意到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新品里面包括北海道模式、夏威夷模式和度假模式。

“我们的生活还是要有趣”,通过设定房子里的温度和湿度,可以自由切换“今天的心情像北海道一样”,他觉得很有意思。青山甚至希望可以增加一个自己的“青山模式”,把空气和灯光、味道、音乐等等结合在一起,这符合他所定义的“家的质感”。

“6恒气候站”的模式切换,操作起来很方便。 

对于松下“6恒气候站”,青山周平给出了独特的解读:

“它可以让我们掌握自己空间里的空气状态,找回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

这是我们过去没有的,一种家的‘新自由’。” 

1. 《屋里太干燥,呼吸道病毒传得快!世卫组织给「健康湿度」划了标准》|生命时报

2. 《青山周平:一个想把“家”做成共享模式的日本设计师》|Hi!设计

3. 《对话青山周平:当建筑的功能被手机取代》|快资讯

✎作者 | 张晓落 

✎排版 | 甄米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张晓落,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