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周之邺⑩|巅峰对话:“数字经济环境下,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这个时代”
国内数字经济领袖力量聚首、数字行业前沿观点分享、大咖对话头脑风暴、优势产业环境展示……6月21日下午,建邺区2021南京创新周重点活动——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创新峰会暨金鱼嘴每日路演海外项目专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数字经济赋能未来科技产业”巅峰对话环节由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部总监陈哲主持,参与圆桌讨论的嘉宾有:
华控投资总裁陆中奕
公司宝合伙人刘庆顺
36氪集团副总裁、基金创始合伙人赵甜
南京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姚国章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36氪江苏编辑整理:
陈哲(主持人):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5G、AI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赋能传统行业,推进产业基础智能化,包括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众所周知,江苏是我们全国的产业大省,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关注产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今天我们巅峰对话的主题就是围绕此而展开的,数字经济赋能未来的科技产业。
第一个问题来了,如何深化技术,让新的技术和产业能够深刻的耦合在一起,能够加强产数融合,培育科技企业创新生态。首先第一个话题有请公司宝的刘总,我们产业界的代表来谈一谈。
刘庆顺:这个问题也比较宏观,如果是从企业角度来说,特别从去年疫情开始,我们其实已经深刻感受到了疫情之下数字化对我们自身或者对我们客户的影响。我们本身作为一个平台,已经服务了包括阿里包括华为等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去年疫情之下,我们以为我们的经营数据会下滑,但是通过去年报表我们看到我们的业绩反而上升了30%,这其实得益于我们从2018年开始已经在进行数字化的变革,这个所谓的变革其实不是说我公司请了一个行业内资深的人帮我做一套系统,帮我内部做某个阶段的提升,反而对一家企业来说应该从整个战略布局重构、思维转变包括结构的重构,一直到商业价值还有用户价值观的转化。所以我们从各个角度,作为企业看,未来在数字经济时代,未来所有企业都有可能会变成科技型企业。以我们自身为例,我们之前公司接近500人,但到今天为止我们有1/4的人是科研人员,大概有100多人,整体架构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结构调整、技术投入包括生态构建,比如说我们跟阿里、跟钉钉、跟36氪都有很大的合作。如果下一步企业想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大的转化,其实对政产学研或者是基金的深度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陈哲:刘总观点数字化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综合的管理、文化的综合性的问题。下一个想请陆总,您应该投资了很多相关的产业和企业,能否站在您的角度描述一下产业和数字化应该怎样融合。
陆中奕:我们现在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特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正在加速进行中,我们任何一个个体、企业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是逃脱不了这个趋势的。从我个人的投资还有包括我经常做一些科技项目的评审,我举个案例。
在生物医药、新药研发行业,比如我们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疫苗的研发其实也是大量的运用了一些数字技术作为支撑,不然的话不可能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把疫苗经过研发临床一直到市场上给广大的老百姓接种。谢谢。
陈哲:感谢陆总,陆总刚才深刻的给我们描述了一下站在投资人角度怎么理解产数融合。下面想请36氪基金的赵总,您站在生态投资的角度上,能不能描述一下科技产业创新生态是如何培育的,怎么样能够跟产业融合在一起?
赵甜:讲到数字化怎么和各个产业相结合,我个人认为大概是三点,第一点是生产工具的数字化,这是整个时代给我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大量的机会,不管你是服务行业也好、制造业也好、文化传媒行业也好,各个行业都好,现在因为大的环境的改变,所以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全面数字化是必然来临的,这是不由你个人意志所转移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内部管理的数字化,怎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怎么和比如像公司宝这样一些数字化服务的机构,以及36氪为企业服务的产品,能够站在一起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这点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企业主动迎接的,就是整个产业的数字化,因为你不仅仅是产业中独立的一环,你是跟上下游,跟你的供应商、你的需求方、你的市场、你的场景通过数字化打通,这就是我们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也好、物联网也好,创造的整体的产业的机会。
还是回到我刚刚那句话,数字化这个趋势不是我们怎么去做,而是我们必须要做,如果能抓住我刚刚说的三个节点,那你就能完成数字化的转型。
陈哲:非常好,赵总表达的核心观点与阿里的看法不谋而合,所有行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唯一的区别在于影响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到来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这个时代。
陈哲:最后想请姚教授作为学界代表对这个问题跟我们进行分享。
姚国章:数字化不是我们愿不愿意也不是我们能不能等待的问题,而是当前国际国内的潮流。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潮流这个趋势,我们可以把整个数字化看成一场“战争”,数字技术和数字装备是武器,数据是弹药,我们现在既要保证互补的武器装备先进,还要弹药充沛,我们怎么样使用好武器怎么样使用好弹药,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各个方面考虑,政府怎么通过环境创造条件,帮助企业帮助个人更好的参与这样一场很难的战争。
“十四五”是一个关键时期,既是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企业区域非常重要的时期,非常希望建邺区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从打造环境、创造条件,特别是培育原生态的数字经济的一些种子苗子,现在有阿里、小米,有很多企业落户,这当然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但是我们怎么样创造好的环境生态,让我们有更多的种子在建邺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我们义不容辞,希望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谢谢。
陈哲:谢谢,姚教授的发言很精彩。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未来十年,在数字经济情况下,我们有哪些机遇?以及如何抢抓这些数字经济的新机遇?我想先请姚教授谈谈您在这方面的看法。
姚国章:首先一个是我们的人口红利人口优势,我们有14亿的市场,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另外我们有非常庞大的中产,经过这么多年快速发展后,我们有非常强大的消费能力,这也是国内大循环的前景,这是美国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第二我们有制造业基础,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有非常好的实业基础。如何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是我们要考虑得。
第三个我们有非常好的经济发展势头,2005年中国GDP只有日本的1/2,到了2010年的时候持平,到2020年是日本的3倍,所以经济增长是非常好的势头,让我们快速崛起。在数字经济领域如何把握机遇,数字经济成为我们经济腾飞的新的力量源泉。还有人才培养,包括产学研的结合,还有我们有全世界特别有战斗力的党的领导,还有我们经过多年市场经济考验的政府定力,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陈哲:感谢姚教授。第二个问一下刘总,刘总作为产业代表,企业应该怎么样把握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刘庆顺:刚刚王特派员说了一个词,在未来所有你曾经认为不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的人,很有可能变成你的竞争对手。我们以前有个词叫弯道超车,以后进入数字化以后可能不会再有这个词,我们叫跨界超车或者是换道超车,在你没有做好准备的某一天,可能你会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
所以如果我们要拥抱变化,第一块还是要从政府这块加强顶层设计以及政策引导,从企业家本身来说,也要做好自己企业内的顶层设计,以及大的趋势的变化,比如人才储备、自身提升以及价值观的变化。
陈哲:剩下两位是投资界的代表,先问一下陆总,陆总作为一个专业投资人,如果您看未来十年有哪些赛道或者哪些数字化相关的行业值得我们重点布局和投资的?
陆中奕:我们做投资,其实我们是非常关注国家的政策的,吃透这个政策的精神,我们也是认真研究了我们“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关于数字经济有很大篇幅的描述,“十四五”规划里面描述了有七个重点的数字产业,当然这七个重点的数字产业可能规模都会比较大,比如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等。还有“十四五”的规划里面规划了关于数字经济有十个应用场景,这十个应用场景目前来看我觉得更适合科技型中小创业企业的创新,这十个应用场景我们比较看好的比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等方面。
陈哲:陆总,我们打个比方,如果您用自己的钱投资,只能投三个行业,您怎么排序?
陆中奕:首先第一个我会围绕着智慧医疗,因为刚才我们姚教授也讲到,我们有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是一个。第二个是智能交通,因为现在我们传统的比如汽车,现在有一些技术上的争论,比如说有一派认为汽车智能化是汽车+计算机,也有一派观点我是计算机+汽车,我认为未来我们到了5G无人驾驶时代,其实我们的汽车可能更像一个机器人,就是一个可以高速移动的机器人,不管是载人也好载货也好,这是我第二个关注的方向。第三个方向我想重点关注在智慧农业,因为这个农业很有可能下一步不是一个第一产业,有可能会转移到第二产业,比如说垂直农场,以后植物、蔬菜、水果不是田间地头大棚生产出来的了,有可能是从植物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围绕着植物的营养技术、栽培技术,这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谢谢。
陈哲:陆总选择的是医疗、交通和农业。赵总,您怎么看?
赵甜:因为36氪本来就是一个覆盖的相对而言新经济比较广泛的,我们会更加宏观一点看我们认为值得投资的新的数字经济的赛道,可能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数字经济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因为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特别90后、00后他们就是在数字经济大环境下成长的,他们成长中没有意识到什么叫数字经济,这就是他们衣食住行正常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合新的数字流通方式,比如说我们最近看的一些国民品牌的产生,一些新的产品形态的诞生,其实就是顺应这批数字化时代Z世代成长应运而生的。同时由于这些产品有服务的特征,它们的流通、传播、交付包括生产的形态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围绕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个方向的数字经济是我们首先关注的赛道。当然这个外延会更宽一点,包括像教育、医疗,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包括刚刚陆总说的像新能源汽车,我们可能把它当作第三空间,对于新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移动的场景,我们也把它归为生活方式的赛道。
第二个是生产方式的赛道,我们刚刚讲的第一个问题很多是关于生产方式的赛道的,比如生产资料数字化、流通方式数字化、上下游连接的数字化、内部管理的数字化。因为36氪本身我们基金投了大量企业服务的数字化的企业,我们在这个节点上比较看重数字化程度还没有那么高的行业,首先它得是一个较大的产业规模的行业,具备大量商业化运用的机会,但是如果数字基础相对较差,反而有很多的投资机会会应运而生,刚刚讲的智慧农业,我们刚刚还在跟我们36氪媒体说,包括智慧的一些矿产行业等等,这些传统产业其实都有大量的数字化的机会,也有大量的投资机会。
最后一点是围绕整体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是新的生活方式也好,还是新的生产方式也好,都依赖于我们整体的基础设施的改善,其实刚刚讲到的“十四五”规划里关于数字化的七个方向,大部分都是可以归纳为基础设施的,比如说大数据、云服务,包括人工智能等等。所以我们自己本身也投了,像火箭、卫星这样相对而言比较硬核科技的项目,我们把它归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它会成为改善整体数字化程度、提高数字化效率的一个环节,当然包括不限于上述所说。
陈哲:您几乎都覆盖了,生活、管理还有基础设施。感谢,进入最后一个话题,可能姚教授特别擅长,是关于顶层设计的问题,如果我们站在宏观视角去看今天的数字化经济和数字产业,目前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空间或者优化的领域,先请赵总。
赵甜:从宏观视角来看一下我们在各个环节中还有哪些要改进的空间和提升的领域,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抛给我们刚刚上台发言的两位专业的专家。
陈哲:您在给企业做投资的过程中,您觉得有没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它们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隐患,或者成为未来这个企业可能会失败的一个关键点?
赵甜:我觉得是这样,其实刚刚可能在您上台发言的时候有一句话我自己也比较触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哪里,这是我最喜欢去问我们企业的问题,特别问今天今时的企业,怎么去看待自己所处的竞争关系,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数字化改写了很多行业原来的发展的模式和方式,也模糊了很多的业态边界,使我们很多企业可能本身只能看到自己所在的细分赛道,而忽视了来自于其他赛道有可能形成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使得他的竞争的成本急速加大,会使得原来竞争的优势一夜之间付诸东流,这是我们最担心的,因为我们作为投资人是跟他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成长的,如果他看不到这点我们非常担忧。
第二对赛道系统性的危险,比如我在头十年我原来投的更多做PE时代里投了很多传统行业,产业的产业格局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时至今日很多产业被弯道超车跨界打劫,甚至被别的行业完全覆盖掉。这个时候就是你能否洞察到自己这个行业存在的机会,顺势而为,顺应这个时代改变自己,这对企业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如果你缺乏洞察力,缺乏对竞争关系有效的灾备意识或者预警能力,我建议这个公司多看看36氪。
陈哲:请陆总来分享一下。
陆中奕:从顶层设计,我认为要发挥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好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和国有经济是做重资产的,做基础设施投入的,比如说我们的5G网络、大数据中心,这都是资金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民营企业可能投不动,这个时候是政府主导的国有经济来做。而我们市场其他的这些创新型的民营主体是做轻资产的,在一个公共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他们可以更好地在一个好的生态系统上进行创新创业,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陈哲:刘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刘庆顺:如果从顶层设计来看我有两个观点,第一个从国家层面,我们从“十四五”已经公布了国家层面大的顶层设计,如果这种顶层设计的政策落地到区域、落地到当地的话,顶层设计怎么跟所谓的当地的产业、当地的企业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刚才也说了有为政府跟有效市场的有效结合,但如果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企业来说对政府出台的政策的稳定性、可兑现性以及将来的长期性是否有一定的保障,这是我们企业最大的顾虑。
第二点既然我们说是数字化时代,最大的要素其实就是数据,未来数据如果是变成一种资产变成一种所谓的观念价值体现的话,这种资产的流转安全性很难保障,可能需要政府来牵头,平台包括生态企业来唱戏,企业来落地。但是中间过程中怎么避免形成所谓的数据孤岛,值得大家一起来探讨。
陈哲:安全方面确实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后姚教授给我们做个总结。
姚国章:我想说几点。数字经济的发展还是一把手的共识,我们老说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如果老大的观念重视不了,下面要推动很难,某种意义上老大的认知决定了未来,更多场合老大要带头,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转变观念转变思想,一定要有这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特别是企业,可以说有的企业当前还没有意识到数字化的潮流或者说现在的应用还不是太理想,但是从长远来看,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意味着失去未来,所以我们这点上要有很高的认识。
第三个从政府的政策层面如何更好的去引导,更好的去统筹规划协调,政府怎么带头,特别是政府数据资源的开放,还有各个部门各个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等等,这是怎么样带头来推动数字化的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引导企业参与整个数字化的建设,这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还有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可以说数字经济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人的治理或者是人的智慧作用的表现形式,人才在当中非常重要。我们建立了非常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才队伍,但是我们缺高校,缺高级别的研发机构,像广东、苏州都在大力引进一些名校资源,我们建议作为区的层面有很多障碍,如果从长远角度来讲,区领导区里要把这个当回事,我们要把更好的更优质的资源腾出来吸引高校,包括国外的一些名校,我想这方面一定要有一些实际的行动,江北也是,江北新区对这方面也高度重视。将来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可以说决定了未来,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示范、园区探索,找到一些新的机会。我想我们把建邺区的科技、文化包括其他的部门,有没有可能打造一些文化创意类的,特别是强调数字创意的产业园区项目,这些方面多有一些培育,让这些创意和思想变成经济的要素、经济的竞争力,还有很多可以做的。
还有怎么样促进政产学研用多方面的融合,我们现在有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还有金融各方面的资源,怎样赋能,不光是建邺区自身的发展,还要服务于全南京市、全江苏省、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要改变思想,既要立足建邺的自身实际,又要放眼长远,引领未来,建邺要好好把握机遇,大有作为,谢谢。
陈哲:感谢姚教授,非常精彩。感谢四位嘉宾为我们带来一场火花四溅,金句频出的巅峰对话。我相信在座各位领导和企业还有我们的来宾回去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未来十年我们这个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园区会变,企业也会变,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么多的行业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所以洞察未来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到此本次活动演讲与对话环节到此结束,接下来进入金鱼嘴每日路演海外项目专场,欢迎各位去观看我们的精彩项目路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