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

黑洞最新快讯,36氪聚合所有黑洞相关的新闻快讯,并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资讯。
本次共找到 15 条【
黑洞
】相关快讯
哈勃望远镜首次探测到自由漂浮
据报道,来自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分别独立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借助引力透镜效应,首次探测到一个完全独立于恒星伴星的自由漂浮,这颗5000光年外的“流浪”位于银河系人马座旋臂内。(科技日报)
2022-06-14
天文学家公布银河系中心的首张照片
5月12日晚,在中国上海等全球各地同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向人们展示了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的首张照片。这一成果给出了该天体就是的实证,为理解这种被认为居于大多数星系中心的“巨兽”的行为提供了宝贵线索。该照片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这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分布在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而成。(央视新闻)
2022-05-13
最新数学公式可精确描述如何扭曲宇宙光
附近,空间是扭曲的,以至于光线在周围多次发生弯曲,这种现象在宇宙中普遍存在,虽然天文学家几十年前已探测到该现象,但直到现在才有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进行表达。这是丹麦尼尔斯·波尔研究所研究生阿尔伯特·斯奈本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的数学公式能恰当地描述如何影响宇宙中的光线,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新浪科技)
2021-07-20
国家天文台宣布发现一颗“不可能”的,为68倍太阳质量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一颗6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打破此前的望远镜探测记录。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依据此前的理论分析,恒星演化很难形成30倍以上太阳质量的,大部分质量在坍缩过程中就会流失。而这颗“不可能”的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澎湃)
2019-11-28
首张图像制作团队获科学突破奖
有科学界第一巨奖之称的“突破奖”(The Breakthrough Prizes)正式对外公布2020年突破奖名单。总额2160万美元的奖金被用于奖励以下领域的科学突破:制作第一张图像,确定肥胖症的生物学基础,发现痛觉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其他重要成就。科学突破奖,又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已举办第八届,科学突破奖的每个奖项的奖金为300万美元。(澎湃)
2019-09-06
吸积物理图像“最后一块拼图”完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气体,完成了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该成果于9月5日发表在《自然》上。(科技日报)
2019-09-06
天文学家或观察到一起吞噬中子星的引力波事件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和欧洲的引力波观测站探测到了一次时空涟漪。天文学家推测这一事件可能是由于吞噬了一颗中子星而造成的。如若后续得到确认,这将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中子星与合并事件。(腾讯科技)
2019-08-26
最高法谈照片版权:对虚构版权牟利情节严重的应依法惩罚
4月22日,在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媒体关于照片版权问题的提问,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林广海表示,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但对不享有版权的照片虚构版权,进行牟利的违法行为坚决不予保护,情节严重的依法应当予以惩罚。不能仅以水印当作照片作者的署名来认定权利归属。(北青报)
2019-04-22
视觉中国:获照片编辑类使用授权,未获商业用途权利
36氪讯,视觉中国官微发布声明称,“”照片属于Event Horizon Telescope组织,视觉中国通过合作伙伴获得编辑类使用授权。该图片授权并非独家,其他媒体和图片机构也获得了授权。但是该图片根据版权人要求只能用于新闻编辑传播使用,未经许可,不能作为商业类使用。
2019-04-11
视觉中国创始人柴继军:照片版权归属欧洲南方天文台
针对照片的使用目的、规范和版权问题,视觉中国创始人柴继军称,“用此图蹭个热点用于公司广告等商业目的有风险”。柴继军解释,任何一张照片都有版权,举决于版权人希望这张照片如何使用。这张照片在视觉中国网站上图片说明中已经表述明确:“此图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提供,仅限于编辑类用途,使用请署名欧洲南方天文台;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腾讯一线)
2019-04-11
人类史上首张照片公布
北京时间10日晚9时许,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了“真容”。该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证明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新华视点)
2019-04-10
中国用20年打造望向的慧眼
为了研究、中子星等高能致密天体的基本物理性质以及对周围时空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等单位研制了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X射线天文观测。中科院高能所利用高空气球搭载X射线望远镜,在40公里高空对X射线脉冲星、等类型的天体进行了观测研究,HXMT卫星正是在气球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和研制的。为了完成这样的一个科学装置,科学家们前前后后共努力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克服了各方面出现的困难,最终才走到了今天。
2017-06-17
李开复:人工智能的“七大”终被开放生态所取代
日前,李开复在接受专访时谈及其对人工智能的想法。李开复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初始阶段,非常需要科学家的参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一部分已成熟,但还未实现平台化。李开复还认为,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存在“七个”,即美国的 Google、Facebook、Microsoft和 Amazon,还有中国的 BAT。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资料,但是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像是一样,这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好现象。但是,就传统而实体的产业来看,这七大公司的影响力还很微小,所以可以期望未来会出现在数据上更开放的系统,来取代这七大
2017-04-26
李开复:人工智能领域有七大
今天上午,李开复在“寻找中国创客第三界启动峰会”上表示,在世界上,人工智能领域有七大,分别是Google、Facebook、Microsoft、亚马逊、BAT,因为他们有巨大的,只会进去,不会分享。所以在这七个公司外做人工智能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当一个app有1000万个日活的时候,必须要有人工智能,要不就没戏。 此外,他表示,人工智能是现在的投资风口,全世界都在良性的增长,但是现在人工智能的投资和估值也已经泡沫化了。七大也是对人工智能的一大伤害。我们需要一个更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创业者能用人工智能。
2017-03-30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霍金辐射”现象:向外发射微弱粒子
1974年,史蒂芬·霍金提出,并不是全黑的,根据量子效应,一定有一些辐射能够从的边界逃逸出去。应当能以热辐射的形式创造并排放亚原子粒子,这种现象名叫“霍金辐射”。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杰夫·斯泰恩豪尔教授(Jeff Steinhauer)在一篇8月15日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这一效应。他创造出了一个能够捕获声音的声学,并用一根长长的管子作为“事件边界”,用于束缚“声音粒子”——“声子”(phonons)。2014年,斯泰恩豪尔教授观察到,这个的事件边界上随机产生了一些声子。而他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声子都是一对相互关联的声子中的一个,因此证实了霍金辐射的量子效应。
2016-08-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