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体验出发全面升级品牌影响力|《RoadShow》拥抱Meta,迎接全球商机

时氪分享·2023年05月15日 17:16
为了帮助大家对全球趋势有更好的理解,第十四章护肤品创始人梅鹤祥和小派科技副总裁李杰进行观点分享。

4月27日落地上海的“拥抱Meta,迎接全球商机”活动现场,数十位品牌和平台方,就出海领域比较关注的话题,输出真知灼见。

过去几年,全球化市场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速度和强度都是非常快的,所以这种情况下,趋势也更加的难以预测。与此同时,尤其是今年有特别多的企业关注出海,并把全球化作为核心的战略定位,对于企业来说能否看清出来,也决定了后续资源匹配和战略的需求。为了帮助大家对全球趋势有更好的理解,以下为第十四章护肤品创始人 梅鹤祥和小派科技副总裁 李杰观点分享。

接下来进入到第一个圆桌环节,本次圆桌将围绕用户体验这件事,倾听各位关于品牌和用户体验之间的思考和理解。

下面有请我们的分享嘉宾:

第十四章护肤品创始人 梅鹤祥

小派科技副总裁 李杰

同时很荣幸,我作为本次圆桌的主持人,也与两位嘉宾一同进行沟通与交流。

其实我在串场的时候,看到会场还是挺火爆的,这个跟今年整个出海的大的氛围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大家知道36氪对于创投,对于整个趋势一直跟踪的特别的紧密,有的时候也会跟投资人聊这个话题,我们今天整个的主题演讲,包括圆桌把跨境电商和出海的各个环节做了一些设计,今天关于圆桌主要讨论用户体验这核心主题,请两位嘉宾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梅鹤祥:谢谢36氪和Meta的邀请,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圆桌环节。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梅鹤祥,是国内的一个新锐化妆品品牌的创始人,这个品牌叫第十四章。请允许我花一两分钟介绍一下这个新品牌以及背后的团队。

我的几位合伙人都是原来从国际头部的奢侈品集团还有包括电商集团过来,我本人原来是在上游主要在功效解决方案领域和制药领域从业20余年,基本上一直在德资企业,2020年创立了第十四章。为了支持这个品牌的发展,成立了三个平台,组织了一些国际方面研发的专家共同参与,这三个平台分别是跟清华长三角产业研究院成立了一个筛选平台,主要是确认靶点和通路,第二个平台是山东一个药厂,做小分子合成,第三个是跟福瑞达成立的一个品牌孵化平台,这是为第十四章这个品牌提供支持的几个平台的大致的情况。

李杰:感谢36氪和Meta的邀请,很高兴参加今天下午的这个活动。

我是小派科技的副总裁李杰,小派科技是国内做元宇宙基建商,属于元宇宙的设备厂商,我们主打的就是出海。今天讲拥抱全球跨境电商,小派超过九成以上的订单来自于海外,尤其是美国市场。我们作为一个科技企业,希望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拥抱一些新的变化。

我们国内的品牌大概超过30、40家在2017年的时候开始积极出海,打造中国的元宇宙的品牌。大概在上个月,在我的朋友圈分享很有意思的一张图,Steam上面前30的元宇宙VR头显的产品只有两家是中国的,一家是PICO,一家是我们PIMAX。这是我们通过过去不到六年的时间出海过程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营销之路,今天就这样一个方向跟大家做一个探讨。

主持人:其实两位都对自己的个人的经历和企业都有一个比较大的介绍,在资本市场、创投或者二级市场,大家新的风向或者搞钱的机会或者新的产业的机会应该往哪走?这个其实是每次在跟我们聊的时候问我们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出海被所有的企业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或者匹配非常多的核心资源去做这件事情。两位从自己的行业感受到今年有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其实有什么样的背景,可能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去走?这个是所有企业焦虑的一个原因,我个人觉得如果能看清楚这件事情,可能后面的战略、布局的匹配就会有很多的结论做这件事情。

梅鹤祥:从变化来看,放开之后,明显看到市场开始活跃起来,而且消费开始回潮。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市场资源被稀释减少,因为消费者的基数是固定的,平台的基数是固定的,品牌争抢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而且平台成本放开后涨价或者成本提升,因此造成了流量的挤兑和稀释,效率下降,这是非常明显的。

从品牌上来讲,变化分为:

一个是向下看,各个企业都在加强基础能力,在自己的底层逻辑方面开始加强,提升这方面的实例。比如说加大技术的投入,产品的设计,及品牌方面的投入。

一个是向外看,向外看一方面拓展国内的渠道,还有就是出海,海外市场对中国品牌还是一个蓝海。

主持人:刚刚提到流量挤兑,这个有没有好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梅鹤祥:流量挤兑,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经验,当品牌去对主播的时候,发现做得好的主播非常有限。比如说天猫或者是抖音优秀的主播屈指可数,但是找他们的人特别多。去年是因为出不来,找不到。今年是大家都出来了。如果说去年大概50个品牌去找,今年有150个品牌来对主播。但是主播的流量并没有比去年增加多少,一千万的粉丝还是一千万的粉丝,大家都在争他的流量,这是我对流量的理解,这是举的一个例子。还有不同的平台之间,消费者也是有限的,天猫的流量被分流到抖音,或者被分流到其他平台。

主持人:你们看到的趋势或者现象,公司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这种变化?

梅鹤祥:应对的措施,原来被放弃的线下,我们重新把它捡起来了。现在还没有尝试的,比如说小派很早就出去了,我们本身是做国际贸易的,对这个方向并不陌生。现在无论是投放广告,还是市场方面,都开始尝试对外拓展。

李杰:从我的角度出发,从我的行业出发。我记得去年年底的时候,当时网络上有一个很知名的帖,江苏浙江的企业家出海抢订单去了,江浙的商团出海,当时我们也已经在欧洲开始路演了。去年这个时候出海的订单是比较大的,我们的商品拿到美国订单之后,但是疫情突发,停摆了将近四五个月,进出港都不可以,所以导致我们的营收有所下滑。但是还保持着一定的预订量,所以出去以后,在抢今年一季度的订单。

我们发现一个变化,实际上海外市场是很庞大的,尤其是我们做消费电子产品。我们做AR/VR高科技设备,这样的设备在国内比海外的市场成熟度的状态稍微晚大概三年左右,当我们再次出去,把中国的产品以线下的方式给用户做体验,收到很好的效果。一看,订单依旧还在,这就是我们产品的高品质口碑了。去年11月底开始,从德国的慕尼黑出发,一路经过法国、英国、比利时等等,最后到了1月8日到美国CES展上做收官,这是去年年底整个海外市场的路演活动。路演之后,直接达到的一个很好的预期效果,今年一季度的订单直接爆满。今年一季度大概是4月中旬的时候,做过一个统计,订单量增加了200%,一季度光收订金就是四千多万。

一种新的变化是AIGC,从我们的角度出发,ChatGPT直接带动了虚拟内容的发展,对于我们这种硬件厂商而言,非常好的一个利好的消息。过去说VR没有东西玩儿,毕竟我们只是硬件厂商。在近年来看,整个大的趋势,因为AIGC的出现,或者ChatGPT出来以后,对整个的内容的产生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同时从侧面是完全可以帮助我们这样的企业在海外市场增长。

很多人说全球PCVR的游戏大概7000多款基本上都是外国的,想看中国的文化的展示是很少的,整整四年多的Steam榜单上,排名前十的VR游戏内容只有一次,那款游戏是用流浪地球的IP做的游戏。自从有了AIGC,很多人通过AR/VR,帮助我们硬件企业更好的内容展现给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

主持人:做外贸的订单,不管是同比还是环比出现很大的增长,我很好奇的一件事情,到底是是出现了反弹或者还是出现了反转?这个是很多行业里非常关注的。因为反弹这个词很弱了,如果是反转,基本面发生改变,好像今年挺难的,虽然Q1业绩很好,这里伴随着另外一个问题,各位在行业里面,一个是消费行业,一个是元宇宙大的相关行业,目前两位的感知,今年是变难了,还是变容易一些了?还是变得更难了?

李杰:从自己的行业角度来说,我认为是反弹,而不是反转。因为我们的行业毕竟还是比较新。全球80亿人,知道VR的只有5.3亿人,购买VR设备只有1.7亿人,这1.7亿里面包括曾经的手机盒子,真正的AR产品只有区区两千多万,消费电子产品在2016年,手机出货量曾经达到15亿,后面就开始下降。我看到反弹,是因为过去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去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幅度下降,销售额、订单,尤其做出海的。今年一季度增长很多,但后续还是比较困难的。困难的原因是,国内而言可能是一个收入的问题。我那天看到2022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额平均下来是3.6万,我们产品是出海的,我们只做一千美金以上的产品,最便宜的是1599美元的产品。国内很多人只是看,购买的少。我们的产品是针对年轻人玩的更多,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出来,工作还很困难。海外是因为寄希望于内容商层面,过去几年我们在元宇宙方面,我们认为3A大作的东西只有一款Alyx,那其他的很多的内容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不是那么的关心。就像为什么国内的VR体验店经营困难,因为体验店缺乏精品内容是很少有人一直持续玩的,我可能只是体验一下。你会体验三四次吗?其实很少。

疫情之后反弹之后,如何持续做增长,这是我们面临很大的难题。我们出海六年多,我们在48个国家和地区有销售渠道,产品主要是销往美国、欧洲、日韩,超过六成以上的订单来自美国地区,经营的内容比较少,怎么持续的能够做一个增长,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很大的难题。这是为什么是反弹,而不是反转。

梅鹤祥:我比较同意李总的观点,反弹过程当中,因为的确存在反弹的力度不太足,导致整个市场环境还是比较难的。当然今年的难和去年的难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去年的难是因为大家比较保守,大家心理有一个低预期,觉得当时那样一个市场环境下肯定是难的,因此在市场上的投放是有限制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是一种保守式的打法。今年由于放开之后,心理预期比较好,因此在投放方面是一个偏乐观的心态。因此导致什么呢?大家今年的资金跟去年的资金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去年保持一个主要的渠道的投放,今年是在投放方面进行了分流,分流之后,每个方向的投放力度就下降了。心理预期反弹,但是投放分流,投放的效率下降,导致出现了疲软的状态,这是反弹过程当中,后劲不足,导致的一个疲软。

主持人:这个其实从很多今年有一个数据可以支撑几位嘉宾探讨,我们在上上周的时候,因为36氪有一个很强的数据中台,上上周左右整个中国一级市场有40几亿的融资,包括VC,包括IPO这一轮的,在那一段时间融资的案例,不管是金额还是数量,出现的变化非常夸张。再回过来看,我看到两个行业里面确实感受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整个出海和全球化基本上36氪内部来看,内部有一个结论,一个行业里面的需求决定你整个的天花板,你的企业能做多大,它取决于需求。但是行业的供给取决于你赚多少钱,决定你利润的情况。

尤其是今年GPT这件事情,很多行业不知道方向在哪,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科技的变化,更难的是企业对于用户的洞察和对用户的需求的变化已经越来越有点滞后了。我的问题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来说,两位的行业里面有没有感觉去年到今年,消费者从什么到什么的过程,企业在过程中怎么样保持这种洞察。

梅鹤祥: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难。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说起,先从整个的社会的技术进步来讲,可能会取代一部分技术比较简单的从业人员,比如说GPT讨论的比较热烈,我自己观察了一下GPT替代的只是重复性、简单的部分工作,主要是搜索、编辑的逻辑。对于需要专业的技术,很难替代。在做研发的过程当中有两个例子:比如两三百万人民币就可以买一个自动的加样机器人,实验室里面非常常见,在做一些重复性的加样,以前是用人去做,现在机器人就可以替代。

相反,一些复杂的,技术要求高的工作,比如我们在设计抗氧化剂的时候,需要找一个最强的抗氧化剂,这里面会涉及到用什么语言来做,会涉及到计算,计算生物学,计算化学、计算药物学等计算工具。根据计算我们可以根据抗氧化的内源性的酶或者蛋白NRF2,去选哪一个?通过计算机的技术做比对,最终计算出来,麦角硫因的结合能最合适。索引,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在于,要比对什么,跟什么比对,用什么样的工具比对,用什么样软件或者语言做这件事情?这些反而是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的。人以后的技术会朝更高更复杂的方向进化,反而是日常的,像现在不需要骑自行车了,或者实验室中重复性的加样,这种低效的重复性的,不需要太复杂的程序去设计的,不需要专业的工种可能会被替换掉。在不同的产线当中,越是有更高复杂技术的产品越有生命力。

主持人:大家在新技术的应用场景里面一直在寻找。梅总在化妆品原料偏上游是资深的从业者、老前辈。我刚刚提到原来这种技术在实验室或者原料场景里面也是可以做到很多的工具化(音)。ChatGPT会引起您的焦虑吗?

梅鹤祥:我不太会焦虑,因为我们拥有更有优势的技术,所以不会产生焦虑。

李杰:行业不同,如果是我,我会很焦虑。我们自己用AIGC或者ChatGPT等等,我们公司的员工用ChatGPT写周报,写的非常的好。我完全看不出是人写其是机器写的,写的非常好,我说怎么写的这么好,甚至在里面还加一点错误在里面,人正常的错误,有一定的容错率,机器用智能的AI,我会有一点焦虑,我身边有很多做IT,做游戏的人会经常交流这个问题。上午我在网易参加一个论坛,网易有一个游戏工作室,这个月底裁掉美术室里面80%的人。

主持人:80%的人被干掉了,你感受是什么吗?

李杰:我都懵了,我朋友在研究这个东西,我们讲说一款手游三大部分,主美、主策、主程,主美的部分,尤其是游戏需要大量的技术美工,后来发现不需要。只要懂一点美学的人,懂一点策划的人,他们直接AI直接生成地图,然后把外包团队、美术团队直接干掉了。我跟他们开玩笑,编辑团队怎么办,网上那么多信息量、网络小编全自动化,全程用AIGC、ChatGPT完成。

比如说一项工作,我们评估下来是需要3个人完成,现在用了AIGC,用了ChatGPT,我半个人就可以,甚至不需要他去做,另外三个人怎么办?那一天看到数据的时候,美团的骑手750万,全国已经招满,这些人哪里出来的?可能是我们过了35岁被退休的人,我们要很正确的面对这些变革,技术的变革对接下来一段时间,包括我今天来学习,包括在Facebook怎么做广告投放,应该让我们市场部的小伙伴来,后续这些工作全程自动化。过去怎么做用户体验的调查?我在行业上面找IP,找游戏的这些人,找KOL,把产品给到他们。实际上寻找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很费人力的。大部分人告诉你,我是做元宇宙游戏测评,他都没有玩过,你怎么评判?无法评判。如果用技术的手段,可能都不需要我出面,只是我们ChatGPT可能是用机器人三五句话拎出来了,知道你不是干这个,或者干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比如说对候选测试人说玩完以后打几分,每个人打分都不一样,我是否用前面整个测评AIGC的东西,设定好所有的分数环节,一步一步全部出来。这个是不是又把测评人员干掉了,我会有这样一个焦虑感在这里。中国23万游戏公司,今年注册AI的公司超过五千家,今年上半年才一个季度。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玩儿呢,看到第一波已经挣钱了,怎么挣的,在教别人怎么用。所以我确实会有这个担忧的。

主持人:刚刚从两位的视角来看是一个很好的矛盾,梅总不怎么焦虑,李总比较焦虑。

最后一个问题,在整个大的焦虑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才能不焦虑,或者个人不能不焦虑,这是今年很多企业想探讨的事情。

梅鹤祥:还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虽然说我不太焦虑,但是有的时候也是焦虑的。在目前的环境当中,焦虑的核心是竞争,会怕失去。因此,从我们这个行业来讲,化妆品这个圈是最应该焦虑的,因为这个行业目前基本都是电商,大家都在抢主播,抢消费者,消费者选择也是有限的,他喜欢的东西,自己有自己的特别的品位,我们如何去做差异化?

首先要判断解决什么样的问题?GPT今年才火起来,在化妆品领域,之前已经有AI的基础了,被用来判断哪些皮肤问题是跟什么样的深层的机理有关。基于AI找到准确的原因,来设计一个方案。设计方案再去验证。基础的工作还是要有准备的技术充分,在品牌方面要做到跟别人不一样。这是一个底层逻辑。

至于出路方面,除了已经存在的市场,要判断重新找哪些消费者是我们的用户,包括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提高在消费者和用户沟通方面,化妆品这个领域有很多的APP,比如说照一照判断脸有没有长痘痘,有没有斑,然后再推荐一个方案。这个方法就非常好,而且好玩,可以帮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判断自己是什么样的皮肤问题,为更准确地选择产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技术升级可化解竞争带来的压力,如果重视不足,准备不充分,当压力来的时候,焦虑已经来不及了。

李杰:比较羡慕梅总。我的焦虑是,我们作为元宇宙行业,元宇宙近一年才火的,过去没有这个词,过去叫VR/AR,虚拟现实。2012年VR/AR的概念和产品才出来,2013年我做开发者,2014年我创业做第一家公司在张江,做VR头显。这十年里面大概VR火就了一年,就是2016年,号称元年。2016年我们行业里面,创业公司加上大公司内部的创业项目子公司大概是2100多家,三年的时间,2019年剩下不到两百家不到。2017年号称我们这个行业出海之年,中国超过50家AR/VR品牌出海,希望在这个所谓的第三次互联网革命里面占据一席之地,大概是50几家左右。然后2021年,中国的厂商独立研发整机VR头显在我们这个行业只剩下5家。

从行业竞争来讲,我们的的确确是比较焦虑的,怎么把它做好。这里面当然有技术的原因,从大哥大一九七几年的雏形,算是最早的手机模型出来,到真正智能机出来2007年,中间跨越了40年,中间也有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等手机,而我们这个行业第一个十年刚刚过去,就已经倒下很多的友商。

Facebook的Oculus目前是全球第一,Meta旗下的品牌,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是全球第一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全球70%的市场。我们在全球市场份额只有1%,但是已经是全球第六了,可以想像Meta、微软他们几家加在一起是多么恐怖的市场份额。我们在高端市场份额是在70%以上,我指的是一千美元的市场里面,像梅总在讲,我们需要做不断的创新。

我们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一条路是走性价比,小米用比你更低的价格,做比你更好的产品。二是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体现在什么层面上?小派做高端的VR产品,做到高端达到什么样的级别?军工产品。往下才一点一点到达腰部的产品,可能更适合用大众消费品,走出自己的品牌差异化的东西。

现在整个行业里上提到国内的PICO就是大众娱乐消费品,而提到小派就是做高端的高清的,这是品牌的差异化,我们打差异化,这是这几年在焦虑当中稍微有那么一点底气的,就是走出自己不一样的品牌差异化之路。

主持人:感谢两位,我大概总结一下,刚刚两位从自己的行业讲了反弹的情况,其实面临着用户需求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抓住自己的差异化做这件事情,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匹配不同的资源应对这种变化。确实在做的过程中,企业要真的做到不焦虑,还是挺难的。刚刚听完元宇宙这个行业、企业的变化之后,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这个环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为了帮助大家对全球趋势有更好的理解,Oceanpayment副总裁梁广宁进行观点分享。

2023-05-1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