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掉的播客又复活了?No!

Nicholas·2014年11月20日 15:28
2010年的播客就跟它2007年的状况一样,2007年又和2004年一样,这2004年的播客又和现在2014年的差不多

本文编译自Marco,原文作者Marco Arment,他是一名程序员,作家,播客,极客以及咖啡发烧友。

你听说这篇文章了吗?《死掉的播客又复活了!》

现在这文章突然挺火,但其实它提到的事实并不准确,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讲一个故事。

2013年初,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联系上我,询问我所居住小城的情况——我住在哈德逊的黑斯廷斯,一个曼哈顿以北约10英里的郊区。

我记得我们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大概有一小时吧。不过从一开始就怪怪的,他不停问我是否注意到有一大帮嬉皮士正从布鲁克林迁居到黑斯廷斯,我只能不停回答他我完全没看到这种迹象。

他还不放弃,我能感觉到他迫切希望事实确实如他所言。他认为黑斯廷斯正在成为下一个威廉斯堡或波特兰,为此他不断寻找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同时忽略任何相反的事实。有可能因为他的几个朋友搬到了这儿,或正打算往这儿搬,他就因此认定这是个趋势,而对我的相反观点不感兴趣。

几乎每次我跟记者交谈最后都会流于这种路数:他们事先已经有了成见。他们来这不是向我了解情况,而是让我为他们预设的故事充当旁证,不管那故事是不是真的。通常来讲,错误引证不是真正的错误——它们只是被有意无意地重新编辑,来表达记者们需要表达的东西。

跟记者说话就像和警察说话一样:其实还不如呢。你几乎一无所获,损失却不小,他们带着动机而来,还往往在话语权上更强势。

最后,纽约时报为我家乡写出来了一篇报道,标题非常可笑,叫Creating Hipsturbia。

当我看那些充斥着夸张和谎言的描述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这是在说我的家乡。我们这里的店铺没卖过遮阴种植的咖啡,我也没见过哪个留着连鬓胡子的小说家饮用这个玩意。面包店窗户上也从没有什么鸟类剪影,这完全是无中生有。这个记者没用我们在电话里说到的任何信息,因为与他的预定相抵触。

在我认识的本地人里,没有一个读了这文章不说它可笑的。我不知道这个传说中的嬉皮士天堂在哪儿,反正不在黑斯廷斯。

但是,这篇关于嬉皮士的专题被放到了周末文摘和纽约时报的网络版上,被许许多多的人读到。

于是,去年疯狂的事情就发生了。比平常多得多的年轻家庭从城里搬到了这儿。黑斯廷斯房地产异常火爆,房价大幅上涨,许多房屋在短短几天就销售一空。我的两个经纪人朋友告诉我,外界对黑斯廷斯发生的兴趣大部分就来自那篇文章。

这篇胡诌出来的文章就这么“转正”了。当然,我们的小城也的确受益了。


现在回到播客这篇文章,说它突然“归来”至少意味着播客曾经红过,后来过气了。那篇纽约客的文章甚至还引用了一个“触底”的时间点:2010年。但其实根本就没这回事。

2010年的播客就跟它2007年的状况一样,2007年又和2004年一样,这2004年的播客又和现在2014年的差不多。

显而易见,这些播客文章的作者们多数没采访过几个播客源,自己要么没听过播客要么就是刚开始听。听播客的和做播客的都知道一个没那么振奋的事实:播客作为一个小众产品自十年前兴起后一直进步缓慢。

虽说智能手机播客应用和车载蓝牙音频给播客打了个强心针,然而还远远不够。没有哪个智能手机应用一下子给播客导入了大量听众,估计也没几个人专门为听播客升级自己的车去。很多人还是在用iTunes听播客,也仍有许多车没有蓝牙音频。

播客从来就没爆发过,也无所谓消亡。事实是它们已经乏味且稳定地发展了十来年,看样子还会继续下去。但要是这些吹捧文章也开始自我生长,变成真事儿了呢?正如那篇以讹传讹的文章捧红了黑斯廷斯,要是播客因此迎来爆发性的增长,那是极好的。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据Re/code消息,投产送达一体化 T 恤众筹平台Teespring不久前刚获得新一轮融资 3500 万美元,由 Khosla Ventures领投。不过其UGC的性质也让它惹上了商标侵权的官司。 Teespring将众筹模式运用到 T恤定制中,让整个过程变得更流畅简单。用户上传 T 恤设计图案并设定好价格和目标件数,将链接分享至社交网络让感兴趣的人参与购买。当所售件数超过目标件数时,T 恤才会确定印制。

2014-11-2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