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笔记:基于知识型笔记的生产力工具,打造精华知识分享社区#36氪开放日深圳站#

新用户940482166·2014年07月28日 12:34
“蜂蜜笔记”的本质,是把社会化阅读的最小内容单元打散为语段和篇章,让知识点与具体的语段建立联系。

能进入氪星的小伙伴个个不凡:或聪明,或美貌,或大气,或秀巧,或文或武,或攻或受——而人送绰号“高冷超”的本大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所恃者无它,唯“偷奸耍滑”四字而已。

记得我中学时,上课是从来不记笔记的。为啥?因为班里总有人笔记记得比我快比我好,同样时间里,我如果像别人一样边听课边笔记,能接受到的信息一定比别人少。于是我上课时干脆一点笔记都不写,专心听,专心想,下课再找班上最像书呆子的女生借笔记来看。这货的笔记真是又精又全,拿来跟我上课的心得两相印证,一年下来竟然神功大成——期末考试时候,顺利完成了学渣对学霸的逆袭。

讲这么一个故事,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笔记这东西,往小了看是一种纯个人的信息记录手段。往大了看,它是许多人针对同一个知识单元(文章、书籍、影片),社会化的知识筛选和沉淀。可惜目前所有这种沉淀都处于孤岛,笔记所承载的思想没法与外界形成碰撞交流。我想,如果有一款产品能把大家针对同一件事的笔记结构化、共享化,基于一定的过滤和传播机制,让精华笔记脱颖而出,并被更多需要它的人所享有——这注定会成为一种极富价值的创造。而“蜂蜜笔记”,恰恰做了这么一件事。

简单说,“蜂蜜笔记”是一款社会化的知识型笔记分享工具。该产品的目标,是用社交的方式,让用户建立一个有着共同兴趣、水准相近的阅读朋友圈。在这个朋友圈中,持续传播着优质的文章和书籍,在此基础上,你能找到各行各业的精英读者对文章、书籍所做的摘编和评论。当你在阅读这些文章和书籍时,也能从他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

举个不恰当的类比,“蜂蜜笔记”就像是印象笔记、豆瓣和微博三者的集合。作为一款个人笔记应用,你可以在阅读时用它对某个段落进行高亮、批注、摘编和打标签。而作为知识分享平台,你可以将你对内容所做的二次编辑,分享给对这篇文章或对你本人感兴趣的他人。

假如霍金是“蜂蜜笔记”用户的话(前提是他能操作这款App),我一定每天趴在上面,紧盯他在看什么书,想什么问题,随手记下了哪些东西。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我不干脆使用印象笔记、豆瓣或者微博?原因很简单:

1、如果是印象笔记,它根本不具有社会化的基因。印象笔记本质是一款个人笔记,用户所记录的内容80%都是日常琐碎,只有两成是有分享价值的知识型内容。

2、如果是豆瓣,你只能知道对方读了什么,以及读完全本后的感想。而“蜂蜜笔记”,不仅告诉你对方读的内容和对文章书籍的整体评价,还会明确告诉你“这个人在读到这个段落时,彼时彼刻的脑中所想”。用户从中得到的,是与特定语段、信息点直接关联的知识,而且了解一个专业人士的阅读重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3、如果是微博和微信,除了噪音信息充斥外,文章书籍的精华知识也无法得到结构化整理。“蜂蜜笔记”提供了“书”“人”和“笔记”三条线索,让你通过这些线索发现有意思的人,再从这个人身上,找到更多有趣的书和笔记。收藏、摘编和再评注功能,能够让你建立更加个人化的知识库,而不必担心知识型内容被无关信息所淹没。

以往的所有社会化阅读产品,都只把文章和书籍整体作为筛选、分享、评论的最小单元,而在内容层面上无所作为。“蜂蜜笔记”的本质,是把社会化阅读的最小处理单元打散为语段和篇章,让知识点与具体的语段建立联系。基于相同理念的团队,我们还介绍过来自台湾的Drawnews

目前“蜂蜜笔记”产品尚未推出,大家可以期待他们十月份的正式上线。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Z组队”是一个“专门为实体店设计的实体店活动系统”,B端用户主要包括咖啡厅、桌游吧和酒吧、KTV在内的小型休闲活动场所,他们可以方便地通过“Z组队”在多个平台上发布、组织店面的活动。所说的多个平台包除了手机App,微信公共号以外,很重要的还有实体店门口的电视播放屏幕。虽然说“Z组队”的最重要用户是B端休闲场所,但个人也可以发布活动。 其实,门店通告的形式广播活动内容主要是强调活动的即时性,面向的受众群体主要是线下有机会路过门店的潜在用户,相比很多线上用户,这些外出游玩的用户更可能成为到店消费者,比如我们常在豆瓣上“我要参加”某活动,但时常并不现身。用户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即可通过微信完成付款,其CEO招俊健告诉36氪目前 “Z组队”用户有4-6成来自线下,2-3成来自线上。

2014-07-2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