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公司没有退出策略(exit strategy)
编者注:本文由 Puppet Labs 创始人兼 CEO Luke Kanies 撰写,讲述了他观察到现在创业圈的一种病态趋势,一些个人或是公司的退出策略(exit strategy)完全不顾员工和用户的感受,却被标榜为成功学的标准,伟大公司的打造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什么为了钱的冲刺跑。
2005年的时候我创立了 Puppet Labs,2008年我们有了三个员工,到2013年年底,人数涨到了231人。在打造这家公司的路上,我被问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一个问题似乎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2009年我们拿到第一笔融资之后,我们就开始大量招人。
这个问题便是:“你们的退出策略(exit strategy)是什么?”
我在这里想为大家解释一下,为何我们没有任何所谓的退出策略,并且为何想要打造一家伟大的公司的人也没有。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我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统一:最好的退出方式便是不需要退出。我更加专注于打造更好的公司,帮助客户解决最急需的问题。
一般对于一家新的创业公司,会有四种结果:破产失败、被收购、上市或是自给自足(私有化)。破产或是被收购算是真正的退出,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但其他两种并非如此。虽然你可以说是个人方面的退出,你可以打造一家公司并在合适的时候全部卖掉,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打造一家公司如果不是为了长期的目标,你为何要那么费劲呢?一家只是为了最后让少数人富有的公司其实本身就无法长久,目光短浅不会让人有长期的动力,我从来就觉得衡量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用户的满意程度。
最近我还看到了一些更麻烦的趋势,一些人拿了些钱打造了一个高增长率高强度的公司。但以那样的速度来运营一家公司不可能是长期的,所以到了一个点所有人都开始支撑不住,而当他们开始意识到打造公司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跑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想要出售公司。这时这些创业者大可休息一年,投资人也赚了大笔钱,但却让之前的员工们不得不再去找新工作,无聊的工作,而客户则完全被遗忘。之后这些所谓的连续创业者又开始这样的循环。
我听很多硅谷的创业公司和投资者聊过这种模式,就好像这就是成功的方法,但在我看来,唯一从中获利开心的只有创业者和投资人。但如果你真的想打造一家长期的公司,你需要将所有人的利益挂钩。投资人在公司更加成熟后拿到的回报会更多,创业者遵循当时向客户许诺的承诺,员工能够和公司一直共同奋斗下去,还有最重要的,情感和爱。
对于我的公司来说,最近一直被问及 IPO 的事,我也可以稍微谈一下:
IPO 不是退出
至少对我来说不是,还有我的管理团队、我的员工和任何长期的投资者。如果我们最后成功上市,并且所有内部的人把自己的股票全部卖掉,那这根本不是退出,而是大屠杀的血洗。
IPO 是为了让公司筹集更多的现金,而不是游戏的结尾。最主要的点就是从公开市场的投资人那里筹集资金,以完成公司的扩张和改善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虽然 IPO 有着好处多多的一面,就是让股份能够变为现金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股份都换成现金,这也是不被允许的,会引起股价的突然下跌和市场的恐慌,类似的抛售对谁都没好处。
我之所以成立 Puppet Labs 是因为我同时看到了市场上的一个机会和一个问题,打造这家公司就是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抓住那个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或许不再是做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但我就是不能说服自己去做其他事,为用户解决痛点只会在我最后失败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无聊。我不会因为一个问题太难而退出一家公司,而相反无聊则有可能让我辞职。
之前有一个员工曾问我:“如果最后发现 Puppet 并不是解决用户痛点的答案,那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重新建立一家公司来解决?”
“不会”
第一,没有一家公司一直会是解决所有用户痛点的答案,市场变得太快,但如果我们选择某些有特定痛点的用户,并组建一个出色的团队来试图解决那些痛点,那么就不会面临上述的问题。如果我们选错了用户群,不知道他们的痛点在哪里或是组建的团队问题重重,但我们还是可以随机应变。
又或者你真的做得很好,并且疯狂到想要离开,或者你搞砸了,感觉有义务去恢复公司原来的状态,不管是哪样,个人的退出策略是一个对用户不负责任的表现,缺少承诺感,而不是什么成功的行为。
所以,Puppet Labs 并没有什么退出策略,我个人也没有。我们的使命是为了帮助降低用户使用任何科技的成本,让技术成为他们的竞争优势。我们相信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独立,虽然我不能保证最后我们会真正的成功,但那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也计划会长期为此而奋斗,越长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