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 VS.想穿戴、可穿戴≠可见...... 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现状的几点看法

新用户1857620179·2013年09月07日 09:43
本文作者Charles Hudson是手游公司Bionic Panda Game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同时也是SoftTech VC的一名VC。他在文中简单谈了一下他最近对几组可穿戴设备(Google Glass、FitBit、Jawbone Up和Pebble智能手表)体验之后的几点看法。

本文作者Charles Hudson是手游公司Bionic Panda Game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同时也是SoftTech VC的一名VC。他在文中简单谈了一下他最近对几组可穿戴设备(Google Glass、FitBit、Jawbone Up和Pebble智能手表)体验之后的几点看法。原文载于其博客。

可穿戴 VS.想穿戴
我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对于用户来说,还仅仅是“可以穿戴”,而非“想要穿戴”,目前我们所处的市场阶段是:厂商竞相去实现这样一个功能,却忽略了产品的时尚感和设计感。

可穿戴≠可见
我体验过的许多早期的可穿戴设备都在身上明显可见。它们或是戴在脸上或是戴在手腕上,别人一眼就能发现。但我认为有趣的可穿戴技术也可以是无形的,改善第一代可穿戴设备设计的一个方式就是尽量把产品“藏起来”而不是让它明显可见。

续航能力差
同其他大多数电子设备一样,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是其痛点。我已经有一堆东西需要一天一充: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这些可穿戴设备无疑是增加了这一负担。下一代可穿戴设备若想实现真正的飞跃,首先要保证数周的续航能力。

过于依赖智能手机
许多可穿戴设备不设有原生的网络连接功能,依赖于通过蓝牙或其他方式与另一个拥有更强处理能力、更多内存和存储量的设备进行连接(通常为智能手机)。目前这一代的可穿戴设备是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设备设计的,它们无法单独生存,它们只是智能手机的补充和延伸。

可穿戴设备的UI和UX有大量改善空间
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去理解智能手机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但即使如此,我们对数据连接、GPS和传感器的组合能碰撞出什么火花依然一知半解。相比之下,我们对可穿戴设备的探索才刚刚起步。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Ping包含了所有email的功能,比如推送通知、搜索、等待名单等,同时又加入了IM的即时通讯功能,在界面设计上收件箱就只是一个发件人和邮件主题的列表,看上去更像一个IM应用,但却整合了email服务在当中。

2013-09-0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