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产业激活富民基因,山东倾力打造“桃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饮食健康,重新回归对天然营养元素的重视,水果消费也产生了全新需求与多元变化,不仅水果形态、水果食用场景更加丰富,水果的消费频次也大幅度提高,这也促使其成为消费升级推动下高速增长的行业之一。
与此同时,健康生活理念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水果的营养成分、产地有了更高要求,吃水果这件事也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对不对”方向进行转变。其中,桃子以其富含大量的营养元素与丰富的口感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数字化+线上营销,山东桃产业提质升级
在我国,桃子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在神话故事里,更暗含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古时的文人墨客也毫不吝惜对桃子的喜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栽培经验,也为桃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Unsplash
据统计,我国有20个省的桃种植面积超15万亩,其中山东位居首位。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山东桃主产区属温带季风气候,介于温湿气候和干冷气候之间,光照充足、热量较多,在桃品质发育方面有着独特的生态优势。从品种上看,山东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实施桃良种引进计划,选育优良的产品体系,将桃产业打造为优势农产业。
俗话说,天上蟠桃、人间肥桃。山东肥城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桃子栽培历史,自明朝起即为皇室贡品,也因所产桃子个大味美,营养丰富,为誉为“中国佛桃之乡”。肥城地貌类型多样,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暖,为桃子生长提供适宜条件。截至目前,肥城桃种植面积10万亩,年总产量突破20万吨,年产值10亿元。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桃农育种技术快速提升,品种及类型不断丰富,肥城桃的栽培方式也由传统模式向机械化、专业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
为使桃业提质增效,肥城大力实施“培优工程”,并不断推进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自主研发肥城桃智能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对桃园登记建档,并对2亩以上肥城桃进行GPS定位,实时掌握桃子生产“动态”。除此之外,当地依托环境传感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形成“智能数据分析+专家在线指导+技术员实地作业”模式,将数字化生产融入产业发展。
近年来,肥城桃作为一个品系,当地通过对佛桃品种的保护培优,同时引进、培育新的品种,已成为拥有以红里佛桃、白里佛桃为明星产品,以其他优质品种为依托的多个肥城桃产品矩阵,推动肥城桃产业提质升级,不断打响产地名片。
2021年8月,肥城佛桃通过线上拍卖方式,整合线上生态资源,依托当地桃产业集群,引入互联网电商营销等新模式,线上线下的综合方式,推动产业全渠道销售模式健康持续发展,也使得桃产业实现精细化运营和精准营销,从而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
产业链拓展延伸,衍生桃经济
随着山东桃产业链不断延展,省内各地以“桃”为核心,串联周边和沿途旅游景区,将桃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变现”桃经济,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桃产业链条。
作为我国蜜桃之都,蒙阴因桃而兴,却没有止步于桃。如果说蜜桃是蒙阴的城市名片,那桃花便是当地的独特风景。春赏花,秋品桃,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数十万亩桃花自南部蒙山到北部岱崮次第开放,随山势起伏绵延百里,这也为当地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当地以持续20多天的“桃花季”为契机,将赏花经济与生态农业相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并借助桃园文化,充分展现当地的生态风光、人文历史,为乡村旅游推波助澜。
图片来源:Unsplash
在推广蜜桃文化方面,2021年,蒙阴蜜桃文化馆在垛庄镇金葵农业建成开馆,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蒙阴蜜桃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也为人们参观学习、研学蜜桃发展和借鉴蒙阴蜜桃产业发展经验提供了智能平台。蜜桃文化馆资料详实、脉络清晰、系统全面,通过图文展示、实物表演、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直观立体地展现了当地振兴蜜桃产业的辉煌历史,产学研为一体的融合模式也为培养蜜桃产业人才提供“接地气”理论与实践课堂。
桃的一身都是宝,在潍坊便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作为潍坊的传统工艺之一,核雕技艺巧妙利用桃核上的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麻纹,展现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核雕作品也以主题突出、概括性强等特点,在工艺品中独树一帜。
为发展核雕产业,当地发挥十笏园文化街区及齐鲁非遗孵化器资源优势,搭建“一城、一馆、一街、一赛”桃核雕产业发展新平台,大力推进桃核雕产业健康发展,打造极具代表性的核雕区域。据统计,当地桃核雕产品达300多个品种,年产量超60000件,成交额5亿元左右,从业人员3000余人。潍坊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将核雕打造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山东以“桃”为牵引,积极拓展桃产业上下游发展链条,不断变现“桃经济”,从赏花到品桃,再到桃雕工艺,桃产业在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