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天744个小时:我和自己展开了一场对话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作者:第六个人,36氪经授权发布。
2020 年整个夏天,我都在不停的打扫、清理和扔东西,走在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的路上。与此同时,我还非常随性的写了篇文章,叫做《换个活法,你会怎样过8月?》。
尽管这是在心情、机缘巧合下催生的想法,但自从公开承诺发起了这项自我探索运动,我倒是的的确确认认真真的开始在整个8月,推进落实着这项实验。
萌生这个想法背后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我一直处于一种过劳的状态中无法恢复。而事实上,这可能是一种入骨过深、多年积累下来的疑难杂症,遇到“合适的环境”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发——糟糕的是,这种惯性就像高速上跑破车,每当我开始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状况其实已经很差了。
我一直不知道在保持高速奔跑的时候,如何与工作切断联系保持距离、学会刹车、真正的慢下来,让自己对生活本身拥有更强的掌控力,也更能够驾驭自我的节奏,保持轻盈和愉快。
所以,我们姑且把它定义为一种「生活探索性实验」也未尝不可。
很幸运的是,我拥有了两位金主爸爸赞助了我的心愿。在他们的助力与提问之下,我顺利的结束了这场为期744小时的对话。
01 只要你愿意 你的生活状态从此刻就可以改变
在这23项内容中,除去最后一条是自己开了个诙谐的玩笑以外,前22项内容,失败9项,做成13项,成功比率 59%。
我们很难去定量定义什么是「改变」,发起这次实验,我也没有深入探究该如何衡量:哪一刻,或是哪个节点,生活或内心的状态就会变得更好?悲观一些来看,做一场实验,生活就会改变吗?人生会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前进吗?
凭着一股“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随性,这场实验就开始了。当时,我内心有个真实朴素的想法:别想那么多,至少,就是简单的“换个活法”吧!
感受到从前感受不到的;
看见从前看不见的;
让麻木的心灵重新唤醒!
内心更加平和,更不容易受到情绪干扰。
常常体会到喜悦!
按照传统考试的逻辑,59分该算作不及格。然而回过头去看,哪怕在自己看重的3件事上迈出本质的一步,这也是一种「自我的胜利」!
我如此评价是因为:实验是一种内心的本能,说明你正在有意识的引导、训练自己,向舒适区之外迈步,向惯性大声呐喊发起挑战!
总结这些内心中无意识的随机想法,可以归纳为3个部分:
1. 个人成长
2. 生活美学与生活方式
3. 悠闲懒散时光
有意思的是,前两项完成的都非常好,而和「悠闲」有关的很多内容最终都失败了。
4. 流利背诵一篇英语文章
6. 保持餐桌“空无一物”,给它准备一束好看的花儿
7. 出去参加一场活动
8. 能买到一条好看的裙子就太好了!
10. 看一部美剧或韩剧
12. 去一次宜家
13. 买到绿色粉色好看的一次性外科医用口罩
14. 不拍视频
16. 给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打电话
实验未完成事项
有几个关键词,正从这场实验浮出水面:
我发现,与断舍离相关的活动都顺利完成。借着出差上海,我正在训练自己通过这种物理空间的转换移动,来适时地、充满仪式感地和物品说再见——这个有别于一切断舍离理论的操作方法,是在真实的生活实践里发掘出来的。
做饭,也成了我的另一种重要自我疗愈——这本质上改变了我对家务活动的态度和看法。过往无比厌倦不耐烦的买洗切等繁琐工序,正成为一条有力的绳索,拴住了疲劳工作后仍在不停奔腾活跃入戏的大脑:事实上你会发现,沉浸在家庭与琐碎的体力劳动中,是大脑休养生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过去,它被我们无情的忽略甚至是自我剥夺了。
此外,我在色彩搭配上的潜能正发挥得淋漓尽致。化一个水果妆,上菜时拼盘,买一件合心的衣服享受色彩的冲击,拍一张平日生活里独属于你自己视角的照片……日子怎么过,生活的味道和气质,全都仰赖于你自己。而每个人都该拥有自己的调色盘,有意识地去创造美好、发现美好。
一茶一饭,都应该成为艺术
在这31天中,自我约定「少做」甚至「不做」,是真正培养发掘自我兴趣与爱好的契机。
当你要求什么都不做的时候,看上去你被束缚了手脚,但实际上,那些让你想要挣脱绳索冲出去、立刻迈开腿想做的事情,就会浮出水面。
你会在这个自我对话和透视的过程中,了解哪些事情你真正拥有热情和冲动,它们可以不依赖物质的回报,以一种天然的脉冲驱使你前进。
这个过程里非常意外地,我完全超越预期实现了一个多年来内心默念却始终没有启动的项目——完成了一篇自我成长英语文章的翻译。
实验的魅力和好处,就是让很多“下意识的随机”,最终奇袭成功。
控制欲望+断舍离+ 充分的体力劳动+ 加入主观创造小确幸的愉悦体验+ 刻意安排随性无忧的时光+ 响应内心真实的回响启动多年夙愿的项目,正是这场实验的核心成果。
02 约束、减少自己的欲望,是慢生活的根基
回顾整场实验,我发现:
只要你能真正的写下来、说出来,你内心的一些小小念头,就都有可能被实现。那是阿拉丁神灯在闪耀光芒:
一旦写下来,它就会在你内心、你的身体里穿过,留下痕迹。不要小看这个看上去「无痕」的过程,事实上,你的双脚已经准备好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你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生活状态差强人意,或是你整个人正在很微妙的走上一种偏离自我控制的轨道,你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实验和探索的小小行动,去展开自我对话。
但有意思的是:很久以来,我一直不知道问题究竟在哪。自我约束和自律的强大惯性正推着我不断奔跑,而怎么学会刹车、用什么方式停下来,我却始终不得要领,甚至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人生必须修行的功课,去不断练习。
这是导致实验中有关“真正放松、休息、什么都不做”的事情上失败的重要原因——它们总是无法进入我的视线,总是被自然而然的编为“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排在次要优先级上。
然而,回顾实验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好好放松不再自我施压嘛!
“真相是,我们所承受的几乎所有压力都完全源于自身。诚然,这种压力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去咬这口饵。”
——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和瑞安·尼科迪默斯《极简主义》
所以你看:你内心真实的目的+ 目标+ 初衷,和你最终执行、正在做的事情,本质上是撕裂的。
进而可以发现:其实我们人生中大多数的不幸福和不快乐,很有可能是这种目标-行动的「撕裂感」带来的:你的内心和你的脚步,从来都不在一个方向上。
小到探索实验、大到人生持久的平和喜乐,生活状态与身心合一最大程度上取决于:
1. 我们能进行有效自我诊断,拥有稳定的方向感+ 确定的目标
2. 我们在这个确定的通往目标的路上奔跑且享受
3. 我们能不断在人生中复制这种既努力又享受的「幸福感」
4. 我们能更加收放自如
这提醒我:人内心的欲望太多,想做的事情太多,过劳的状态就是日积月累留下来的。
我们被一种文化价值观塑造,我们在日常奔波的工作和职业环境中已经习惯了奔跑和「做些什么」,我们很难容忍「什么都不做」或「做些看上去无用的」事情……
我们也失去了「做无用之事」的耐心与情趣。
要克制的不仅仅是欲望本身,也包括:做事,不停的做事“这件事”。
以调整自我状态为目的的生活实验,却被过多的选项塞满了……这是不是很有讽刺意味?
好玩的事情可以慢慢探索,喜欢的事情可以慢慢来实现——想要慢下来,「欲望」的少和慢,是必须的。
因此,过劳的生活状态想要被彻底扭转,有一个根本前提:
1. 生活清单内容一定要量力而行、深思熟虑。让自己在真正喜欢、没机会体验、希望重温幸福感的事项上留出足够的时间投入和回味
2. 通过减少欲望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愿望清单,只保留【你最喜欢的】
3. 为这些愿望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执行
4. 保持生活中用于喘息的空间、时间和精力的「余闲」,控制自己做事的惯性
5. 有限的清单事项也为随机增加一些小的选项留出了空间,这正是实验的魅力所在
03 展开自我对话,生活才能刹车
整个8月,是我最忙的时间。作为产品经理,我的2个重要战略型产品同时上线,同时,我还去了一趟上海出差,日程和工作被塞得满满的。
实验开始时,我还对自己在未来一个月的生活状态、工作节奏并没有一个准确的预期——可以说,这可能是我们普通人多数时候的状态:懵懵懂懂,日子过去了才知道:哎,怎么过成这样。
这次出差不是我的主场,我只需作为执行角色配合完成必要工作。这个角色因为不必万事操心事无巨细,让我有了一个自然的“跳出观望”的机会。
于是,“自我对话”清晰的出现了。
事实上,在潜意识里,我并未意识到这是冥想练习带来的潜在积极影响。内心中的第二个自我,开始扮演导师的角色,正在进入我的真实生活世界,发起一个又一个对话:
1. 这份工作你可以失去吗?可以放手吗?
2. 它真的是离开你完全不转的吗?
3. 对你而言现在此刻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4. 你到底要在哪些重要的能力上实现突破?
结束出差,这种对话也同样在生活中继续延伸。
这个「第二我」,正在成为我的教练——事实上,她遇事冷静清醒且拥有一定的智慧,能够对现实中充满情绪、有时失控的我,发出清晰而准确的指令:
1. 现在你应该关掉手机,什么都不做,滚上床去睡觉,等待明天清晨的到来!
2. 你过分激进了,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想好了再说话吧!
3. 你最好明天吃素,让自己的胃舒服一点,减轻一下负荷!
4. 不要吊儿郎当,好好去后台背串词吧!
生活的过劳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奔驰状态下发生的——想要刹住车,必须要借助一个外部视角,有效的调节这种“突突突”奔涌向前的节奏。
8月,冥想开始进入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纯属意外。
我和自己的关系,正从一味的苛责、指责,变得充满同理心。两个自我之间的对话,放慢了生活节奏,让很多冲突和矛盾得以化解。
在教练眼中,没有蠢材和不可塑之才,只有方法不对;
没有不可被解决的问题,只可能是“没有找到那把锁的钥匙”。
这使得我开始对「喜欢抱怨」的惯性有所警醒,也极大的的培养了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慢智慧」可以冲破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一些新的解决方案,会破土而出。
当你真正的保证时间上的从容,做到物理空间与心理上的包容,能够保证心力上的恢复,创造一个自我的缓冲带——冥想、自我对话、做自己的教练,让很多事情的「真相」有机会真正进入你的视线,被你的内心「看见」。
04 哪一刻,你觉得“对,这就是我了”?
驯服自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人们常说“与自我和解”,其实并不理解背后真正的含义:我怎么了?要和解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对自己知之甚少,甚至,也几乎从未经过什么系统训练——要如何更了解自己。
“教练”角色,在这场实验中帮助我发现了很多潜能,那些隐藏在繁忙奔波过劳水面之下的激情、热爱、灵感、创造力,还有,那些有待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培养的:耐心与毅力。
在意外完成了个人成长文章的翻译之后,我内心油然而生、脱口而出了一句话:
“没错,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了!”
这种身心的愉悦、极高的满意度和持久的成就感,让我有机会回过头去审视:
到底什么样的事情可以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可以不必眼中心中总是盯着付出的艰辛,而更多享受「做」的过程?
在生活中、在职业生涯中,我们都急需要一种不以物质回报、不以短期回报、不以外界评判为标准的「引擎」:依靠它,我们能真正的自我成就、自我满足——这些满足感和成就感,并非虚荣、Title、一时一刻人生的起落所决定。
整个8月,这样的Aha Moment还有一些:
当我完成了一桌饭菜,由衷的赞叹:真是个色彩美学家啊!
当我站在专业峰会论坛、顺畅自信的完成全部主持流程,由衷的赞叹:这家伙干得真不错!
当我化完了一个水果妆,忍不住赞叹:原来生活也可以有这样一面!
慢下来,等待更多灵光乍现的时刻。你会发现,你可能在劳顿中把自己弄丢了,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正在做什么……但是现在,你要真正的把自己还回来!
05 人生,就是不断学习等待
实验不是目的,要关注的也不是具体哪件事做的好与不好,重要的是:从中发现转机。
然而,连发现转机这个欲望,最终我们也都要进行控制——这正是慢生活背后的暗语:
你越想控制,你就会做得越差;你越想成功,成功就离你越远。
在你放箭的时候,要修炼一颗禅心,在专注与放松之间求得平衡。否则,慢生活会扭曲成另一个版本的快生活,你会不停的为自己挖开新的泥泞,一脚踩进去。
慢慢解决,培养耐心;慢慢等待,柳暗花明。
高频的自我对话、突如其来的冥想开悟、改变陈旧的惯性的抱怨,让慢下来成为可能。
当我们能有意识的进入到自我对话状态,我们就有机会找到破除僵局的突破口。
过往,恐怕我们都或多或少寄希望于外界:等到什么什么时候,可能生活就好了吧!
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对生活的敏锐觉察,对自我状态的温和同理心,又习惯性地怀抱着陈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上,才将自己生活的控制权推了出去。
这场实验中,我未完成的一个心愿是:去一趟宜家,买一些假花,放在空无一物的桌面上,每日回家,创造好心情的开始!
在9月初的周末,这个愿望也最终实现了!
想到,做到,然后让这一切有机会在真实的生活中如写好的脚本隽永呈现——我认为,作为教练的我,正在引导着真实生活中的我,迈开坚实的脚步,向更加内省、拥有自控、能够创造愉悦和美感的生活进发!
你不可能拥有一切。
但你有机会做到策略性的职业与生活的制衡,对生活与人生主动发起对话,重新燃起热情与灵性!
在这片疆土上,你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