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全球暴跌,最后2个月的A股要怎么度过?
昨晚美股又出现了暴跌,带着今天全球跌了一圈。大A一如既往,全球暴跌之际低开高走以示我们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且上证指数盘中继续创10年新高。
不过低开高走的带头大哥却轮了几圈,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砸科技消费当起,于是先是去拉了大消费,但消费不怎么给力就掉下去了,然后又拉了医药,拉了军工,拉了地产等等,下午的时候光伏又崛起,但也很快被砸下去。
最终,当前市场还是银行撑指数(尾盘没撑住)+小微冲跨年妖的行情,剩下的都是轮了个寂寞。
许多人最近应该有这个感受,看着指数创了十年新高,但自己的账户却止步不前。25年最后这两个月并不是那么好过。
GJD已经完成任务叠加美联储降息困境
大家今年应该有个感受,就是上证指数非常难跌,银行涨+大面积公司下跌,它可以涨,科技巨头涨+大面积公司下跌,它也可以涨。可以说,上证指数已经被大主力控得炉火纯青,已经是妥妥慢牛走势。
这种慢牛走势是监管层最想看到的,疯牛和熊市都是头疼的场景。鉴于上证指数已经被控得炉火纯青,那么大家可以想下,监管层希望今年进一步上涨吗?很明显不是。上证指数今年涨了20个点,GJD已经十分成功完成任务了,指数在这个位置被冻住,把空间留给明年是最优解。
所以这两个月他们是无心进攻的,只用保证上证指数平稳就可以,甚至不排除上证指数如果突突,他们来压一压的可能,大家应该记得几个月前中信证券等几个大券商诡异的卖单。许多人觉得上证指数都这样猛了,成交额也一直不错,但券商却一直不动,远落后于今年市场涨幅,答案可能也在于此。
少了这个进攻方,在这个时候,美国市场那边出了问题。
美联储在12月会议上是否降息出现了重大分歧,并且这个分歧被美国政府停摆搞得有些数据推迟或者甚至发布了而进一步放大。12月降息的概率已经从原来的90%以上,鲍威尔泼冷水的时候降到了70%多,而昨晚最新降到了近50%,降息与不降息已经是五五开了。
另外,美国政府长时间的停摆已经令美国的短融市场出现明显的流动性紧张,这些因素都给了股价和估值都在高位,而质疑声一直没断过的美股AI方向的公司以打击。美股AI公司暴跌,压力也就立即给到同样在高位的中国AI方向的公司。
在美股那边没有明朗前,中国这边的AI公司是很难独立上涨的,国内算力方向本身逻辑是独立的,但也摆脱不了这个大beta。
所以看最近,科技方向主要炒的是储能,是光伏的反内卷。问题是A股的炒作相当极致,反内卷还没有看到胜利,股价已经上天了,今天下午光伏突然暴拉,是传闻隆基要进军储能。这真的是没啥可炒了,所以上去马上下来了。
那么今年垫底的消费,有可能最后两个月有表现吗?
消费可能还要等半年左右
答案是很难。
消费其实也炒过一波了,涨幅不怎么样,但已经是消费当前环境下的极限了。三季报一一发出后,我们着重跟大家讲了要注意两家老消费公司,一家中国中免,一家安井食品。尤其是中免,市值大,有号召力,本身过去暴跌是经济不行的典型代表,由它走出来代表经济复苏最名副其实,可称为老登带头大哥。
而中免也确实不负众望,走了一波行情,尤其是在这周一,中免A涨停,中免H暴涨15个点,终于带起了老消费的行情。
但问题是,大概率这波行情没有持续性。中免走到这里,阶段性已经差不多了,想要进一步上攻,是需要看到海南的数据U起来。我们在今年6月的时候提醒了大家注意中免(尤其是估值更便宜的H股),主要是看到了海南数据走L了,后面没有再进一步加仓,主要是海南数据一直L,没有U。
免税数据不进一步好转,中免这个位置的估值已经给的很充分,尤其是A股。这个位置要震荡一段时间等待更明朗的信号,无论是经济面的,还是政策面的(关于政策面,我们在一期历次五五规划中详细有讲对消费的定位变化)。
而今天开出的10月数据大家应该可以看到,总量数据是进一步下行,社零增速2.9%,这还是打了提前量的双11数据,都只有这个水平。至于房价,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全部覆没,房价的走势也验证了我们此前5月做的一个判断(我们认为924的政策效应结束,新一轮房价下跌开始)。
从基数效应看,鉴于当前的宏观总量情况,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预计老消费的业绩依然是显著的差,这个雷会在明年4月释放。再往后的话,大家就应该在低基数下多给消费期待了。
所以当前来讲,今年还剩下不到2个月时间,比较难有单边的主线行情了。在大指数稳健下,更多是跌多了涨涨多了跌的轮动行情,以及非常刺激的小盘股跨年妖行情,但这个的参与难度极大。买不到的一直在涨,买到了就是接盘。
所以,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这种小微争妖行情,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不参与,尤其是资金体量小(这可能违背直觉,直觉大家觉得越是体量小,越应该搏命,但现实结果是越搏命越输,资金体量大,拿一点玩玩,没了无所谓,不影响整体账户表现)。
大家应该把时间放在想想明年,明年GJD又要更新KPI了,机构们的新一年考核也开始了,明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注:文中所涉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请务必结合独立研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ID:hkguruclub),作者:格隆汇小编,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