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线|大疆无人机在沙漠新能源基地应用:超大规模电站运维效率提升26倍
文|张子怡
编辑 | 袁斯来
近期,大疆行业应用在库布齐沙漠举行了一场分享活动,聚焦无人机技术在新能源基地建设和运维中的实际应用。该基地作为全球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其建设和运维规模带来了传统技术难以应对的新挑战。
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的现场,大规模的光伏板阵列在沙丘上延伸。为了兼顾生态修复与发电效率,项目中的光伏板离地高度提高到1.5米及以上,高于一般项目的0.8-1米,这增加了现场维护检修的难度。
以一座10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电站为例,其占地面积约3.2万亩,包含超过200万个关键设备。场区面积广阔且内部道路复杂,如果采用传统人工巡检,完成一次全面巡检需要180天。此外,传统人工巡检仅能通过目视判断组件表面的可见破损或清洁度,难以有效检测热斑、旁路二极管故障等潜在安全隐患。
大疆行业应用能源行业负责人宋天奇指出,大疆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光伏巡检的智能化,围绕“安全、智能、可靠”三大核心,确保无人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高效运行,实现电站运维的数字化。
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通过高空作业,有效解决了超大规模场站和复杂地形的巡检难题,带来了效率的实际提升。
三峡蒙能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刘畅分享了无人机在先导光储电站的应用数据:“在传统人工巡检模式下,2组4名人员每天最多巡检约1000块光伏组件。现在采用无人机自主巡检,平均每日巡检约30000块光伏组件,整站巡检完毕耗时36天,效率较人工提升了26倍以上。”
36氪了解到,无人机系统的故障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大疆行业应用能源业务代表于洋洋解释称,无人机搭载了高清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双模式负载。光伏组件工作温度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功能过载或旁路二极管损坏。无人机可通过红外热成像相机捕捉高空中的色温差异,直观识别热斑等异常。无人机巡检不受地形限制,能够对光伏板进行全面快速检测,并已具备对集电线路、升压站等设备的日常巡检能力。
在现场演示环节,大疆展示了大疆机场3(DJI Dock 3)及 Matrice 4TD、Matrice 4T等无人机产品。工作人员可通过登录管控平台远程下发任务。无人机自行起飞,在智控平台引导下完成图像采集、故障识别、巡检后自动返航并生成报告。
内蒙古华能库布齐能源有限公司的潘禹也分享了无人机在建设阶段的应用:在广达6万多亩的场址上,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仅用两周即完成地形测量,效率相较传统人工方式提升近9倍。项目投运后,该公司在庞大设施中引入无人机机场全自动化巡检方案。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发现,中国风电行业发生的倒塔、火灾烧毁、关键部件失效等大型事故数量近三年呈上升趋势,其中叶片问题尤为突出,占比高达44%。传统人工巡检主要采用高空吊篮作业和地面望远镜观测,不仅存在安全风险,且检测效率低下,人工检测单台风机往往需要1-2个工作日,且手动记录数据的误差较大。
于洋洋介绍,目前大疆机场已应用于1000多个新能源电站,无人机巡检方案在国内新能源场站的覆盖率达到50%。无人机在风电巡检方面也展现出优势,基于大疆机场及M400等设备,部分风电场站自主开发了风机巡检系统。无人机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一台风机叶片的巡检,自动识别叶片裂纹、开裂等14种缺陷,识别准确率超过95%。
在库布齐沙漠,光伏板的遮荫作用降低了地表温度,减少了水分蒸发,为板下植被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形成了“光伏发电+牧草种植+畜牧业”的循环模式。
于洋洋表示,无人机通过持续观测提供的定量资料,为光伏治沙工作带来了数据支撑。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治沙成效、优化植被配置与调整治理策略,支持运维与科研团队对局部沙丘活动、植被恢复与光伏设施运行状态进行长期观测和量化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