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了上万条消费者数据,大家对双11是真麻了
这届双11,感觉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社媒上讨论平平,但各大平台的榜单却成绩爆棚。消费者一边懒得讨论,一边掏钱爆买。
双11大促不再只是一个关于销售额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乎消费本质的价值重构。
沥金联合久谦中台,对2023年到2025年的社媒舆情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1.人们没那么关注双11了。今年10月份,素人关于“双11”的发帖量同比下跌66%,但收藏行为保持稳定,人们该买还是买,但不会跟以前一样当成购物狂欢。
2.人们更愿意为家庭花钱,“悦己”不再那么重要。“有小孩家庭”提及率从10%飙升至22%,而“学生”、“孕期/宝妈”等个人标签全面下降。
3.老年人消费力上来了,银发经济不容忽视。“退休/老年"提及率从1.4%升至3.2%,翻倍增长。老龄化社会不是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消费现实。
4.人们越来越愿意为健康花钱,健康养生提及率从14%升至17%。当外部环境不确定,人们转而投资自身确定性。
5.经济越下行,口红经济越坚挺。美妆护肤提及率从19%升至25%,证明在消费紧缩时期,“面子投资”反而更加凸显。
6. 做促销,简单粗暴比复杂套路更讨消费者欢心。消费券提及率从0.8%升至4.7%,增长488%。所有精心设计的促销套路,都败给了直接降价。
7.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更具体、更明确,品牌想卖出溢价越来越难了。表面上,“商品品质”整体提及率从42%骤降至15%,人们看似不重视品质,但实际上消费者变得更精明,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品质只是及格线。
8. 降价可以,乱降价不行。“低价”提及率从15%降至9.4%,而“价格承诺”从0.9%升至7.9%。比起买贵了,消费者更怕不保值。
9. 网上下单和逛街购物一样,都需要找个伴儿。“社交互动”提及率从5%升至8.7%,“拼团互动”增长283%。在原子化社会,连购物都要寻找陪伴,毕竟有个搭子就能更便宜。
10.东西好不好用,消费者更愿意相信权威的鉴定。购买前评估从依赖“看评论”转向“权威认证”。在被虚假内容伤害后,消费者重新拥抱专业门槛。
11.再精打细算,也按捺不住冲动消费。消费者理性规划微升的同时,冲动参与也从8%升至10%,用户在理智与情感间剧烈摇摆。
12.养宠如同养娃,人们对宠物健康和情感的关注在提升。宠物从“情感玩具"变成需要负责的家庭成员。
13.营养健康品类正处在爆发前夜,提及率从4.2%飙升至12%,增长186%。这可能是未来三年最具潜力的黄金赛道。
14.衣服是自己穿的,日子是自己过的。服饰鞋包大溃败,服饰鞋包提及率腰斩,从15%降至7.5%。经济下行期,大家对这种外显性着装的需求降低,一切都以实用为先。
15.比起真的便宜,消费者更需要“感觉占了便宜”。“价格敏感"从10%降至5.6%,但优惠驱动整体上升。
16.下单一时爽,收货老大难,今年快递物流的情况明显好转。物流配送不确定性从10%骤降至0.9%,十年前连滚带爬,如今已从从容容。
17.消费者全网比价是常态,商家要对自己的价格体系有更强的管控。多平台比价难提及率从0.1%升至1.9%。消费者手持多个APP,实时进行价格追踪。
18.直播带货降温,如今只是一个普通的销售渠道。直播参与仅从0.5%升至1.2%。
19.买护肤品,消费者最看重功效,美妆护肤效果提及率从7.6%升至9.2%。在整体品质追求降温背景下,唯功效论逆势上升。
20.比起怕买到假货,消费者更怕被商家背刺。商品质量担忧从18%降至8.6%,但价格不确定性从14%升至27%。
沥金点评
2025年的双十一,不再只是销售额的竞技场,更是消费生态的试金石。
表面上看,双11大促的热度峰值在退潮,但人群的消费力摆在这里,买和卖只是摆脱了无意义的热度而已。
它反映的不是消费市场的萎缩,而是价值期待的升级。
对品牌和商家来说,理解这些变化意味着重新定义与消费者的关系——从单向的促销信息灌输转向双向的价值共识构建,从短暂的交易关系转向长期的情感连接,从模糊的用户画像转向精准的需求洞察。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唯有看清本质的品牌,才能在这场价值重构中赢得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沥金”,作者:沥金,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