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绿植100万,中产「销金窟」又出王炸?

凤凰周刊·2025年11月12日 12:00
中产一株草,县城一套房

立冬后,编辑部老G到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阳台春意盎然,放眼望去全是绿植。

好奇老G正打算随手乱摸的时候,却被朋友狠狠制止了。据老G朋友说,这些阔叶绿植不是普通绿植,而是——

“热带植物”,简称热植。

听完这个名字,老G并不懂其中的含金量。直到朋友曝出了这些热植的身价:

这边一片叶子2000;

那边一棵幼苗小1万;

一整个阳台的植物总价在5万以上......

想想自己的月薪,看看热植的标价,打工人老G彻底傻眼了。

从朋友家出来,他往工作群里敲出一个明显已经过时,但依然经典的自媒体标题:

月入几万,才能实现「绿植自由」?

50万一株的绿植,都是谁在买啊?

深入了解热植的价格之前,整个编辑部对热植的想象力都是贫乏的。

比如,我们谁都没见过50万一株的龟背竹。

图源小红书用户@放牛班的春天-

再比如,跟老G手指头差不多大的龟背竹小苗,标价35万。

图源bilibili用户@图什么克

玩热植,是个标准的老钱爱好。

热植圈每隔两年,就会出现一款统治市场的“C位”植物。

C位植物的价格“上不封顶”。

今年的C位是鹿角蕨。一种适合悬挂或者镶挂的热带植物,每一株“触手”的形状都不相同。

下面这株披着白色绒毛的鹿角蕨,标价整整100万。

英文名叫“诺娃”的另一株热植,虽说价格比上一株便宜了85万,但还是贵到让人忍不住感慨:

原来这个玻璃柜子不是在保护植物,而是在保护游客的钱包。

小红书用户@娜天有多蓝

今年9月的亚洲国际热植展上,随便逮住一个人,都可能是鹿角蕨的买家。

比如这位顾客在展会逛了一天,共消费1万块钱。

只买了她背后这株鹿角蕨。

图源bilibili用户@图什么克

绿植展会里,买家和卖家的身份很模糊。

人们很难光从钱的角度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亏还是赚。

狂热的绿植爱好者往往遵循以花易花的原则,摆摊就卖了快10万营业额,但四处采买却花了30万。

图源bilibili用户@图什么克

热植的价格是门外汉了解热植的强动力,也是热植爱好者达成交易的关键点。

过气网红清仓甩卖的时刻,就是真爱热植的人疯狂补仓的节点。

哪怕店家自我介绍“前年价格就跳水了”的花烛,售价依然高达4.8万。

图源bilibili用户@图什么克

被展会的消费基本盘狠狠刺激到的老G,不断安慰自己:这种展会两年都开不了一次的。

结果编辑部的米粒暗上网一查,却发现:半个月前,无锡刚开过一场。店家一样地卖,消费者一样地买,这就是“热植”圈的常态。

如果家里的小花小草好比日常服饰,这种植物展会就是时装设计展。

纯纯的圈外人不知道,圈内人天天开party。

看着如此蓬勃的市场和如此厚重的消费能力。

破防的老G再次诚恳发问:难道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没钱吗?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入了热植坑,就连黄金彩票都看不上了。

毕竟,黄金彩票入局多少需要本金。

而热植,则是名副其实的“开局一颗种,赚钱全靠养”。

热植,新时代的「中产股票」?

众所周知,新中产普遍育有二胎。

第一胎是宠物,即“毛孩子”;

第二胎是热植,即“绿孩子”

孩子这个比喻既是对热植“热爱”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热植“难伺候”的绝对肯定。

图源小红书用户@等风来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热植圈子钱味儿充沛,但很多盯上钱味才入热植坑的人轻则累个半死。

重则把人累个半死的同时,还把内裤都亏没了。

热植市场就好像游戏饰品市场,虽“热”,但也极为“动荡”。

热植的价值,通常基于它的“品相”。

但“品相”并非一成不变,很多高价买来的植物如果照顾得不好,价格就会因此一落千丈。

有朋友前几年几千一片叶子买的白锦龟背竹,只在家养了几天,就因为养殖湿度太高,“白锦”褪色了,身价暴跌。

当然,原本品相不好的植物经过悉心照料,也会出现“升值”的情况。

是的,热植是种“养成系”理财产品。

有朋友春天几十块买的小鼻嘎似的鹿角蕨种子,结果养了一个夏天,就快速“出状态”,转手卖出去就净赚几千。

图源bilibili用户@麦田的植物空间

还有朋友两年前4000多元买的龟背竹,通过自己繁育,两年后已经卖出了3万多块钱。

赚钱的同时,母株还在茁壮成长。

某社交平台上一个热值爱好者发起的1000多人的投票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朋友表示他们花费已经超过1000元。

而且花费超过3万元的有将近200人。

在市场潜力方面,热植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三个月前中国花卉协会发布的《2025 全国花卉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传统的绿植品类几乎在全面下滑。

蝴蝶兰产量虽然增长20%以上,可常规品种价格普遍下滑;

凤梨、红掌销售疲软;曾经红极一时的“多肉植物”销量也在下滑。

可热植市场的行情,就截然不同了。

观叶热带植物市场规模达到135亿元,其中热带植物和个性特色绿植占比约30%,预计2025年还将持续攀升。

据“电商在线”报道,淘宝平台热带植物的成交已经连续3年增长超过100%。

而且热植行业的从业者在采访中表示:

热植圈的那些离谱高价不仅仅是在炒作,“只要是你听到有这个价格的,都能卖出去”。

热植的吸金传奇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像黄金一样保值。

巨额利润背后,是无数被不确定性“淹没”的商家和顾客。

热带植物的“造神”和“陨落”周期,其实非常短。

早期的秋海棠,叶子比较红、颜色特殊的锦化的甚至能卖到几千元。

但因为比较容易成活,而且易于繁殖,“去年几千元,今年几十元”的情况,每年都能见到。

热植刚刚走红的时候,龟背竹的锦化品种平均就能卖到上万元。

但从一片叶子卖2000—3000元,到今天的一片叶子只要20—30元,只花了3年。

图源小红书用户@酉月西行

热植也很难被“批量生产”。

即使同一个种类,“品相”导致的价格差距也会让人大跌眼镜。

在外行人眼中跟双胞胎兄弟似的几棵草,差价都是万元起,必须有多年从业经验才把持得住。

图源bilibili用户@图什么克

热植不只是对从业者比较“棘手”,在爱好者手里也是烫手山芋。

浏览网上各种热植博主,你会发现他们在“推荐新手植物”视频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这个品种,山东/河北/北京以北的地区就不要养了。

大多数热植生长条件都非常苛刻:

有必须曝晒的,有必须“散射光”晒的;

有室内湿度必须高于40%的,有温度不能低于十五度的;

有只能挂着不能躺着的,还有只能“滴灌”不能喷灌的等等......

环境不达标的情况下,多数植物会陷入亚健康状态,如果奋力抢救一下还能缓回来。

但昂贵的热植会直接死掉,而且越贵死得越快。

更别提还有些热带植物自带“次生灾害”。

上一个热门品种的“花烛”就因为长红蜘蛛,给玩家们整得苦不堪言。

想玩又没条件在家里建温室的朋友,个个都把自己逼成了手工大师:切菜板改装成挂板,自制滴灌装置,自制加湿器,自制水苔......

虽说穷养富养都是养,但很显然:

养热植的人,都操着养孩子的心。

人,为什么会斥巨资买绿植?

有句老话叫,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其实反过来说也一样成立:

人花不出认知以外的钱。

但这并不意味着,巨额消费带给人的幸福感一定强于小额花销。

就在热植靠高价在中产圈层杀出一条血路的同时,互联网提起绿植流行的其实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叙事:

网友在一座小楼上看到了一种完全覆盖了楼体和玻璃的植物,茂盛又鲜活,于是向植物博主提问这是什么植物。

结果博主回答:空心菜。

种植空心菜的方法也十分简单:吃之前撅两枝根老的插在土里,就能蓬勃生长。正是这盆菜让很多人回想起了自己养绿植的初心:

养出一株鲜活好看、有生命力的植物,仅此而已。

趴在鹿角蕨旁边看新长的绒毛够不够白,蕨的“手形”特不特别......

这些细节或多或少都偏离了养育生命的初心。

其实热植本身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

有大量种植者用50块钱,就把植物们养出了5000块钱的质感。

不靠别的,全凭耐心和热情。

反观中产的“玩具”,大多如此。

拍个照片要比机器镜头,焦内画质锐不锐,焦外光斑圆不圆;

钓鱼要比竿子,渔轮顺不顺,竿子什么材质;

登山比衣服,跑步比鞋子......

大家因为简单的爱好进入一个圈子,然后在众多被创造出的需求和无处不在的攀比中,渐渐开始追逐外在的东西。

从朋友家离开的老G,在我们发稿前也想开了:

不管什么圈子,“攀比”其实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痴迷钓鱼的他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人在工位,心在钓位。

迫于工作没法随时实践,又实在心痒,只能在上班时间摸鱼,不停浏览钓鱼装备和技巧。也正因此,当理论储备远远大于实践经验的时候,对“高端钓具”的要求难免就高了起来。

我都了解了这么多知识了,咬咬牙也买得起好的,难道我就不能宠自己一把吗?

老G当然也想整天泡在岸边,钓鱼抓饵,在河边吃点三明治。

但回到现实里,看着同样坐在编辑部里抓耳挠腮的同事们,他突然告诉我:

无论在什么圈子里,人们对“高端”的追求,可能带着一点点“报复”的心理。

因为我们空有一腔热情的时候,总是没有钱买像样“装备”。

如今有能力对自己好的时候,却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彻底投身自己的爱好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ID:phoenixweekly),作者:馍王,编辑:章鱼,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籍籍无名的大众安徽,亟需与众08前来救火。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