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将起:智能驾驶的暗涌与觉醒
最近,大六座旗舰SUV成为车市争夺爆款的焦点。
10月13日,定位“智享大六座旗舰SUV”的奇瑞风云T11也加入战场,凭借包括猎鹰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在内的11大全系标配,取得了不俗的表现,预售48小时大定锁单突破2万台。
无独有偶,其兄弟车型——旗舰轿车风云A9L同样表现亮眼,不仅上市24小时订单突破5万辆,更从8月起月销就稳定在“1万+”的水平。
车型、动力、售价和定位均不相同的两款车,却都在预售阶段获得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这背后的共性在于,除了空间与舒适性上的越级表现,智能化,尤其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优异表现,成为了点燃市场热情的关键因素。两款车型搭载奇瑞与Momenta共研的猎鹰智驾方案,能够实现覆盖城市NOA、高速NOA及代客泊车的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事实上,从今年初开始,车企大佬就频频为智驾发声:王传福提出“2025年将是中国汽车业普及智驾技术的元年”,吉利汽车CEO淦家阅表示“千里浩瀚”智驾方案将覆盖全系车型,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预判“2025年高阶智驾将迎来商业化拐点”……
可以说,整个2025年,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在不遗余力地将“智驾平权”的号角吹遍市场,吹进消费者的耳朵里和心里。
尽管表述各异,但目标空前一致:将曾经局限于高端车型的高阶智驾功能,快速引入10-20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不分车型、不挑动力,实现“加量不加价”。
那么,一年时间过去,市场是否真的进入到“无智驾,不爆款”的阶段呢?
从“里程焦虑”到“驾驶疲惫”
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上半场聚焦电动化,下半场则转向智能化。
行业发展初期,“里程焦虑”是阻碍燃油车用户转向新能源的最大障碍。可油可电的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车作为折中方案,既能提供纯电般的驾驶体验,又通过燃油补能消除了用户对续航和充电便利性的担忧,很好地承接了从燃油车到纯电动车的过渡需求。
混动,成为了当时新能源车企实现销量增长的抓手。以理想、问界、零跑为代表的不少车企,正是精准抓住了这一痛点,实现了销量腾飞。其中,理想汽车更是凭借L系列,实现了千亿营收,成为国内首家盈利的新势力。
随着电池技术快速进步、充电网络日益密集,混动市场快速扩张,“里程焦虑”有所缓解,消费者的核心痛点开始发生转移。
“驾驶疲惫”——包括日常通勤的拥堵、高速长途的劳累以及泊车的困扰,正取代“里程焦虑”,成为新痛点。
城市 NOA、智能泊车是发布会 PPT 上的 “炫技亮点”,用户觉得“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现在,这些功能已成“刚需”——一项近期用户调研显示,超过六成潜在购车者将“是否具备好用的城市智驾”列为重要决策因素,甚至有人直言“没有城市NOA,就不考虑这款车”。
销量、市场、行业观察等多维视角,都印证了这一转变:
上汽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尚界H5,将华为高阶智驾ADS 4.0门槛拉到20万元以下,凭借领航辅助(城区NCA/高速NCA)和多场景智能泊车功能,拿下1小时大定破万的成绩;
以Momenta“一段式端到端”高阶智驾大模型为基座的广汽丰田铂智3X,以14万元级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方案为核心亮点,在9月交付近万台,已连续5个月环比上涨;
同价位领先的智能辅助驾驶帮助铂智3X成为爆款
同为上汽旗下的新一代智己LS6,搭载与Momenta联合研发的IM AD 3.0系统,可不依赖高精地图,实现全国可用的高速和城市NOA,预售小订破5万台,上市27分钟大定破万,成绩斐然。
市场层面,2025年1-7月,我国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达775.99万辆,渗透率突破62.58%。换句话讲,当前市场上每售出10辆新车,就有超过6辆配备了不同层次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行业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汽车之家研究院调查,仅有16%用户表示可以不要智能驾驶功能,而66%的用户已不满足于L2级别辅助驾驶。
智驾车型,在车企规划阶段占比突出,在市场消费端受到追捧,由此很容易得出结论,车圈竞争的核心已经发生变化:上半场,销量看动力,解决的是“去哪儿都行”的安心,下半场,销量看智驾,满足的是“行得更轻松”的进阶需求。
尝过“智驾”的甜,就再难忍“自驾”的苦。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已经正式接棒电动化,成为车企销量增长的全新密码。
智驾亲民的“幕后推手”
标准答案就在眼前。但车企心知肚明是一回事,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另一回事。
当前国内智驾领域大致有三种实现路径,加之随着市场需求升级,基础辅助方案已经不够看了,高阶智驾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让不同路径的优劣更加凸显。
传统外采,以Mobileye高度集成的黑盒模式为典型代表,实现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L2级基础功能,在智能驾驶发展的初级阶段备受车企青睐——质量可靠,成本可控,省心省力。
但随着竞争深化,这种“将智驾视为配置单上一个普通选项”的做法逐渐捉襟见肘起来——车企既不掌握核心技术,也无法满足主流需求,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自有优势。
完全自研,直接锚定高阶智能驾驶,是大多数新势力车企的选择。
但其投入大、耗时久、容错率低的特点,很容易让新势力陷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窘境——即能靠自研智驾迅速占领用户心智,树立起智能化先锋的标杆,也可能会因为智驾功能太过“激进先锋”,而受到保守用户的诟病。
且在高阶智驾的快速迭代中,单一车企的研发速度很难跟上市场节奏,也很容易陷入“做一说十”夸大功能效用后陷入舆论风暴的窘境。
因此,取二者之长的合作开发模式,就成了众多车企“取两者之精华,去两者之糟粕”的最优解——它既不像传统外采那样受制于人,也无须像完全自研那样背负全部风险和投入。
在合作模式下,车企依然能把握品牌调性和用户需求,同时借助专业伙伴的力量,使高阶智驾能够即快又稳地交付给用户。这尤其适合那些不愿在核心技术上掉队,希望快速跟上市场节奏,又坚持稳健风格的车企。
华为乾崑走的是“全家桶”路线,提供从芯片、域控到算法的全栈解决方案。这种深度合作的模式,能确保技术落地的一致性与完整性,也让高阶智驾得以迅速装车,推向市场。其与五大传统车企深度合作的“五界”,在不同车型销量榜上均名列前茅,就是最好的证据。
同样在技术上备受推崇的Momenta,选择深耕To B端,实际占据了国内智驾市场的六成份额,与20个品牌、160款车型合作,搭载量产车超40万台。
其R6强化学习大模型基于海量实际驾驶数据训练,通过反复试错、训练和优化,能在拥堵路段平稳跟车、狭窄车位精准泊入、在高速公路丝滑过收费站、城市NOA全程流畅无断点……让系统在真实路况中越用越“老练”。
这种“车企主导+技术赋能”的合作模式,正是让高阶智驾走出高价位区间的幕后推手,既保留了车企的个性,也融入了专业方案的智慧,或许是车企当下阶段最贴近现实的一条路。
让车“聪明”起来
进入第四季度,“销量完成率”就像一份公开的成绩单,是被处刑还是被赞美,牵动着每家车企的神经。
今年,叠加“智驾元年”的技术变革背景,销量达成率的意义更加重大,更具含金量。它不仅体现车企在传统经营方面的能力,更是直接检验车企在智能化下半场的战略眼光、技术落地速度和产品竞争力。
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意味着车企成功将“智驾”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购买力;而若目标未能达成,则可能预示着车型产品已经掉队。
这为正在进行的“金九银十”收官之战平添了许多压力——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销量冲刺,而是一场对车企能否在智驾赛道上站稳脚跟的“当堂大考”。
解读国内销量前十的车企在1-9月的销量完成率,可以清晰看到智驾的快速普及是如何直接拉动销量增长,并助力车企完成年度目标的。
比亚迪是智驾驱动销量的典型代表。
自2025年2月发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后,比亚迪智驾车型的销量占比显著提升。从初期(截至4月底)的约71%一路攀升,截至2025年8月,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销量已突破140万辆,并且在8月单月,智驾车型的销量占比已达到90%。
其他年度完成率较高的车企,也同样是早早在智驾领域有所布局的企业。
吉利汽车,以72%的完成率位居前列,这与其在智驾领域的积极投入密不可分。旗下极氪品牌凭借良好的智驾体验,保持了较高的市场热度,为整体销量提供了支撑。
奇瑞汽车则通过体系化的智驾布局,覆盖了更广泛的价格区间与动力市场。基于与Momenta合作的一段式端到端飞轮大模型,奇瑞推出了猎鹰500、猎鹰700等智驾方案,并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6万元级的奇瑞小蚂蚁车型,切实推进“全民智驾”的落地。
同样深入布局的还有上汽集团。其与Momenta深度合作的智己汽车,全系搭载了先进的 “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该前沿技术的快速落地,为集团实现45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提供了重要助力。
对于体量庞大的自主品牌而言,智驾早已不再是一个营销概念,而是冲击销量的 “进攻矛” 。
它们凭借更快的决策迭代速度、更深入的本土化数据训练,以及与科技公司灵活的合作模式,成功地将高阶智驾功能从高端车型快速下沉至主流价位甚至入门级车型。
其竞争逻辑非常明确:在复杂的城市通勤场景中,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智能体验,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功能价值和品牌价值,从而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在合资品牌这边,智驾能力的高低则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它更像是守住市占率的“防御盾”,直接关系到其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
过去在燃油车时代依靠“动力总成+品牌溢价”建立的优势,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正快速消解。面对市场份额持续被侵蚀的严峻现实,与本土顶尖技术方案商合作,成为最高效、最实际的应对路径。
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丰田、宝马在内的主流国际车企,均在2025年加速了与Momenta等本土技术伙伴的“中国本土化智驾”项目。
它们已清醒认识到:要想在中国市场活下去,就得先让车“聪明”起来。照搬全球方案是万万不能的,必须找懂中国路况、懂中国用户的伙伴。
上汽奥迪的AUDI E5、上汽通用的别克至境L7,以及凯迪拉克规划中的车型,正是合资品牌携手Momenta共同进军高阶智驾领域,从“全球同步”到“中国专属”战略的集中体现。
尾声
市场的选择永远真实。
如今选车,续航是底线,空间是基础,智能辅助驾驶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它虽无法直观可见,却通过每一次自动跟车、每一次流畅泊车、每一次紧急避障、每一次对复杂路况的从容应对,悄无声息地构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与依赖。
这套深度嵌入车辆的“新基石”,昭示着车市新规则: 智驾强,销量涨;智驾弱,难上桌。
从炫技参数到真实体验,智驾已不再是车企锦上添花的选配,而是事关“金九银十”、事关“年销承诺”、事关“未来地位”的核心标配,更决定着企业的输赢和生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汽车评论”,作者:罗松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