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20元线下60元,药店一药两价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江瀚视野·2025年10月20日 17:41
线上药价20元,线下60元,平台补贴和成本差异导致价差。

生病买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常做的事情,不过大家关注过药品的价格吗?最近线上20元线下60元的一药两价上了热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一、线上20元线下60元的一药两价

据《法制日报》的报道,“同样的药,同一家店,线上买只要20元,线下却要60多元。”北京某高校学生张云(化名)近日在学校附近药店亲历了“一店两价”的怪象。

她因感冒需要购买抗病毒口服液和蒲地蓝消炎片,在店内询价得知,抗病毒口服液售价29.8元,蒲地蓝消炎片35元。正准备付款时,她无意中打开了该药店在某线上平台的店铺,发现同款抗病毒口服液仅售10.3元,蒲地蓝消炎片更是低至9.89元,线上总价不到线下的一半。面对超过三倍的价差,张云最终选择了线上下单。

类似现象并不鲜见。《法治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药店发现,同一家药店、同一款药品,部分线下门店售价普遍高于其自身在线上平台的售价,有的价差甚至高达三倍以上。在某平价药房,一款“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线上售价18.6元,线下却高达29.8元;多家连锁药店的部分药品也存在类似价差,从几元到数十元不等。多家药店工作人员将原因归结为“平台补贴”,并表示消费者可“自行选择”。

这一现象引发了消费者对药品定价机制的广泛质疑:同一经营主体为何能对完全相同的商品制定如此悬殊的价格,这是否属于合理的市场定价行为?线下购药的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是否受到侵害?

二、药店的一药两价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最近,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经发现,同一款药品在线上平台与线下药店的价格差异显著,甚至出现“线上20元,线下60元”的极端案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外卖平台的买药补贴是低价策略的重要推手,即时零售赛道的流量争夺战正在重塑药品价格体系。 近来,美团、饿了么、京东等生活服务平台纷纷加码“即时零售”业务,而“30分钟送药上门”作为高频刚需场景,被视作撬动用户黏性与平台活跃度的关键入口。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平台对药店端给予大量运营补贴,包括减免佣金、提供流量扶持、承担部分配送成本甚至直接补贴差价。

这种“烧钱换市场”的策略,使得药店即便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药品,也能通过平台返利实现盈利。因此,线上药品的低价本质上是平台资本介入后的阶段性产物,属于典型的“战略性定价”。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这符合“掠夺性定价”理论中的短期行为特征——即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挤压竞争对手、扩大用户基础,最终谋求长期垄断地位。在此背景下,线上药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形成与线下门店的巨大价差。

其次,药品本身存在复杂的品类差异与利润结构,药店通过空间布局实施“隐性价格歧视”。同一种药品的价格差异本身就存在客观基础:原研药因耗费 10-15 年研发周期、数十亿美元投入,上市后需通过高价收回成本,而仿制药在专利到期后生产,研发成本近乎为零,价格可低至原研药的十分之一。但药店的主动引导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 —— 线下门店普遍采用 “利润导向型陈列”,将毛利率超 50% 的高价药、品牌药摆放在收银台、货架黄金层等显眼位置,而集采中选的低价仿制药、普药则被置于角落或高层货架,消费者若不主动询问很难发现。线上场景则彻底打破了这种信息壁垒,消费者通过关键词搜索即可获取所有同类药品的价格清单,低价药品能凭借价格优势直接触达用户,倒逼商家不得不将低价选项前置展示,形成与线下截然不同的价格呈现逻辑。

第三,线上线下的成本结构差异也是导致药价悬殊的关键因素。对于线下实体店而言,租金、人力、水电等固定成本占据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在繁华地段开设的大型连锁药店,其运营成本更是居高不下。为了覆盖这些高额成本并实现盈利目标,药店不得不提高商品的销售价格。相比之下,线上平台的边际成本极低,除了少量的技术支持和维护费用外,几乎不需要承担额外的实体店面费用。因此,线上商家可以通过降低售价来吸引更多顾客,即使单笔交易的利润较薄,也能通过大规模销售实现总体盈利。这种成本优势使得线上平台有能力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一步加剧了线上线下的价格差距。

第四,药店的区域垄断性和市场竞争状况也对其定价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许多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当地的药店数量有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垄断格局。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缺乏足够的选择余地,只能接受较高的药价。而在线上市场,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都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形成了高度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线上商家必须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这种线上线下市场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定价上的显著分化。

长期来看,药店的这种做法并非可持续之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药品价格信息越来越透明化。政府部门也在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监管力度,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药店依靠信息不对称进行的差异化价格歧视将越来越难以为继。未来,只有那些能够真正提供优质服务、合理定价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瀚视野观察”,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