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45万杯,一款“宝藏茶”蹿红,喜茶、奈雪都在上
今年秋冬,茶饮圈集体“盯上”了藏茶。
进入10月,奈雪上新“生可可·黑茶”系列,喜茶回归上架牦牛乳酥油茶,均使用了藏茶,受到消费者追捧。
吾饮良品、荷田水铺、BONJOUR本就等茶饮品牌也在近期推出了藏茶饮品。有产品销量突破45万杯,复购率达33.8%。
从区域限定到全国上新,藏茶为什么火了?
“藏茶”快速蹿红,有品牌热卖45万杯
今年秋冬饮品战场,藏茶凭实力杀出重围。
10月10日,奈雪上新生可可·黑茶系列:生可可融雪米布布、糯香融雪。把云南熟普与四川雅安藏茶做拼配,赋予了饮品“糯香”“温润”的属性,匹配消费者秋冬的轻养需求。
同日,喜茶限时回归雪域·牦牛乳恰安莫、牦牛乳酥油茶2款人气产品,用牦牛乳分别与经典嫣红茶底及定制黑苦荞藏茶搭配。
浓厚的高原风情吸引消费者反复下单。有粉丝评价“入口是浓郁的谷物香,咸奶茶爱好者狂喜”。在此之前,喜茶还推出过芝士咸酪藏茶。
区域品牌也用实打实的销量,证明了藏茶的市场潜力。
9月9日,吾饮良品推出藏地·青稞咸酪茶,同样以雅安藏茶拼配陈年普洱,加入黑苦荞麦与焙炒玄米增香,再搭配自带饱腹感的青稞小料,刚上市就成了爆款。
吾饮良品方面介绍:“该产品上新25天,全国累计销量突破45万杯,复购率超过33.8%,上升至品牌销量榜的第2位,成为强有力的增长点。”
9月30日,荷田水铺推出了雅安藏地咸可可,把藏茶与经典可可结合,还打出“一杯可以喝的巧克力芝士蛋糕”概念,市场反馈超出预期。
品牌负责人表示:“上市首周在部分门店的销售额占比突破20%,在北方地区和新一线以上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吸引了一批22到35岁的男性客群。
BONJOUR本就也凭着一款藏茶绒云·可可爪心赚足了人气,其将藏茶与牛奶、芝士奶酪融合,再配上糯糯的烤糖粉粿小料,造型精致、口感浓醇。品牌方透露,该单品“上线15天卖了33万杯”。
不止于品牌上新,市场上还出现了藏茶专门店。
明星主理人品牌柳皓方就是一家藏茶主题的中式茶饮店,今年5月在成都开业即火,凭借“岩盐·日照金山”等爆款饮品圈粉无数,10月更是将门店拓展到北京。
从区域限定到全国流行,显然,藏茶已经崭露头角。有饮品研发判断,接下来藏茶的热度还会持续发酵。
老茶新做,茶饮圈为何都盯上藏茶?
通过与多位行业人士交流,我梳理出藏茶做饮品的3个明显优势:
1、风味具有高辨识度,是做差异化的突破口
藏茶属于黑茶的一种,有独特的风味图谱,以及悠久的饮用历史。
“当市面上的乌龙茶、红茶、花茶底高度同质化时,藏茶的醇和独特陈香与木质香气,为产品研发开辟了一条新路。”资深饮品研发林静贤表示。
她进一步解释说:藏茶发酵过程中的“渥堆”工艺,以及存储陈化过程,共同造就了醇和、绵滑的独特储存香,带有木质、菌菇或淡淡药香等丰富层次。
荷田水铺相关负责人表示,“藏茶风味具有‘高辨识度’与‘强包容性’,前中后段变化明显,这是单一茶底难以比拟的‘记忆点’。同时,醇和顺滑、苦涩度低的茶汤,与奶、坚果、香料等多元食材都能和谐共处。”
这种独特性,赋予了饮品更多创新空间。
2、“重茶配重奶”,匹配秋冬浓奶茶和温暖需求
藏茶不仅带来了全新的风味体验,也切中了秋冬暖饮刚需。
“藏茶茶汤色红浓、明亮、呈琥珀色至深褐色,看起来有温暖感;深度发酵使其茶性温和,满足驱寒保暖的需求。”林静贤说。
奈雪的生可可·黑茶系列,正是基于这一特性打造的秋冬轻养饮品。
此外,藏茶与乳制品天然适配。“作为全发酵茶,滋味醇厚、茶感明确,搭配奶茶非常好用。”资深饮品研发赵明哲说。
百分茶产品研发中心负责人杨世忠指出,“‘重茶’自然需要‘重奶’来匹配,风味才能相得益彰。”
这也解释了藏茶常与芝士、咸酪、牦牛乳等浓郁乳制品搭配的原因,共同构建出扎实饱满的醇厚口感。
如喜茶的牦牛乳酥油茶,因其浓郁醇香的特质,被网友视为“降温后的热饮首选”。
3、自带文化厚度,用高原故事撑起价值感
藏茶的竞争力,还源于其与生俱来的文化厚度。
高原茶文化与茶马古道的历史底蕴,为品牌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素材,让产品自带“故事感”。
荷田水铺相关负责人说:“消费者不再满足单一水果茶,他们想要有故事、有底蕴的饮品,藏茶的文化基因,恰好能满足这种需求。”
“藏茶自带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还为产品增添了文化价值和话题性。我们通过讲述藏茶历史与制作工艺,使产品兼具饮用价值和文化体验,强化差异化认知”,吾饮良品方面表示。
在具体落地上,可结合藏地风物,让文化叙事更具象。
例如,喜茶从雪域·牦牛乳恰安莫起步,将牦牛乳、酥油茶、青稞、雅安藏茶等一系列特色元素,以年轻化的产品形态融入大众消费场景,让地域特色真实可感。
藏茶,会是下一个国民茶底吗?
尽管藏茶具备多种爆款基因,但要走向大众,仍面临现实挑战。
“独特的陈香风味对于部分初次接触的消费者,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市场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吾饮良品相关负责人坦言。
为此,行业普遍选择“拼配”方案。例如,喜茶历经超40款原料样品的风味测试,最终定制出黑苦荞藏茶茶底,将雅安藏茶与凉山的黑苦荞、云南普洱熟茶拼配,重塑藏茶口感。
林静贤解释:“藏茶与普洱拼配能增强茶汤的厚度和陈韵,与黑苦荞、玄米拼配提升香气层次,谷物香在前段绽放,藏茶的醇厚在后段支撑,使整体风味更温和亲切。”
此外,藏茶大规模的商业应用需要稳定的供应链。
对于未来的创新方向,林静贤建议:“可以试着将藏茶茶汤比拟成咖啡浓缩液,多尝试甜品化、咖啡化这些方向。”
赵明哲提出了更具体的思路:“可从小料入手,搭配白糯米、麻薯等,也可以尝试搭米乳,这类原料与藏茶整体协调性较高。”
一些品牌已展开前瞻布局。荷田水铺方面表示,未来将结合更多药食同源的理念,把藏茶拓展至茶冻、茶冰、茶感奶盖等多元形式中。
藏茶能不能成为国民茶底,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消费者“越喝越专业”,茶饮行业在内卷中展现出的创新力,正不断拓展一杯茶的边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咖门”(ID:KamenClub),作者:张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