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产业:是什么让学生也能成为开源鸿蒙的共建者
国产操作系统的突破,从来不只是技术的胜负,更是人才与生态的竞赛。
五年前,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孵化及运营的开源鸿蒙项目,承载了构建国产自主操作系统生态的战略使命。如今,开源鸿蒙已从700万行代码成长为超过1.3亿行,超1300款软硬件产品通过兼容性测试,并吸引了9300多位代码贡献者与超400家共建伙伴共同参与——在五年的时间里,开源鸿蒙走完了欧美操作系统几十年的路。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有一股看似普通,却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力量——高校。如今,由OpenHarmony技术指导委员会(TSC)领导、并与高校联合打造的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下称“俱乐部”),正成为开源鸿蒙生态的重要生力军。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8所高校成立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数千名师生投身其中。他们不仅在校园中写代码、搭实验,探寻出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也作为不可或缺的“生态共建者”,推动了国产底层系统能力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的实践。
在2025年开源鸿蒙技术大会开幕前夕,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三支技术俱乐部团队,接受了一场深度探访。这是一场没有提词器的“非正式会谈”,这些看似稚气的年轻人,正在用真实的项目、过硬的技术与热血的信念,为国产系统注入持续生长的底气。
湖南大学:把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在湖南大学开源鸿蒙俱乐部,学生乔淼向我们展示了由团队基于开源鸿蒙开发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能完成翻滚、俯卧撑等动作;机器狗、机械臂依托开源鸿蒙的分布式能力,能与AI实验箱联动,实现AI视觉、智能语音控制。
作为项目组核心成员的乔淼回忆,开源鸿蒙最大的特性是“面向未来”,能够同时支持手机、平板、PC等多类设备互联互通,这是传统系统难以实现、甚至“前所未有”的能力。
对于乔淼而言,这段经历也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他提到:“大二时课程成绩虽然不错,但始终觉得那些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困惑,他选择加入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在这里找到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答案,也逐渐掌握了从代码迁移、硬件调试、问题排查到最终集成的全流程,完成了从“写代码的”到“产品型工程师”的身份转变。
这种实践经历在求学过程中也发挥了显著作用。乔淼表示,大三申请保研时,项目经历成为简历中的亮点,许多导师都对这一项目高度认可——不仅因为其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更因为它面向真实企业需求,具备直接落地的可能性;而他在项目中展现出的团队协作与统筹能力,也得到了积极评价。目前,该项目已获得企业认可,相当于提前打开了通向产业的通道。
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指导老师方璐介绍,俱乐部所有项目都源于企业的真实需求,企业项目能够在这里快速完成原型开发和迭代,既压缩研发成本和周期,也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与企业实现了双赢,而其桥梁和纽带正是开源鸿蒙。
如今,俱乐部仍在持续扩展。它面向湖南大学全校学生开放,鼓励不同背景的同学跨学科合作、自由探索。方璐表示:“我们提供造梦的地方,让你的奇思妙想成真。”这里既有多款设备,也有多学科教师指导,支持学生快速将想法落地。电气专业的学生可以来学机械设计,软件专业的学生也能尝试硬件调试,在这里真正“把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在这种“以实践反哺教学、以需求驱动创新”的模式下,学生的角色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而是走向完整产品开发流程的执行者。对于高校教育而言,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也带来了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校园与产业的无缝衔接,使教育与行业发展形成真正的同频共振。
上海交通大学:从学习者,到贡献者
不同高校在开源鸿蒙生态中各展所长。如果说湖南大学尝到了将理论落地成产品的滋味,那么上海交通大学的同学则切身体验到了在“根技术”上实现突破所带来的价值感。
自2020年起,上海交通大学便持续参与开源鸿蒙的社区建设。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便是安全内核方向的技术攻关。在这一过程中,交大团队承担了从底层硬件适配到上层应用支持的全链条工作,并协助南方电网推动“电鸿”系统基于开源鸿蒙落地,最终通过CCRC EAL5+安全认证,使开源鸿蒙率先实现在电力行业的真实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古金宇介绍,南方电网是最早探索将开源鸿蒙应用于电力行业的企业之一。这套系统需要逐一适配各类小型设备,同时满足高性能运行和强隔离等关键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交大团队不仅参与核心代码开发,还需协助企业编写接口文档,甚至走入企业开展员工培训。
对于参与项目的学生汪逊杰而言,这是一段印象深刻的身份转变。在安全内核的推进过程中,他不仅是一名学生,也逐渐承担起向企业讲解和培训的职责。当自己编写的代码正式运行在南方电网的系统中,那种成就感是此前任何一次课堂实验或竞赛中都难以获得的。
他表示,开源鸿蒙社区的特别之处在于,让高校学生在校园阶段就具备工程化思维,参与高难度技术实践,不再只是学习者,更是面向关键行业场景的技术贡献者。
“无论你是为了追求顶尖的就业竞争力,还是为了投身前沿的学术研究,开源鸿蒙技术俱乐部都能为你提供真实的战场,使你的代码产生真正的价值。”汪逊杰说。
这种经历,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并不常见。外界通常认为,高校的科研成果从形成到转化往往存在周期长、落地难等问题。然而在古金宇看来,面对以开源鸿蒙为代表的新生态体系,高校不应仅仅扮演跟随者的角色,而应主动成为“领头羊”。相比企业的规模化推进,高校具备先行先试的探索优势,也拥有足够的耐心去攻克复杂问题,为生态提供源头创新。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教育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学生从课堂走向工程现场,在真实产业中完成技术淬炼,逐步成长为国家核心底层技术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而产业,也因为这些具备高度工程能力的年轻人才的提前加入,获得了前沿技术输入与持续创新的动能。这是一场属于新生态的“双向奔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人才构筑“护城河”
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一个生态要想持续繁荣,归根结底离不开坚实的人才土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为如何构建开源生态中的人才基座,提供了系统性的答案。
作为目前最活跃的高校社区之一,北航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已吸引超过200名师生参与。之所以形成如此高的参与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黎立认为,关键在于学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覆盖科研项目、竞赛实践、教学融合与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研有所成”。
在科研方面,北航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每年承接7到8个来自开源鸿蒙社区的真实难题。每个项目均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团队协作推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深入理解系统架构,还能产出论文、专利等学术成果。通过参与相关竞赛,学生的技术能力也得到进一步锤炼,为后续的保研、求职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和竞赛的结合,使更多学生看到了开源鸿蒙的广阔前景。与此同时,俱乐部也将鸿蒙相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将开源鸿蒙的理论与技能进一步融入到培养体系中,更大程度上推动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学校还将开源贡献纳入毕业要求,并设立“开源之星”等奖项,鼓励学生持续参与开源生态建设,逐步形成正向循环。
北航博士生陈浩楠分享了自己在俱乐部的成长经历。他表示,这段经历帮助他掌握了更系统的开发能力、工具链使用和架构设计思维,也让他更早建立起行业视野,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
在黎立看来,高校应成为开源生态的人才“活水泵”,也是生态环境的“土壤改良者”。与单点式的技术突破相比,持续打造一套人才引擎更具长远意义。因为开源鸿蒙生态的真正底气,终将掌握在年轻人手中,而年轻人决定着未来的走向。
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构建自主生态的体系而言,仅靠外部“技术输血”是不可能长久的。北航所探索的,是一种“自我造血”的路径——不仅为生态培养出一批具备关键技术能力的中坚力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化、体系化的建设,持续规模化地推动认同开源理念、具备系统视野的新一代开发者不断涌现,真正实现生态自循环与内生增长。
一群年轻人,共建一个操作系统
三个高校俱乐部的故事,也是开源鸿蒙系统生态的三个生动缩影:湖南大学展现了从创意到产品的产业落地路径,上海交大实现了对系统底座至关重要的技术攻坚,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构建了从理论到实战的完整育人闭环。全国38所高校俱乐部,正在渐渐聚沙成塔。
在这场创造的历程当中,高校的角色不再是技术的使用者,而是共建者。学生的每一次代码提交、每一个项目成果,不只是个人履历的闪光灯,更是铸就国产操作系统大厦的一块块基石。
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校企合作的组织形态,而是一次人才观念、教育方式、生态思维的同步跃升。在这个生态中,“共建”不再是理想化的口号,而是正在高校教室、实验室、咖啡馆中被实践和兑现的现实。
这片土壤仍然在等待新鲜的血液。正如节目结尾所说:“参与开源鸿蒙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你勇敢迈出一步,我们就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