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融资百亿,滴滴还在做着自动驾驶梦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自动驾驶技术正迎来从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拐点。
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先后与Uber达成合作,在国际城市部署Robotaxi服务;萝卜快跑相继与Uber、Lyft 达成合作,将业务扩展至亚洲、欧洲及中东市场;蘑菇车联中标新加坡首个L4级自动驾驶巴士官方试点项目;特斯拉则在美国上线了Robotaxi试点服务。
自动驾驶市场前所未有的热闹,而“起个大早”的滴滴也不甘落后。近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再融资总额20亿元,累计融资金额已经超百亿元。
在这份最新的投资方名单中,除了老熟人之外,还有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州广花基金等国资阵容。
手握百亿资金,背靠强有力的政府背书,在自动驾驶这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赛道,滴滴已经展露出“后发制人”的决心。只是,在其他对手已经抢先布局的背景下,滴滴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如今其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节点。
滴滴赶上进度
2016年,滴滴合并优步中国,滴滴成为了网约车大战中最终胜利者,占据国内网约车市场85%以上的份额,其也开始思考新的布局方向。
这一年,滴滴启动了自动驾驶业务规划,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并在内部制定了通过网约车平台运营 100 万+自动驾驶车辆的宏大目标。
2019年,为了加速研发并争取更多外部资本,滴滴将自动驾驶部门拆分为独立公司,开始单独融资运作。之后,滴滴自动驾驶陆续获得来自IDG、法雷奥、广汽集团以及滴滴自身等多家投资机构和企业的数轮投资。
2020年,滴滴还与沃尔沃XC60后装车队进行了Robotaxi的落地展示,据悉,彼时滴滴APP已经内部测试了在限定区域内呼叫Robotaxi,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待规模化验证。
但在2021年,滴滴APP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遭全网下架,主业不稳,滴滴也无暇顾及副业。从这时候开始,滴滴的自动驾驶项目开始进入长达两年的沉寂期,没有对外公布任何公开活动或里程数据。
一直到2023年1月,滴滴完成整改,全面回归市场。同年4月,滴滴在举办的首届自动驾驶公开日上,正式发布了首款自动驾驶概念车DiDiNeuron。
滴滴出行CTO兼自动驾驶CEO张博表示,“滴滴自动驾驶已经掌握了感知、预测、决策、控制、仿真系统和机器学习平台等L4级自动驾驶的全栈核心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回过头来看,虽然滴滴错失了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两年”,却也不一定是坏事。毕竟在自动驾驶赛道,先发不一定先至,后发也可能领先。
一方面,自动驾驶越来越“聪明”。过去几年,自动驾驶处于技术迭代的时间窗口,不同技术路径之间存在争议,再加上彼时智能驾驶的覆盖率有限,自动驾驶企业要获得全场景的标注数据并不容易,企业花大力气投入研发,却很有可能“走弯路”。
近年,AI大模型快速发展,后进入者反而有望在技术成熟度上实现跨越式提升,形成后发制人的竞争局面。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硬件成本显著下降。自动驾驶一直都被称为“烧钱游戏”,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巨大,资金门槛甚至比“造车”还高。
过去几年,不少自动驾驶企业都熬不过寒冬,通用汽车停止资助Cruise无人出租车的开发工作,700亿元投资打了水漂;福特、大众联合投资的Argo AI也倒在了2022年。
但随激光雷达、算力芯片的量产,如今硬件成本已大幅下降。以禾赛科技为例,其激光雷达的平均价格从2020年的8.2万元降至2024年的3900元左右,降幅超过95%。
智能驾驶芯片算力也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2020年,英伟达X avier自动驾驶芯片的算力达到30 TOPS;2024年,英伟达最新Thor超级芯片算力已达到 2000TOPS。当核心硬件的性能与成本达到“性价比拐点”,自动驾驶的“奇点”也终于临近。
最后,自动驾驶赛道迎来了政策窗口期,多地政府陆续放宽自动驾驶试点,用户心智也日趋成熟。在技术、成本、政策准备就绪的情况下,自动驾驶行业的协同效应开始加速显现,为后续生态构建提供了更稳固的支点。
在这一背景下,滴滴自动驾驶也走到了商业化前夜。今年7月,滴滴宣布其与广汽合作的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将在今年年底上市,率先在广州、北京等局部区域开启投放,争取在2030年前部署百万辆Robotaxi。
三大阵营角逐
不过,在滴滴奋力追赶的同时,Robotaxi行业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滴滴也面临着强敌环伺的竞争压力。
第一阵营是以Waymo、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企业,它们不仅规模最大,也最靠近盈利,属于自动驾驶行业的“第一梯队”。
今年以来,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都在加速攻城略地。截至2025年8月,萝卜快跑已累计完成超1400万次出行服务;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也在多场景取得进展。
第二阵营是包括特斯拉、小鹏、广汽、上汽等车企及主机厂,它们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整车设计和供应链能力,能够显著降低整车成本。
第三阵营则是包括滴滴、如祺出行、曹操出行、哈啰出行在内的网约车运营服务商,它们在流量和运营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跟整车厂也有深度绑定,能够有效降低新业务投入的风险。
目前来看,滴滴显然是奔着挑战第一阵营的目标而去。从车队规模来看,第一梯队的萝卜快跑、文远知行的部署规模均在千辆左右,小马智行则在部分一线城市投放了300多辆。
据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透露,滴滴有三个“五年计划”:2016-2021年,攻克L4全栈技术;2022-2026年,完成商业化验证;2027-2032年,推进全球化扩张。
换句话说,滴滴要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力推进到技术商业化验证阶段。此前,滴滴已经宣布将在今年内投放超1000辆Robotaxi。如果顺利的话,滴滴将会在未来两年跟第一梯队的自动驾驶企业正面交锋。
但目前来看,三大阵营的玩家各有所长,却都面临着同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真正实现盈利。
除了萝卜快跑率先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之外,其他自动驾驶企业的盈利时间表都仍需等待。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 韩旭强调自动驾驶技术回报虽需漫长过程,公司目标是在五年内(2023年前)盈利。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预测,企业能在2028年实现盈亏平衡,在此之前,企业要实现5万辆的运营规模,才能释放规模效应。
规模扩张、盈利突破、市场卡位,已成为当前 Robotaxi 行业所有玩家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
第一梯队玩家将海外市场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进入新加坡、阿联酋、美国等政策开放度高、用户付费意愿强的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商业版图,用更大的订单量分摊研发和运营成本。
第二阵营车企玩家和第三阵营的网约车平台玩家,则选择以“优势互补”为核心,加速建立深度绑定的合作联盟,比如曹操出行与吉利、如祺出行与广汽、哈啰与启辰汽车、背靠上汽的享道出行与Momenta等。
车企输出整车制造能力,将自动驾驶技术转化为可规模化部署的实体车辆;网约车平台则开放流量入口与运营场景,在真实订单中完成用户教育。通过资源整合缩短商业化周期,两大阵营有望在第一梯队的全球化布局之外,构建起本地市场的竞争壁垒。
不过,这种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自动驾驶技术、整车制造、流量入口分别掌握在不同合作伙伴手中,双方有可能因为利益诉求差异产生决策延迟,合作顺畅则共赢,分歧过大则可能分道扬镳。
滴滴如何证明自己
不过,在众多玩家中,滴滴的处境颇为独特。作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霸主,其在国内共享出行平台中市场份额超过七成,这一庞大的业务量不仅为滴滴提供了天然的流量池,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使其不必为生存发愁,可以更从容地布局未来。
根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滴滴的营收为1096.6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99.36亿元增长9.7%;调整后的EBITA为67.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9.53%。
此外,滴滴在海外市场的业务也是一路高歌猛进,除了出行业务之外,还包括外卖、金融等本地多元化特色服务,上半年国际板块GTV(总交易额)为506.09亿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7.8%。
除此以外,滴滴一直坚持全栈自研模式,并推出了两款自动驾驶核心硬件——“北曜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对核心技术有充足的掌控力。
不过,滴滴自动驾驶要想证明自己,并在激烈的自动驾驶市场中分一杯羹,则仍需破解三大难题。
资金压力是首当其冲的挑战。尽管滴滴自动驾驶已融资超百亿,为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提供了底气。
但自动驾驶作为典型的“长周期、重投入”赛道,只要滴滴一天未能实现商业化闭环与自我造血,其商业模式就始终面临着不确定性,如何在不断推进技术的同时,精准控制成本、保障资金链稳定,成为滴滴必须直面的关键考验。
技术水平则是决胜的关键。今年4月,滴滴公布了与广汽埃安合作推出L4级Robotaxi的相关细节,搭载了10颗激光雷达和2000TOPS算力的“超级大脑”,滴滴的自动驾驶硬件平台4.0也是行业首个可量产的、三域融合的整车中央计算大脑。
不过,当下智能驾驶技术持续迭代,去年还是主流技术的“端到端”,如今已被贴上了“旧故事”的标签。在硬件之外,滴滴的L4软实力还需要在路上“跑起来”,才能被真正验证。
商业化落地也是一门平衡艺术。虽然滴滴在流量和算法上都有优势,但“造车”这门功课终究还是要交给整车厂,双方如何实现数据的协同与管理,将成为这种商业模式的关键变量。
作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出行公司,滴滴自动驾驶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自动驾驶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之争,更是一场生态之争。
谁能笑到最后,不在于一时的先发领跑,也不止于单点的技术突破,而在于能否在技术迭代中持续夯实壁垒,在生态协同中找到可持续路径。滴滴想要“超车”,就要做好打“耐力赛”的准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媒科技评论”,作者:新媒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