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盯上Prompt AI,不是买产品,是要伯克利团队的“视觉大脑”
根据外媒 CNBC 消息,苹果公司正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初创企业 Prompt AI,推进收购事宜的 “最后阶段谈判”。
这次交易聚焦 Prompt AI 的核心技术与核心团队,若能达成,将成为苹果自 2014 年以 30 亿美元收购 Beats Electronics 后,在 AI 领域的又一标志性动作,也为当下硅谷巨头扎堆的 “人才收购”(acquihire)热潮再添典型案例。
交易核心:11 人团队与 500 万种子轮项目的转向
从公开信息可以看到,Prompt AI 的 “体量” 不算大 —— 这家 2023 年成立的初创公司,员工数量只有 11 人。
成立当年就完成了由 AIX 和 Abstract Ventures 联合领投的 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 3565.7 万元人民币)。
它的核心产品是一款叫 Seemour 的应用,也是这次苹果重点关注的核心标的之一。
但 Prompt AI 的 “商业化之路” 走得并不顺畅。根据 Prompt AI 管理层在 10 月 9 日全员会议上透露的信息,虽然 Seemour 应用的技术已经成熟,可商业模式没达到预期。
之后计划把这款应用下线,并且为了保障用户隐私,所有用户数据都会被清除。
对投资人来说,这次收购只能收回部分资金,没办法让他们全额回本;对员工来说,部分没能加入苹果的人员会得到补偿,同时还能申请苹果的其他空缺岗位。
会议上还特别要求员工在对外沟通时,暂时不提及苹果的名称,这能明显看出交易推进过程中的谨慎态度。
这种 “小而精” 的团队规模,以及 “技术先行、商业待验证” 的属性,正好符合苹果一直以来的收购偏好 —— 和 Meta 用 143 亿美元收购 Scale AI、谷歌用 24 亿美元拿下 Windsurf 的 “大手笔” 相比,苹果更倾向于通过低调收购小型团队的方式。
把技术和人才快速融入到自己的产品线中,避开大规模并购带来的监管压力和整合风险。
技术补位:Seemour 的核心能力如何适配苹果生态?
Prompt AI 能吸引苹果的注意,核心原因在于它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苹果现有生态的 “适配性”。
它的旗舰产品 Seemour 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正好击中了苹果 HomeKit 智能家居生态的 “短板”—— 这款应用能直接和家庭安防摄像头连接,实现三个关键功能:
精准识别
能区分人物、宠物和家里常见的物体,异常活动触发后,警报响应很迅速;
场景描述
能生成画面内容的文字说明,甚至能通过自然语言回答用户 “谁刚刚进了厨房” 这类具体问题;
隐私保护
所有数据都在本地设备上处理,不用上传到云端,这和苹果长期坚持的 “端侧 AI”“隐私优先” 战略高度契合。
从技术价值的角度来看,Seemour 的能力并非只在 “家庭安防” 这个领域。
它底层的 “环境实时感知” 和 “空间场景解析” 技术,还可以给苹果其他的业务方向提供技术支撑。
之前有消息说,苹果正在做 AI 智能眼镜的研发,需要解决真实场景里视觉实时解析的难题;
要是把 Prompt AI 的技术融入自动驾驶相关研发,还有可能提高车辆对路况的判断水平。
收购逻辑:苹果为何偏爱 “小团队”?
看苹果以往的收购情况,“谨慎又聚焦” 是它的核心特点。
从成立到现在,苹果最大的并购案子,还停在 2014 年收购 Beats 的时候。
之后更多的是针对小型技术团队的 “吸纳”,比如 2020 年收购了做视频压缩的 WaveOne、做数据可视化的 Lattice Data,这些团队的技术最后都能在 iPhone、Apple Watch 这些核心产品上可以看到。
苹果这次选中 Prompt AI,背后其实是它在 AI 领域的感到的 “紧迫”。
去年 6 月,苹果推出过 “Apple 智能” 系列功能,核心包括应用内操作、个性化情景感知 —— 比如 Siri 会根据个人数据推荐播客,可到现在也没全面推出去,市场对它 AI 进展的反响平平。
计算机视觉是 AI 领域的 “关键赛道”,Meta、谷歌这些对手已经靠收购或者自己研发攒出了优势,苹果如果只靠自己研发追赶,大概率会错过好时机。
再者,“人才收购” 可以做到 “低成本快速补能力”。
Prompt AI 团队里,不少人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背景,要么就是在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待过。
Tete Xiao:联合创始人兼 CEO,北大计算机本科、UC 伯克利 AI 博士。
Dong Huk (Seth) Park:联合创始人兼 CTO,UC 伯克利计算机博士。
Trevor Darrell:总裁,UC 伯克利 EECS 教授,伯克利人工智能实验室(BAIR)联合创始人。
这类核心研发人员培养周期较长、成本高,通过收购直接把他们拉进来,既能缩短技术研发的时间,又能躲开大规模并购后团队磨合的麻烦。
对苹果来说,这是现在 “性价比最高” 的方法。
行业对照:硅谷巨头的 AI 竞逐新方式
苹果这波操作,其实是硅谷 AI 竞争的一个小缩影。
近些年,“人才收购” 成了巨头们拿 AI 能力的主要方式:
Meta 收了 Scale AI 后,直接把它的创始人跟高管团队拉了进来;
谷歌收 Windsurf 的时候,核心目标也包括它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授权。
这种模式的优势明显,比起从零搭团队,直接收购成熟的小团队可以更快地补上技术缺口,还能躲开反垄断监管对 “大型并购” 的审查。
但不同科技巨头的策略还是有一定差别:
Meta、谷歌更倾向 “大投入 + 全链条整合”,苹果则一直走 “小而美 + 精准适配” 的路线。
这次收购Prompt AI也更能看出苹果的策略特点 —— 不执着于 “全面覆盖”,而是围着自家生态(像 HomeKit、AR、自动驾驶)的核心需求,有侧重地补技术、补人才。
写在最后
现在,苹果和 Prompt AI 的交易还没正式官宣,所有消息都来自媒体报道和企业内部透出来的内容。
从现有的信息看,要是这次收购能成功,说不定会成为苹果 AI 战略布局里的 “重要转折点”。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说明 AI 领域的竞争正从 “技术堆砌” 转向 “生态适配”—— 巨头们不再单纯盯着 “技术先进”,而是更在意技术能不能融进现有产品体系、是否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
Prompt AI 这个例子也给初创公司提了个醒:在 AI 赛道里竞争,盯着某一个细分领域做 “精准技术突破”,说不定比搞 “大而全的商业模式” 更容易让巨头看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米塔之家”,作者:智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