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丑学」,才是真正的活人感审美
2025上海大师赛刚刚落下帷幕,网球场上掀起的热潮仍在蔓延,其中被网友亲切称为「梅总」的俄罗斯职业网球运动员梅德韦杰夫,贡献了不少热度。
抹脖子式的击球动作、发力时舌头跟着甩出来、手指失去控制的滑稽,梅总打网球时千奇百怪的姿势一度被网友形容「像伏尔加河的纤夫,又苦又拼」。
图源 Getty Images
社媒上,人们用「暴力丑学」形容这种高水平竞技场上的反差感。随着热度增加,越来越多人也在自己的运动日常里发现了无处不在的「运动丑学」,从健身房训练到户外登山徒步、越野跑,大家「丑」得花样百出。
某种程度上,「运动丑学」的存在是反直觉的。因为在传统认知里,正确的运动姿势必然是流畅、协调、美观得体的,而运动中的丑态百出往往意味着技术错误,甚至是危险的信号。
但现实的复杂性让固有的规则展露出宽容的一面:动作美观度≠运动水平。所谓「运动之美」的标准,正随着这股不断蔓延的运动热潮被丰富和拓宽。
01 无处不在的「运动丑学」
「究竟怎么样才能让正手动作变好看啊?」
刚学习打网球不久的@阿白 每天下课都会在反复观看自己的打球视频时,发出这样绝望的疑问,「打的时候觉得自己帅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一看视频这是什么蛤蟆功。」
从握拍姿势、步法移动到发球接球,不少网球初学者为了让自己的打球姿势变美观,付出了大量时间成本,甚至为了纠正丑陋的动作不惜停滞训练进度。
当网球初学者自嘲是「丑姿势资深学家」时,在健身房锻炼的健身人@Zhris不语,只是一味发图。
受访者供图
埋头做哈克深蹲的动作固然丑陋,跪姿绳索卷腹的社死恐怕无人能及,「每次都要专门挑四下无人的时候练习这个尴尬的丑动作,以防被误认为在给别人磕头。」
即使摆脱固定器械的「干扰」,健身人在「运动丑学」这一块儿仍然能稳定发挥。在CrossFit场馆里,高强度的训练下五官代偿、红温司空见惯;马拉松比赛跑道上,抓拍镜头下的跨脸状态让人在赛后翻看不忍直视,甚至对「跑步抗衰」这个说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图源小红书@大号3菜,@Sara小玄子,均已授权
运动中的「丑态百出」,在长距离耐力项目中更可谓家常便饭。
前有重装徒步者用进山、出山的对比照,把历经风吹日晒后的脸部肿胀、皱纹、暴晒痕迹、浑身泥泞展露无疑;后有越野跑爱好者在无法避免的下坡路段上跌爬滚打,手脚并用,各种姿势层出不穷。
更别说,恶劣环境下一旦遭遇突发状况,跑到呕吐、流鼻血、双眼无神也并非个例。
图源Territory Run Co.
原本怀着感受运动之美的心情动起来的人们,在饱受「运动丑学」折磨后纷纷动摇了内心。有人对「自由」两个字祛了魅,「雄伟的雪山、森林、日出日落只是看起来治愈,迈开腿之后的丑态百出、没苦硬吃才是残酷的现实。」
但仍有不少人一边自嘲「运动是最好的医丑」,一边继续怀着对「运动之美」的终极向往,和那些不美观的动作、让自己变丑的运动方式对峙磨合着。
02 丑不是原罪,菜是原罪
打开新闻、社媒,无处不在的「运动之美」是人们无法接受「运动丑学」首当其冲的原因。
无论是奥运赛场上游泳、体操运动们流畅的肌肉线条,还是马拉松赛道上动感十足的「跑步美学」,抑或是体能综艺里让人血脉偾张的力量感,各个领域最优秀的选手们用优雅外形和利落的动作演绎着「运动之美」的理想模板。
即将上线的体能之巅:百人大挑战3 - 亚洲
以至于网球场上,经常被拿来与梅德韦杰夫的「暴力丑学」作对比的是顶尖球员德约科维奇,因其教课书级的正手反手各项技术,经常被网球迷当作「网球标准」逐帧分析。
不求复刻完美的运动轨迹,更多人的愿望仅仅是「把动作做美观,要是能够像健身博主一样发力时保持表情平静就更好了。」
图源 RUN TO THE FINISH
人们如此介意「运动丑」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日常实践中经验。尤其在初学训练中,「丑」有时确实是危险信号,它要么意味着动力链断裂、能量泄漏如核心没有收紧等技术性问题,要么源于身体在非自然姿态下因柔韧性、协调性不足而发出的对抗信号。
事实上,从现实案例来看,动作美观只是运动高效的副产品,更多人只是将强调动作美观度错误等同于了「动作标准度」。殊不知,人们在不少竞技比赛中所看到的「运动丑学」,往往是运动员出于动作有效性和效率考量的结果。
与追求精准、优雅的传统竞技相比,户外运动的「运动丑学」则更野生,也更另类。
就拿越野跑中最让人丑态百出的「屁降」为例。面对陡下坡时,不少人把「屁脚并用」视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在丢人和速降之间,选择了一边丢人一边速降」。
对于越野老炮来说,速降是一种在短时间内从高处降至地处的越野技术,追求的是一种「滑而不倒」的境界。无论是后腿蜷蹲底盘压低的正面下坡法,还是两侧腿交替伸直的侧身下坡法,都需要勇气更需要强大的核心。
而在越野赛中同样不美观的「手脚并用」,有时也是运动员为了增加安全性而有效利用树木、藤蔓、大岩石等周边环境,因地制宜的选择。
图源RUN TO THE FINISH
不难看出,这样的「运动丑学」并不代表不专业,恰恰相反是长期训练的自信与底气。
有数据显示,在日常训练中越野跑运动员的下坡步频可以达到每分钟180-200步。正是有坚实丰富的身体经验作保障,他们才能在实战中抛开美观,通过不断变换重心、身位和姿势一次次靠近在崎岖中寻找快乐的初心。
03 所谓「运动之美」到底是什么?
回归运动本质,无论是传统竞技还是户外运动,无非是人体对机械式动作的重复。而运动之所以让人如此痴迷,恰恰是由于人们赋予了运动最宝贵的人性的部分,即笨拙、偏执、不完美。
在那场全球瞩目的奥运之战中,网球运动员郑钦文顶住压力,最终赢下比赛畅快躺在红土地上的身影,毫无疑问展现了「运动之美」。
而今年的UTMB世界系列赛斯诺登尼亚超级越野赛中,夺得百公里女子冠军的加拿大选手Stephanie Case,在CP站里一边怀抱着六个月的女儿,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西瓜的画面,也让人们看到一种温情而崇高的「运动之美」。
图源ig@utmbworldseries
更别说,那些无法被镜头捕捉的,只有运动者自己在极致的专注与忘我中体会到的心流时刻,闪烁着宁静氛围的运动美。
这并非少数人的经历,而是越来越多运动参与者体会到的日常。根据CBNData发布的《2025运动户外圈层人群洞察白皮书》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经达到38.5%;另有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户外运动人群的渗透率达到48%。
社媒上,由梅总领衔的#暴力丑学 话题讨论度超过25.9万。换句话说,人们正在透过「丑」看到更真实、更深邃的对于「运动之美」的定义。
在对自我潜能的探索中,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完美运动形式。运动之美,是生命力的释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作者:Jting,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