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价3千的户外品牌迪桑特,把目光瞄向了体制内

壹览商业·2025年10月11日 19:47
迪桑特,想更“低调”一点。

这个夏秋之交,始祖鸟在中国市场的“神话”轰然坍塌。

9月19日,始祖鸟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500米的无人地带,点燃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火秀。烟花顺着山脊喷薄而出,在高原夜空中划出一条巨龙的轨迹。这场烟火秀迅速引发了网友针对环保问题的质疑。随后,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始祖鸟背后的股东安踏体育市值也在22日单日蒸发125亿港元。

与始祖鸟的高调营销相反,同属安踏旗下的另一高端品牌迪桑特,却显得更为内敛。今年8月,成立90周年的迪桑特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精造工艺”品牌展、在展会上,迪桑特没有太多流于喧哗的庆典套路,而是演示了机械臂、风洞实验室等一系列互动装置,展现其与体育运动的紧密联系。

然而,以滑雪装备起家的迪桑特,在当下的社媒频台却呈现了另一幅光景:其箭头向下的Logo被一批网友解读为“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在小红书,品牌本身还和#体制内穿搭这一话题关联在了一起。

迪桑特的起点是滑雪装备。1950年代在日本创立时,它几乎只做滑雪服饰,以“专业、功能”为立身之本。1961年确立的三箭头标识,分别对应三种基础滑雪技术,品牌定位清晰,就是为专业运动员服务。

那么,一个发源于滑雪运动的高端品牌,为何能与体制内穿搭联系到一起?

何为“体制内穿搭”?

“体制内穿搭”近两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所谓“体制内”,指的是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等在编人群,他们拥有稳定的编制、稳定的收入,也因此拥有稳定的购买力。这类群体人数庞大、消费节奏稳健,不追求潮流,更重视耐穿、得体与性价比。

在日常工作场景中,他们的穿着要在多种身份切换中维持平衡。办公室、会议室、基层调研之间的来回穿梭,对衣着提出了“既得体又舒适”的双重要求。深色与中性色成为默认配色,黑、灰、藏青最为常见。剪裁要挺括、利落,避免花哨与修身,以“看得过去、不会出错”为最高准则。品牌识别同样需要克制,过大的LOGO容易被视为炫耀,不露声色反而更安全。

这种风格的形成,实则是一种职场文化下的自我防御机制。体制内的着装文化带有明确的社会心理——低调是安全的,克制是合宜的。穿得太显眼,会被视为浮夸;穿得太随意,又可能显得不专业。衣着因此成为一种无声的平衡术:既不冒头,也不出错。

过去,这类需求多由西装、衬衫等传统通勤装满足,但它们在舒适度与功能性上存在局限。近年来,办公场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体制内人群开始寻找介于“运动休闲”和“行政正装”之间的新选择。既能应对会议、外勤,也能在通勤和日常穿着中保持体面。这一消费趋势,恰好为一些功能性运动品牌提供了进入的机会。

迪桑特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选中”的。它源自日本滑雪运动,品牌特征天然符合体制内的着装心理:色调稳重、剪裁简洁、符号内敛,强调功能与品质,而非视觉张力。与时尚品牌不同,迪桑特的设计语言几乎没有锋芒,却暗含分寸感;它的专业背景,也被转译为一种可靠与稳重的象征。这种“有分量但不显摆”的气质,正好契合体制内人群对“安全感”的想象。

在传播渠道上,小红书上的“体制内穿搭指南”常常推荐它的夹克与Polo衫,抖音上的测评视频也把迪桑特与始祖鸟、可隆放在一起对比,强调它在价格、设计和场合适配性上的优势。这种由用户推动的讨论,让迪桑特逐渐被贴上了“体制内穿搭”的标签。

对年轻的体制内人群来说,购买一件迪桑特夹克不仅仅是衣着选择,更是一种群体认同。它意味着在职场文化与个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既遵循规则,又兼顾舒适,同时在价格和品牌符号上保留了身份确认。这种选择带有明显的集体属性,穿的人多了,就自然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制服文化。

如何从“户外专业”走向“体制内”?

从“户外专业”走向“体制内”,迪桑特在国内的运营思路,更贴近于普通消费者。

从用户画像看,滑雪的市场天花板非常明显。消费人群集中在小圈层,受制于地域和季节,难以支撑品牌的长期扩张。因此,迪桑特必须寻找新的场景。

2008年,迪桑特推出的 ALLTERRAIN 系列,尝试“走下雪场”。这条产品线把热压拼接、防水透气等技术放进羽绒服和外套里,最知名的就是 Mizusawa Down(水泽羽绒)。它解决了羽绒跑绒、渗水的问题,又以极简外观获得都市消费者认可。迪桑特借此完成了从“专业装备”到“机能日常”的跨越。

中国市场成为另一块试验田。2016年,安踏与伊藤忠、迪桑特日本成立合资公司。安踏负责零售网络和供应链,迪桑特输出技术与设计,伊藤忠提供渠道资源。这种结构让迪桑特在中国落地更快,也能更灵活地调整产品企划。近几年主推的 DUALIS、VERTEX 系列,从版型到配色都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滑雪装备。它们更像行政夹克,颜色集中在黑、灰、藏青,强调“通勤友好”。

为什么是这样的演变?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户外市场仍未完全成熟,而城市通勤、体制内场景的需求却非常确定。相比于始祖鸟动辄万元的定价,迪桑特维持在3000元左右的客单价,既提供了“体面”的身份符号,又不至于引发炫耀的风险。这样的价格带,恰好与体制内中产的消费习惯契合。

换句话说,迪桑特进入体制内,是产品线演进的自然结果。从雪场到街头,从机能化到日常化,再到安踏体系下的本土化调整,最终在一个意想不到的群体中找到了场景契合点。

那么,当一个以滑雪专业起家的品牌,越来越依赖“低调通勤”的标签,它的核心价值还清晰吗?在体制内群体的稳定需求之外,迪桑特还能讲出怎样的新故事?

兼顾规模和调性,迪桑特还要回答更多问题

迪桑特在中国的扩张还在加速。

过去两年,它不断在一线城市高端商圈落子,例如今年7月在杭州湖滨银泰 in77 的新开的三层概念店,用竹林与雪山意象来叙述江南文化与冰雪运动的融合;成都太古里的门店也在升级,延续这种场景化的空间设计;北京华贸中心则直接接手了原属于奢侈品牌阿玛尼的独栋旗舰店,面积达到1400平方米。

通过空间与邻里的选择,迪桑特主动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高端”的叙事框架里。

然而,规模化的推进使得这种独特叙事容易被稀释。极海数据显示,迪桑特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达到260家,远高于同样定位高端的lululemon在中国的约180家。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未必区分得出“旗舰概念店”和“普通门店”的差异,品牌的整体调性最终会由消费者的平均体验来决定。旗舰店所传递的高端形象,一旦在次级门店里无法被复制,就可能被稀释为“和其他运动品牌并无二致”的普通印象。

同时,迪桑特还在借鉴奢侈品牌的运作方式:以稀缺地段、精致空间与溢价服务来强化高端感。但在消费端,它最核心的增长动力却来自“体制内穿搭”、“户外专业”这两个场景的需求。这种场景和动机,与奢侈品牌逻辑并不一致。前者追求的是克制与安全,后者强调的是展示与溢价。那么,迪桑特到底是继续强调高端体验,还是顺应消费者对低调与稳妥的期待?

当一个品牌既想被视为“雪场的技术代表”,又想成为“体制内的隐形制服”,它所面对的便是价值叙事的摇摆。专业性过强,可能会让通勤用户觉得不实用;通勤化过度,又会削弱专业用户对它的认同。

这直接引出市场边界的问题。体制内群体的消费习惯确实稳定,但规模有限。如果持续依赖这一标签,迪桑特的增长空间也会受到限制。年轻消费者是否愿意把它当作潮流单品?专业运动爱好者是否仍然认同它的技术价值?这些都是未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可以说,迪桑特如今同时踩在两条路径上:一条是旗舰店与一线商圈叙事的高端化之路,一条是依靠通勤友好商品覆盖更大人群的规模化之路。二者并非完全冲突,但真正的挑战在中间地带——如何把旗舰店里的技术与设计语汇,迁移到标准门店的日常体验中;如何让一件低调的行政夹克,仍然能被消费者感知到与其他品牌的不同;如何在维持动销的同时,保留足够的空间去讲“专业”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览商业”(ID:yilanshangye),作者:李彦,编辑:木鱼,36氪经授权发布。

+1
1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