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才是长视频真正的未来

娱乐资本论·2025年10月11日 07:37
“看电视”的人变多了?

“小屏和大屏的比值,已经到1:1了。”在8月底见到一个制片人时,他对小娱惊呼到。

在不少人的直觉里,电视机似乎已经逐渐退出了观众的生活。移动端成了娱乐的第一入口,“谁还看电视”几乎成了一个被默认的判断,我们一篇讲述电视台4K化浪潮的文章中,也有大量的从业人员在哀嚎。甚至在长视频网站内部,都很少对外宣传他们的大屏生态。

可在行业内部,另一种声音正在流传:在长视频平台的用户观看行为里,大屏端(包括投屏)与移动端的比例已经几乎持平。包括这个国庆节,爱奇艺和优酷也被自己的大屏数据惊到:爱奇艺电影频道播放时长环比增长近40%,超过四成观众通过大屏观影;优酷大屏端观看总时长提升23%,动漫类节目以76%的涨幅位居榜首……

似乎我们真的低估了电视大屏用户的存在感?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大屏已经覆盖了近 10 亿人口,且每年稳步增长。观众并没有因为手机而完全放弃电视,只是在不同场景中做出了新的分工:碎片化时间交给手机,长内容的沉浸体验则依旧属于大屏。

这意味着,观众或许抛弃了实时电视这个形态,但他们仍习惯在电视机前追剧、看电影,甚至是看中短视频。

这种反差让大屏重新变得值得研究。一方面,大屏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承担新的角色;另一方面,广电总局不断提出“丰富大屏内容”的指导意见,电视机重新定位为优质视听内容的重要出口。对于行业而言,这既是一种政策导向,也是一种市场风向:大屏端可能会决定娱乐长内容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客厅,推出“重回大屏”系列文章。

这是我们“重回大屏”系列策划的第一篇:数据篇。

为了回答“今天的大屏用户是谁,他们在看什么”的疑惑,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与两家长期跟踪大屏生态的数据公司欢网大数据和勾正科技,以及一些行业人士交流:当碎片化内容在移动端汹涌而来时,大屏是否会走上同样的道路,还是说,它正在为长内容留下一片新的生长空间?

谁在大屏前?客厅画像的多样化

当“观众是否已经不看电视了”以及“短视频是否正在吞噬大屏”的疑问被反复提出时,勾正科技提供的行业数据给出的却是另一种图景:

首先,中国电视人口数量仍居整体视听人口首位。2024年全国14.08亿人口,其中电视人口11.97亿,大于网民人口11.08亿。

其次,智能电视人口作为一个子集,有望在2025年底突破10亿人。截至2025年8月最新数据,随着电视机智能化,中国OTT用户总规模达9.4亿人,近五年间增速高达25%,远高于手机端,并且仍处于增长红利期。

第三,大屏终端销量仍然有着稳定的增长。因为国补政策的发放,2024年Q4的智能电视销量,在前三季度500+万台的销量上,激增至800+万台,2024全年销量新增2359万台。从家庭电器自然消费迭代的逻辑以及近年数据的预估,中国每年都会有2000万到3000万的电视销量。

这三项数据可以直接打破“观众已经不看电视了”的刻板印象,转而理解为:观众很少在电视上收看直播频道,但电视上观看点播内容的行为依旧很活跃。

根据欢网大数据提供数据,2025年上半年对比2022年上半年,日开机总时长增幅8.6%;随着智能电视使用场景多元化,点播时长占比已稳定在6成上下。

也就是说,智能电视端与移动端用户人数已经相差不大。业内有制片人表示,这个数据因为和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生活体验相差较大,所以一直不太被从业者明确的“体感”过。

在具体用户构成上,勾正科技高级副总裁姜岚向小娱解释了大屏观看的四类人群:生活搭子、独居青年、有孩家庭和银发人群。这份画像勾勒出了截然不同却殊途同归的大屏观看逻辑。

第一类生活搭子,丁克夫妻、情侣生活、闺蜜室友等二人生活场景下的用户,是当下OTT大屏的主力军,占整体智能电视活跃人群日活的41%。

他们聚焦于二人共享大屏。这类“小家”用户的收入与消费能力,可以保证较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四类用户中的高净值用户。他们在大屏端的观看内容就偏向剧集、电影以及纪录片类的品质长内容。

第二类独居青年是另一种典型人群,民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突破2.8亿,独居人口占比升至18.6%,2025年单身经济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8万亿元。

这部分是智能大屏点播行为的活跃人群,通常他们会通过爱腾优芒这些长视频平台的大屏应用观看内容,包括一部分大屏端与移动端的“双端用户”。

他们的大屏点播观看时长是直播时长的1.5倍,活跃于晚间22点至24点的次黄金档时段,活跃度大于大盘平均值,主要追看电视剧、综艺、体育、漫画等内容,习惯用整块时间消耗长内容。

第三类有孩家庭的特征更加鲜明,少儿、动画和合家欢电影是他们的主要选择,比如爱奇艺和优酷的少儿频道近年有所发力,就是针对有孩家庭的用户,甚至在家庭用车中的车载大屏活动度也比较高。因为孩子早睡的关系,他们的活跃时段则是从傍晚17点到晚间22点的黄金时段。

AI制图 by娱乐资本论

第四类银发人群则是最传统的电视观众,以退休金较高但消费力较弱的退休中老年为主。这个群体是传统直播频道的主力观众,以 CCTV和经典剧集的观看为主,通常不爱换台,将直播电视节目作为背景音,可以在一个频道前停留一两个小时。他们更愿意观看免费直播频道,随着娱乐方式改变,也逐渐形成点播的观看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需求并没有把大屏撕裂开来,反而指向了同一个结论:他们都依赖更有品质的长内容。独居青年深夜追剧,生活搭子看电影,有孩家庭点播动画,银发人群守着新闻与经典剧……这些加在一起,构成了大屏端最牢固的消费结构。

这套“客厅画像”显示,大屏用户是多层次的复合生态,在多样化的需求背后,长内容始终是共通的核心。

碎片化热潮之下,大屏仍是长内容归宿?

似乎大屏的市场形势喜人,为何从2024年开始,大家更愿意聊的却是“霸总爱上绝经的我”这样的银发短剧短视频经济呢?

国际市场案例中,今夏美国尼尔森的收视份额数据显示,YouTube 在电视端以12.8%的收视超越Netflix的8.3%,并续数月保持双位数份额。一个以娱乐化中短视频起家的平台,居然在大屏上跑赢了电视巨头。

在中国的大屏端,中短视频会有机会吗?

欢网大数据负责人吕海媛向小娱直言,“无论是来自直播还是点播场景,电视剧依然是大屏内容中占比最大的节目形态。”

2024年,欢网大数据统计大屏点播分天UV TOP500节目分类型数量,以及勾正科技监测智能电视不同节目类型内容日活规模,电视剧都排名第一。

直播节目方面,央视大剧拉升首轮上星剧整体收视表现,2025上半年收视破2的首轮上星剧集,占比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也代表了剧集在直播频道表现继续回升。

在整体长内容里,大屏观看第二位则都为电影。

相对剧集、电影来说,综艺在大屏观看需求和观看量近三年占比基本持平。吕海媛认为,这是受到近年来综艺推新力度放缓影响;姜岚则表示,这与综艺节目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大屏观看有关,比如去年重启的直播竞演类综艺《歌手2024》,在改变了直播形式、直播延时缩短到10秒以内,就提升了直播观看的欣赏性。

看起来,综艺如果追求即时性、互动性,则会有效提升其大屏观看量。否则在短视频中刷刷切片即可满足用户需求。

总体看,即时直播、视听质感、沉浸体验、家庭观看场景都更为匹配大屏观赏,智能大屏终端仍然是长内容的首选。

对于移动端内容增速迅猛的短视频,究竟在大屏端的现状如何?各项数据显示,中视频相比短视频,在大屏端更有发展潜力。

欢网大数据的热播剧集点播时长中,涨幅较大的是15到29分钟的中视频,横屏中剧(单集时长10到20分钟)的内容,或可在大屏发力。

同时,欢网大数据过去一个月的应用拉新日榜中,Bilibili的大屏应用云视听小电视也有多日登顶,这与“Youtube电视端收视超越Netflix”的现象颇有相似。

同时,欢网大数据过去一个月的应用拉新日榜中,Bilibili的大屏应用云视听小电视也有多日登顶,可见Bilibili云视听小电视在大屏端的积极布局与运营策略的成功,这与“Youtube电视端收视超越Netflix”的现象颇有相似。

姜岚则认为,Bilibili是典型的中视频社区,社区用户有着极强的二次元垂类属性和观看粘性,这类人群无论是在大屏端还是移动端观看,都高度忠诚于Bilibili,其近三年的用户活跃度与增长都明显超越大盘平均值。

其他长视频用户则会跟随爆款内容而在游走,例如在《生万物》热播时,大屏长剧观众就会聚拢在爱奇艺的银河奇异果应用中,其他长剧的大屏应用数据就会下降。在“九三阅兵”的特殊时间段,央视频TV则被带上日榜榜首。

姜岚进一步解释,“家庭场景中的用户观影心态更趋于放松,两集电视剧、一部电影的时长就可以让用户躺在沙发上全身放松地看完。短视频几分钟就要刷走,并不能使大部分用户得到放松,而且目前短视频的画质在大屏上也会显示模糊或者马赛克,观感不佳。”

这证明,内容与场景的适配度是当下大屏端观看的最终决定因素。

回到客厅,长剧与大屏的互相反哺

一个多月前广电总局发布《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但此前,广电已经多年陆续发布“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为目的的举措。

在大屏“适短化”与响应广电号召的平衡点上,从央视到一线卫视纷纷开设微短剧直播节目档,勾正科技给出的2024年直播收视总时长Top10上星微短剧中,湖南卫视与东方卫视表现出众;版权来源中,芒果TV的中剧(横屏微短剧)占据半壁江山。

视频平台对大屏用户的培养也很积极,爱腾优芒SVIP用户主要考虑家庭用户与双端用户的便利,爱奇艺星钻用户更是让渡了热播剧集加更礼单独收费权益,改为免费权益。

另外,大屏也正在反哺长剧的产业价值。比如《哪吒2》在 OTT 端首映时仍能掀起大屏端观影热情,这种“二次爆发”让电影长片找到了新的发行路径。

吕海媛告诉小娱,“很多窗口期较短的电影,登陆大屏后大屏点播市占率排名超越其票房排名,大屏为它们提供了新的机会,释放在院线未能充分发挥的潜力。大屏点播的‘按需消费’特性、家庭共享场景以及强大的推荐算法,使其精准触达了更多在影院无法覆盖的细分群体。智能大屏用户付费点播观影的习惯正在加速建立。”

2024年电视销量的主要尺寸以85吋&86吋增长最多,未来家庭观看电影的场景会近似于家庭影院感受,很多中腰部票房的影片,可以在大屏端寻求更多发行收益。

数据来源:欢网大数据

提到大屏用户培养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姜岚认为,长视频平台如今在大屏端的运营方式完全复刻移动端的运营模式,利用爆款内容互相抢夺用户,可能容易走向瓶颈。

如今大屏端体验仍不完美,有电视系统、播控系统、内容提供方(如优爱腾)等三重力量,无一形成合力培养独特的用户群体。最典型的就是,一个拥有了长视频VIP会员的用户,无法直接在电视上观看,而需要额外下载银河奇异果,还得专门为播控平台付一笔费用,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是增加的。

而对于电视剧行业而言,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习惯在大屏端首播与移动端同步观看,甚至有观众表示“追长剧更适合通过电视机”。这为长视频平台在内容排播和会员策略上提供了新的空间。

在小娱近期交流的长剧制片人中,大部分都提及大屏用户与移动端用户的持平的现象。面对长剧集在移动端的生存空间被短内容挤压,他们更加期待大屏在长视频平台与大屏技术变革中,通过观看场景的适配,为品质长剧集带来新增长支点。

这样一来,大屏需要长剧维持使用价值,长剧也借大屏找回了观影的仪式感和完整性。

如果希望中国的内容行业匹配上中国全球第二的国家地位,大屏一定是不可小觑的重要支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作者:娱子酱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上野千鹤子为声援年轻人而作:不要上桌,而要掀翻牌桌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