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OLED屏幕,距离领跑还有多远?
2015年,小米5发布前夕,核心的AMOLED屏幕却因双方团队“发生了激烈争执“而被三星断供。随后,雷军连夜从北京飞赴深圳,在饭局中喝光五瓶红酒向三星中国高管赔罪以求恢复屏幕供应。
这一幕,正是早年中国显示产业的真实写照。过去,三星、LG长期垄断全球OLED市场,核心材料与设备被日韩企业牢牢把控,国内显示产业在高端领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如今,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写。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将达571万平方米,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微电子、TCL华星更是跻身全球OLED面板厂商前五,“中国屏”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并行者”,并且正在多条跑道上向“领跑者”的位置发起冲刺。
01
艰难起步
任何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早期的积累与探索,国产OLED屏幕的发展也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OLED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关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于1996年率先成立OLED项目组(即维信诺公司的前身),开启了国内OLED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为国内OLED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根基,成为国产OLED屏幕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者。
2001年,国产OLED屏幕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产业化尝试,维信诺公司在北京成立,聚焦隔离柱技术,这是OLED屏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OLED屏幕的显示均匀性、寿命等核心指标,为后续柔性OLED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片来源:维信诺
2005年,奥来德公司在长春成立,最初依托吉林大学实验室的技术资源,专注于OLED有机发光材料的研发。在站稳材料领域后,奥来德于2012年组建专项研发团队,研究起了蒸发源(OLED制造中用于蒸镀有机发光材料的核心部件),填补了国内在这一关键领域的研发空白。
2011年,京东方在鄂尔多斯建设了5.5代AMOLED生产线,正式踏足AMOLED领域。
然而,国内OLED产业的起步并不顺利。一方面,国内技术积累薄弱,与日韩企业存在代际差距,产业链配套近乎缺失,多数环节依赖进口,蒸发源设备更是完全被日本Tokki垄断,国内面板企业难以买到优质的蒸镀机和蒸发源,直接导致面板生产良率难以提升。
另一方面,市场对国产OLED屏幕的信任度低。以小米为例,其2016年推出的红米Pro手机就曾因使用了京东方、和辉光电的 OLED 屏引发争议。不少用户表示屏幕偏暖,默认模式下都有种开启了“黄屏”护眼模式的错觉,画面精细度也不够,不如三星的屏幕。
图片来源:IT之家
企业既要承担高额研发投入,又要面对市场开拓的难题,急需一个机会来打破困局。
02
从跟跑到并跑
机会来了。
2017年,全球显示市场迎来了技术革命,OLED屏幕良率得到显著提升。LGDisplay的OLED良率已超过85%,三星中小尺寸OLED生产线A3的良率已超过80%。OLED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2017年9月13日,iPhoneX发布,进一步加速了OLED屏幕的主流化进程。它首次采用了柔性OLED屏幕,通过“刘海屏”设计实现了近乎全面屏的视觉效果,一经推出便引爆了市场。随后,各大手机厂商迅速跟进,将OLED屏幕应用于其旗舰乃至中端机型。
图片来源:apple
与此同时,政策与资本也在同步发力。国家将AMOLED技术国产化纳入了“十三五”规划,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优惠、专项基金支持京东方、维信诺落地产线,社会资本也加大对上游材料、设备企业的投入,为国产OLED承接市场需求、突破产能瓶颈托底。
2017年,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开启了柔性显示的新纪元;维信诺的产线建设创下了纪录,其昆山第5.5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仅用98天便实现了量产。
技术突破的同时,国内企业开始逐渐掌握话语权。2017年5月,由维信诺主导制定的"IEC62715-6-2柔性显示器件环境试验方法"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在柔性显示领域立项并发布的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企业首次在OLED核心技术领域拥有全球规则制定权。
为规避供应链风险,国内手机厂商开始积极与国内面板企业合作,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发展。小米与TCL华星建立战略合作,并共建联合实验室;天马与OPPO联合推出了低至1尼特的护眼OLED屏幕,并通过技术合作降低有害蓝光,其柔性OLED屏幕的刷新率可达240Hz。
图片来源:华星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积极探索,打破国际技术壁垒,逐步构建自身的独特优势。合肥欣奕华凭借多年研发设计经验,攻克了OLED蒸镀机膜厚均一性、稳定性和微米级高精密定位技术难题,成功研发OLED蒸镀机,大幅降低了国内面板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
图片来源:欣奕华
维信诺自主研发的ViP技术,采用半导体光刻工艺替代了传统的精细金属掩膜版(FMM),不仅能实现1700PPI的超高像素密度,满足高端折叠屏、VR/AR设备对清晰度的要求,还通过Tandem叠层器件结构等技术,相较传统AMOLED可实现6倍的寿命或4倍的亮度提升,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
图片来源:维信诺
此外,国内OLED厂商正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在车载显示领域,国内面板厂商与汽车品牌合作,开发耐高低温、抗老化且符合国际标准的车载屏幕;在医疗显示领域,2024年11月,TCL华星正式宣布其21.6英寸4K印刷OLED医疗显示屏开始量产,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该技术商业化的企业。
从中小尺寸的智能手机到超大尺寸的电视,从消费电子到专业显示,国产OLED屏幕正在构建更为完整的生态链条,在全球显示产业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03
距离领跑还有多远
并跑之后,更长的跑道才刚刚开始。
核心材料与设备的“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目前,OLED有机发光材料、高精度金属掩膜板(FMM)等核心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性能红光、绿光材料,以及决定面板寿命和效率的蓝光材料方面,国内企业仍需依赖日本出光兴产、美国UDC等企业供应。
从CINNOResearch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设备供应商在OLED制程中的覆盖比率整体只有39%。蒸镀、曝光等前道核心工序,国产化率甚至低于20%。蒸镀设备仍由日本Tokki主导;曝光设备主要掌握在佳能、尼康等日本企业手中;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等气相沉积设备领域,则被美国应用材料(AMAT)、日本东京电子(TEL)等所掌控。
图片来源:投资界综合
产业链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国内显示产业在上游材料、装备企业与下游面板、终端应用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好材不敢用、好材没人用”的局面。以OLED终端材料为例,产品从验证到量产导入通常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即便上游材料装备企业开发出合格产品,但下游企业因验证周期长、风险考量或惯性依赖而采用意愿不高,直接导致上游企业研发投入难以回收,国内显示产业在核心材料领域的自主化进程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依赖外部成熟产品,最终削弱整个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虽然国产OLED厂商已占据超45%的份额,但在高端领域,与三星、LG等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三星长期为苹果供应pro系列的OLED屏幕。相比之下,京东方虽然已进入苹果供应链,但此前主要仅为标准版iPhone供货,到今年才首次为iPhone17Pro机型供应部分屏幕。
最重要的是,除三星外,全行业仍处于技术导入期向规模化成熟期过渡的承压阶段。OLED产业具有“长周期、高杠杆、高研发投入”的特点,致使行业普遍面临“营收增长但利润承压”的困境。
以维信诺为例,其主营业务是AMOLED新型显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目前的市占率已经是全国第二,仅次于京东方。但在AMOLED赛道上,公司已经连续四年巨额亏损。2021年至2024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9亿元、-20.66亿元、-37.26亿元和-25.05亿元,四年来累计亏损近百亿元。
图片来源:维信诺《2024年年度报告》
下一步,国内OLED企业要向高端、向盈利。聚焦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例如高端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以及折叠屏等创新形态产品,避免在已陷入价格战的红海市场中过度消耗;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专利,针对MicroLED巨量转移、量子点发光材料等关键领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研发团队,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推动产业升级。
04
结语
回溯国产OLED的突围之路,从国内企业的艰难起步,到抓住机会实现产能反超,再到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跻身全球前五。这不仅是一条产业逆袭路,更是中国显示产业打破日韩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突破路。
如今,国产OLED出货量不断提升、覆盖消费电子到车载显示等多元场景,国内手机厂商再也不用担心断供风险,“中国屏”不再是追随者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定义技术方向、重塑市场规则的核心力量。
然而,并跑与部分领跑并非终点。真正的领跑,不是出货量的数字游戏,而是在下一代显示技术中掌握标准制定权、专利壁垒和产业链主导权。
中国屏要想真正领跑,还须继续前进。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洞见新研社”(ID:DJXYS-0309),作者:关注消费电子的,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