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友商在追新时,鸿蒙智行选择「回头看」
当前的智能汽车行业,正陷入一场由供给端与需求端错位带来的“双重困境”。
一方面,产业一片繁荣:2025年上半年新车发布量不断增长,激光雷达等硬件参数竞赛趋于白热化,仿佛回到了智能手机初期的时代。
另一方面,市场反应却异常冷静:多家调研机构的数据表明,用户对智能功能的使用率不足,高昂的硬件成本并未转化为用户感知的价值,也让行业陷入了功能过剩与体验不足的悖论。
这种矛盾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需求变化:消费者正从追逐技术新奇转向实用体验。同时,智能汽车的竞争核心,正在从“硬件军备竞赛”的浅水区,迈向“用户体验运营”的深水区。
在此背景下,鸿蒙智行于国庆前夕启动大规模升级,为广大车主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双节礼物。
老用户同样值得被尊重
事实上,“新旧车型歧视”和“功能孤立”问题一直是智能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车企乐于将最前沿的软件功能,尤其是智能驾驶核心能力作为新款车型的独家卖点,而对于老款车型而言,即便硬件传感器和算力平台理论上支持,也往往被排除在升级名单之外。这背后,既有车企刺激新款销量的短期商业考量,也暴露了其软件架构冗余不足、无法实现跨代兼容的技术短板。
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无疑是短视的。新车功能迭代飞快,老用户迅速被抛弃,当早期支持者发现自己的车辆在短短一两年内就从“时新”沦为“过时”,不久前真金白银的支持化为企业技术迭代路上的“小白鼠”,其对品牌的信任感会严重受挫。
对此,鸿蒙智行以常用常新的用车体验,向行业交出了一份用户长线运营的示范答卷。无论是2023款问界M5辅助驾驶版,还是2025款智界R7,用户均可获得华为乾崑智驾ADS 4等核心功能的升级体验。这样一来,车企和用户成为了长期共同成长的伙伴,用信任和归属感构建起了又一道坚固的品牌护城河。
重新定义智能汽车价值标尺
窥一斑而知全貌。以可进化、可升级的用车体验为代表,传统车企与科技车企的核心差距正从制造效率转向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运营。究其本质,是“一次性硬件售卖”的旧工业模式与“持续体验服务”的数字经济模式的差别。
一个事实是,体验收益率正取代马力、算力等参数,成为新一代购车决策的核心指标。
比如,许多辅助驾驶系统在纸面数据优秀,但一到复杂现实场景就表现不稳定,导致用户信任度持续降低。
当行业竞争对手还处在“看得见”“刹得住”“用得了”的阶段时,全新WEWA架构加持下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4,率先将用户体验上升到了“看得懂”“刹得稳”“用得爽”的更高层级。云端世界模型与车端行为模型的融合协同,最终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更高效的通行速率、更丝滑舒适的驾乘体验以及更迅速的临场反应”。这样真实可感的表现,比任何算力数据都更能建立用户信任。
再比如,当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智能汽车虽然已经拥有了城市领航功能,但家门口小区闸机到地库三层的路途仍需人工接管,这使得辅助驾驶的智能体验戛然而止。
针对这种“最后一公里”的高频场景,华为乾崑智驾ADS 4重点进行了强化。在“车位到车位2.0”功能下,领航辅助可以直接抵达“小区地库负3层12号位”,还能无缝衔接离车泊入,真正实现巡泊一体。
此外,针对特殊停车位,鸿蒙智行还支持保存“靠左或靠右”的泊入设定,能够大幅度提升新手司机泊车成功率,更能够满足老司机对于自己常用停车位的个性化泊车偏好。
而针对年轻一代消费者颇为看重的情感连接和社交互动的需求,鸿蒙智行在本次升级中还带来了一系列情感化交互功能。从城市橱窗智慧灯语,到国庆动态壁纸;从超拟人小艺语音,到诗词接龙游戏,这些新功能虽然从技术角度看并不复杂,却为长假出行场景创造了丰富的家庭共同话题和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欲,完成了从“通用”到“为我而用”的价值进化。
随着产业竞争的核心从制造规模转向了生态与用户体验的运营能力,由软件驱动、持续进化的体验,正在成为品牌越来越重要的核心资产与护城河。在旗下新车销量高歌猛进的同时,鸿蒙智行通过这场“回头看”,将“常用常新”的承诺又一次变为现实,更为智能汽车行业的下半场竞争指明了一条道路:
真正的智能化,不仅仅在于装备了什么,更在于是否有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