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够了网红打卡的旅行者,靠Airbnb的「小众游」续命

潮生TIDE·2025年09月30日 11:24
像当地人一样体验巴厘岛

封图

对很多人来说,巴厘岛是“精神归宿”的代名词。

在《美食、祈祷和恋爱》的电影中,朱莉娅·罗伯茨扮演的纽约中产女性,在经历婚姻失败、想要通过三段旅行重启人生的时候,她的选择是去意大利享受美食的松弛、去印度接受宗教的洗礼,而最后一站则一定要是巴厘岛,这个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中部、南邻印度洋的神秘岛屿,似乎总与“寻找自我”的命题紧密相连——女主最终在这里找到了“平衡生活”的意义。

而对中国旅行者来说,如果你通过社交软件认识巴厘岛,它的形象又是单一的。旅行线路高度重复,住宿推荐集中于海滨酒店,拍照无外乎是阳光、沙滩、比基尼,最后变成了每个人的体验都高度相似。

巴厘岛之所以是国际公认的“天堂岛”,原因在于它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为了让旅行者收获更加真实、地道的巴厘岛之旅,最近爱彼迎(Airbnb)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推出了一份《巴厘岛文化旅行指南》,深度挖掘、设计了一系列在地文化体验项目,带领旅行者发现超越主流攻略的宝藏目的地。

爱彼迎(Airbnb)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巴厘岛文化旅行指南》

这份旅行指南包含巴厘岛上传统文化集聚的五个县——塔巴南(Tabanan)、吉安雅(Gianyar)、邦利(Bangli)、布勒冷(Buleleng)和巴东县(Badung),记录了当地丰富的美食、手工艺、文化传统与历史遗址。

爱彼迎平台用户调研显示,近95%受访的中国旅行者会在行程中预订体验项目,且60%将“原汁原味”视为预订体验项目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正在变成越来越多人旅行的共识。而这份旅行指南,反映的则是爱彼迎对于“当代旅行”的理解,“旅行最有意义的时刻,是人与地方、人与文化之间的真切联结”。

9月的第二周,我体验了这个旅行指南中的部分旅程,当我去到书和电影中的这个神秘之岛,当热带的空气和高饱和度的绿色扑面而来时,我知道,我踏上了一次寻找未知、探寻巴厘人生活哲学的美妙旅程——

住在绿意盎然处

与印度尼西亚的大多数地区一样,巴厘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9月的巴厘岛是一年当中的旱季(每年的五六月到十一月),但丰富的植被和水源并不会让人感觉燥热,只会让我这个长久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人,感觉被自然轻轻地拥抱。

巴厘岛拥有生机勃勃的村落、神圣的自然风光以及远离尘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在这些自然生机浓郁的地方居住,其实比住海边有趣的多。

我们的住处Villa Dada

我们在爱彼迎上预定的住处位于乌布中心地带,是一处拥有6间卧室的宽敞Villa,简单来说就像“住进了丛林里”。光脚从宽敞的起居区,沿着20米长的泳池,走向我的房间,满眼都是葱郁的绿,每一扇窗户都框起一幅自然景致。

推开卧室的门,抬眼就可以看到满眼的绿色和清澈的泳池

因为跟自然极致地亲近,有时也会跟一些小生物近距离接触。比如壁虎,但是别紧张,在巴厘文化中壁虎是好运的象征。夜晚,可以听到虫鸣和蛙鸣,真是最好的白噪音,让人沉静地一夜到天明。

在这里,你会感觉时间慢了下来。巴厘岛的特色,不在于宏大的景观,而在于这些细腻的感官碎片:空气里的湿润,赤脚行走时的舒展,以及开放式居所让整个自然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巴厘农耕之美

虽说现如今旅游业是巴厘岛的支柱产业,但农耕才是传统巴厘人的生计。

巴厘岛有两座火山,火山所在地的四周,因为火山灰的松软和极富营养,往往植被茂密,适宜农耕。而巴厘岛因为热带气候,水稻一年可以种、收两季以上。

我们去往的Jatiluwih梯田位于塔巴南县(Tabanan Regency),坐落在海拔约 700 米的山区,空气清新,远离旅游热点区的喧嚣。

层层叠叠的稻田顺着山势铺展开来,涓涓细流灌溉着排排青苗。我们顺着田间小路行走,青山、梯田蜿蜒成线,还有棵棵椰树点缀其间。

Jatiluwih Rice Terraces (Jatiluwih 梯田)

当地向导告诉我们,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认定的 “巴厘岛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展现了巴厘岛独特的苏巴克(Subak)灌溉系统。

这一可追溯至9世纪的合作灌溉网络(包括运河和水神庙)体现了巴厘人的"三重和谐"(Tri Hita Karana),它是巴厘岛传统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核心哲学——强调人与神灵、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三种关系的平衡。

稻田的灌溉系统

在田埂间,常常会看到祭拜用的神龛,而在高处,我们还看到了稻神 Dewi Sri的立像,在巴厘岛的信仰中,她被描绘成一位女性神祇,手持稻穗,象征生命与繁衍。

稻神 Dewi Sri

相信万物有灵,感恩自然的恩赐,同时注重社区协作,这就是巴厘人的农耕智慧。仔细一想,人生在世,要处理的也不过是安放自己的精神,寻找物质世界的平衡,以及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罢了。而这一切,巴厘人早就熟念于心了。

处处有神明

巴厘人信奉印度教,但巴厘印度教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印度教又有明显区别。巴厘印度教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和巴厘本土宗教的多种因素,具有自己鲜明的内涵和形式。

在巴厘人的心目中,神明无处不在,据说传统巴厘人的一天,是从在神龛前摆放花盘、燃香祈祷开始的。

从游客的角度,最能集中感受巴厘印度教神圣之处的地方,是寺庙。

巴图卡鲁庙(Pura Luhur Batukau)内部

位于塔巴南县的巴图卡鲁庙(Pura Luhur Batukau)是我们去的第一座神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之前,被视为守护西巴厘的圣庙。

进庙之前,有工作人员仔细为我们穿上沙笼,这是巴厘的民族服装,以一整块布围于腰间,巴厘人的传统是,进入寺庙必须保持衣着得体,尤其要注意遮盖肩膀和膝盖。

游客们穿着沙笼

寺庙被建于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常年云雾缭绕,氛围神秘宁静。庙中有几座塔形建筑矗立其间,周边还有圣泉和小湖,据说是许多宗教仪式的取水之地。

巴厘当地人Gede是我们的向导之一,他头系一条传统头巾,一条深色腰布叠系在腰间,下半身穿着带有精致花纹的传统纱笼。在巴图卡鲁庙,取自庙宇泉眼的水被称为圣水,Gede会将圣水洒在自己的头上身上,据说这象征着清净思想,与神明沟通,驱除负能量并让身体恢复平衡。

Gede(左)和当地居民前往寺庙祭拜

寺庙里的圣水

当他拿着贡品在神龛前默默祈祷时,我望着他的背影,感受着一种静默的力量在缓缓流动,仿佛内心也澄明了许多。

巴厘人的礼神大庙往往建在高山、海边等风景优美之地,如果不是大的节日,前来祭拜的人并不多。这些古朴、幽静的寺庙便与绮丽的自然之景相伴,将灵性与宁静赐予这片土地上美好的巴厘人们。

从容平和的巴厘人

在巴厘岛,最让我动容的其实是眼神温煦、总挂着恬淡笑容的巴厘人们。也许是巴厘所处的气候、水土,也许是宗教和文化,让巴厘人拥有一种难得的闲淡天性。

一路上,我跟Gede边走路边聊天,他会说流利的英语,没想到,他已经在爱彼迎上当了6年的房东。

Gede(中)在旅途中为我们讲解

他住在佩内贝尔(Penebel),塔巴南县下属的一个乡村地区。2019年开始,他把自己住宅里的客房放在爱彼迎上出租,六年时间,他因此而获得了额外的收入。

佩内贝尔并不是旅游城镇,而是一个典型的巴厘岛内陆传统村落,在那里能让人们看到巴厘岛远离海岸度假区的、更加真实和质朴的一面。

他告诉我,他很喜欢跟客人们聊天,客人们主要来自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和德国。有一年Galungan(加隆安节,巴厘岛印度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其意义相当于华人的春节),他邀请当时的意大利客人一起早起准备食物和贡品,带他们参加庙宇的庆祝活动,感受节日气氛。“这和标准酒店里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他开心地对我说。

Gede和房客们的合影

如果你想真切地了解巴厘人的生活,和他们住在一起并和他们聊天是最好的方法。

正因如此,爱彼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巴厘岛文化大使"项目,鼓励当地的民宿业主——他们既是可信赖的房东,也是文化连接的桥梁——更深入地了解巴厘岛的传统、手工艺、仪式和遗产地,在他们的引导下,把巴厘岛的生活哲学分享给更多游客。

我一边听着总是面带笑容的Gede讲他的故事,一边心想,下次再来巴厘岛,一定住住他那带露台的民宿,尝尝他做的本地料理。

食物的味蕾记忆

在巴厘岛,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味蕾,也承载着关于仪式、韧性和身份的故事。这些由当地人世代传承的菜肴,反映了悠久的知识体系、生态平衡与社区自豪感。

在旅途中,香叶烤串(Sate Lilit)是最常吃的食物。这种肉串不是把肉块直接串起来,而是将剁碎的鱼肉或鸡肉混合椰丝、香草和香料,再裹在香茅茎上烤制。烤制时香茅的清香慢慢渗入肉中,带来一种既清新又辛香的味道,入口鲜嫩多汁。

香叶烤串(Sate Lilit)

另一道常见的菜是Lawar,如果中文直译的话那就是“剁碎的拌菜”。它由肉末、椰丝、新鲜香草和香料混合剁碎,既有椰丝的微甜和柔韧,又有香草的清新与香料的刺激,通常搭配烤乳猪(Babi Guling)食用。对巴厘人来说,Lawar 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节庆和仪式中必不可少的象征。

巴厘岛传统菜肴Lawar

日常饮食中,巴厘人最离不开的还是米饭。无论早餐、午餐还是晚餐,米饭始终是主角,配上 Sambal(辣椒酱)和几道小菜,就能构成一餐完整的饭食。

巴厘岛的特色红米

巴厘岛的特色红米

我很喜欢Sambal的味道,虽说Sambal 是整个印度尼西亚的国民主食,据说做法有320多种。但巴厘岛拥有自己的独特版本——Sambal Matah(生参巴酱)。它不经过烹炒,而是将红葱头、香茅、辣椒等食材切碎后,淋上热油和青柠汁拌匀。口感极其清爽、辛辣开胃,带有香草的浓郁香气。乃至我即使离开了巴厘岛,记忆中还是保留了Sambal 浓郁又鲜活的味道。

独特的猴舞艺术

如果你想体验巴厘岛的艺术,不妨在六月和七月前来,巴厘岛艺术节于这期间举行,这个为期一个月的节日以古典和当代表演、手工艺和展览为特色,可以领略整个岛屿多样化的艺术遗产。

而这次我们有幸在乌布普赛寺(Pura Puseh Ubud)观看了著名的Kecak Dance,巴厘岛最著名、最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传统舞蹈之一。

舞蹈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讲述罗摩王子在神猴及其猴子大军的帮助下,从邪恶的魔王手中营救妻子的故事。由于猴子在剧中的地位突出,Kecak Dance也被称为“猴舞”。

猴舞表演现场,图源ins@kecaksambahanubudbali

整个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舞蹈的声音全靠数十名演员口中发出的吟唱来衬托。男演员们光着上身,席地而坐,或摇晃头颅,或挥舞双臂,随着剧情发展口中发出重复的音节,创造出一种循环往复、如波浪般起伏的音浪。

在火光中,随着舞者的身影交错,你会完全沉浸在神话与现实的交汇之中。

***

我得承认,这次的巴厘岛之旅不是一条热闹的大众化路线。没有成群的游客、没有海滩派对的喧嚣,但却是一次真正安静的、回归内心的“有效度假”。

活在城市里的人,时常有时间贫困之感,被焦虑与欲望拉扯着。而有效的度假旅行,并不是换个地方继续打卡做任务,而是脱离原本的生活模式,去体会另一种可能。

在巴厘岛,当你在田埂边看见村民把稻神的供品轻轻摆好,在庙宇前看着圣水顺着人们的额头淌下,便会慢慢被那份平和感染,哪怕只是短暂的。

你会意识到,平衡与和谐,正是巴厘人生命意识的精髓,而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处理日常普通生活的智慧。

END

撰文|杨柳

图片|爱彼迎官方

设计|曲枚

联系方式

+1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随着牛市预期渐浓,为抢占市场份额,多家券商将佣金费率压至“地板价”,头部券商面临客户调佣申请逼近零佣金的压力,中小型券商更是陷入“降佣即亏损”的困境。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