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抢滩港股IPO:争BD船票,借新规东风

海若镜·2025年09月30日 08:55
“边走边看,祈祷行情可以持续。”

文 | 海若镜


港交所门口,排满了等待上市的创新药企。

9月28日,小核酸药企靖因药业递表港股IPO,上轮投后2.5亿美元。9月15日至今两周间,已有爱科百发、新元素药业、先为达等六家创新药企加入港股IPO冲刺队伍。

今年4月映恩生物上市以来,沉寂多时的港股创新药板块,被高频的BD交易、汹涌的IPO热潮激活。维立志博、银诺医药新股公开发售部分都获得超3000倍认购,出现上市首日股价翻一倍、两倍的表现,扭转了此前三年药企到港股“上市即破发”的窘境。

“边走边看,祈祷行情可以持续,”一家近期递表药企的IR负责人说道。待上市药企,普遍渴望能抓住这一波上市机会。

“现在大家都觉得很紧迫。因为市场很热,发行窗口难得,谁也不确定等自家通过聆讯时,行情是什么样。”科律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主管合伙人刘毅铭表示,“另外,当前创新药横向竞争也比较激烈,像代谢领域,已有多家开发GLP-1靶点的药企上市,还有几家正在推进中。市场上能看懂创新药的二级市场投资人,本身就有限,如果他投了竞品,可能不一定有胃口再投同赛道的另一家企业。”

因此,大家都在抢时间。企业家们组团走进港交所,了解18A制度和最新资本政策;多家投资机构组织港股IPO主题闭门会,尝试加速被投企业上市进程;律所、投行等服务方更是迎来“旺季”,在递表前通宵达旦地工作。

估值逻辑转变,Biotech加速冲刺

2025年创新药企赴港上市的热度,堪比2018年、2021年两个历史小高潮。“我觉得现在比此前还要更繁忙一些,经常会有几个项目要同期交表,我们会和券商、审计师等连开几天会。超高强度工作,也让大家建立起了战斗友谊,”刘毅铭讲道。

当前正在冲刺的多家创新药企特质鲜明,不同于2018年时动辄估值百亿的创新药企,它们最后一轮投后估值多集中于30-50亿元人民币。像此前暴涨的药捷安康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为45.9亿元,劲方医药、先为达生物最后一轮估值分别为31亿元、49亿元。

估值区间的变化,折射出资本市场叙事逻辑的转变。最初港股推出18A规则,是为了吸引具有新药研发能力的企业上市募资,如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彼时在国际成熟的靶点或治疗领域做fast follow(快速跟进);或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从海外引进资产在中国进行开发,是主流做法,典型如再鼎医药、基石药业等。

此前投资人更偏好“平台企业”、“Big Pharma”的故事,但创新药开发的完整链条过长,创业公司独立完成研发、生产、准入、销售等环节,投入产出比并不高。当资本寒冬到来,多家曾名噪一时的创新药明星企业跌落谷底,甚至出现“估值低于企业现金储备”的情况。

如今,港股市场更关注创新药资产的价值。“如果管线足够优秀、有潜力,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大概率需要通过BD跟大药企合作开发;或者通过CDMO、CSO推进生产、商业化,而不是自己做很重资产的布局。所以新上市公司的体量普遍小很多,这样反而未来想象空间更大,尤其在热门治疗领域。”刘毅铭表示。

在市场热情的催化下,近两月上市的创新药企都迎来“开门红”。劲方医药、银诺医药、维立志博等暗盘都有2500-5500倍超额认购,直接助推上市首日市值翻了1-2倍。以维立志博为例,在投资者的追捧下,最终募资从1亿美元增至1.89亿美元(约12.9亿港币),超募近1倍资金,也为后续多管线开发储备了充足的资金弹药。

为了追赶港股这波上市窗口,高效募资,2025年以来有超过60家医疗医药企业首次或再次递交招股说明书。其中创新药企占据半壁江山,且不乏B轮融资阶段的企业。

“如果企业合法合规,披露比较完整,面对监管问询积极回应,那还是会比较快地推进上市流程,”刘毅铭介绍道。反之,如果企业存在合规瑕疵,或没有准确理解监管疑问,可能会延缓进程。

他进一步解释到,有时企业会面临一些非主观的合规原因,如“业务涉及到外商限制或禁止投资范畴”,这一问题在上市尽调中重要性会高于私募股权融资。

再者,为了提高沟通效率,港交所现在也设置了一些便利规则,例如:下发第一轮问询后,欢迎律所、券商等顾问与之进行电话口头沟通,说明问询核心所在,方便企业有针对性的回复。“熟悉规则、利用规则便利,能够更高效地推进项目上市。”

Biotech定价依赖BD,港股发行新规成政策东风

BD出海,是今年港股创新药“牛市”的直接催化剂;也是继映恩生物之后,多只新股能够超预期发行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大额BD交易能否持续发生,既往交易能否有效推进至关键里程碑,成为业内判断此次港股行情能否持续的依据。

宏观层面,综合国内多位一线投资机构合伙人的分析,当前全球跨国药企手中可动用的资金或可高达1.2万亿美元;而未来五年,因为专利悬崖到期而削减的收入可能约1500亿美元,未来十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4000-5000亿美元。因此,从买方角度,MNC仍将积极在全球扫货,开发原研管线以填补缺口。这对于中国新药资产而言,是巨大的机遇。

具体到创新药管线资产的价值评估,尽管业内有NPV(净现值)等模型可以测算,但仍然充满了变量和模糊性。相比之下,来自同行买方、特别是跨国药企的评估定价,格外具有参考价值。超出市场预期的BD首付款和总包,除了给公司带来可观的现金流,更意味着买方认可了该产品走向全球的潜力、及公司的产品开发能力。

因此,不同于美国Biotech卖掉好资产、股价就会下跌,中国Biotech的市值会因为BD交易而大幅攀升。

“当前投资人和监管机构都比较认可license-out模式,这类公司虽然把重要资产BD出去,但他们保留的境内权益仍可满足港股上市要求。第二,从价值角度,后续公司仍可通过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等方式,持续获取可观的财务回报。第三,这些公司往往不是单产品资产,市场预期其可以在其它产品上,继续复制成功出海的经验。”刘毅铭分析。

所以,在BD谈判桌上,除了首付款、共同开发模式等,如何约定买方在资产后续开发中履行勤勉义务,确保财力人力投入,以将管线推进至后续里程碑,也是重点谈判条款。

今年递表的多家待上市新药企业中,岸迈生物、先为达生物、瑞博生物等都已实现BD授权,且是当前较为热门的肿瘤、代谢疾病等治疗领域。此外,9月与诺华达成最新BD交易的舶望医疗、将ADC药物授权给罗氏的宜联生物等,未来也将递表港股,皆是值得期待的上市标的。

2022至2024年间,创新药企奔赴港交所,公开或国际配售认购倍数不足10倍是常态,多数面临着“破发”窘境。为了让机构投资者能够具备更强的“定价权”,从专业角度评估企业估值,港交所在今年8月实行了发行新规。该新规的执行,也对新股认购倍数及股价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旧规下,如果公开发售的超额认购倍数超过一定阈值(如100倍),国际配售(机构投资者为主)中最高达50%的股份将被强制“回拨”给散户。这一机制对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者构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8月4日之后,港交所施行发行新规,调整了回拨机制下的初始发行份额及回拨比例。同时,引入了机制B,允许发行人将公开发售的比例固定在较低水平,如10%,无论散户认购多么火爆,机构的份额都将得到保证。

这一改变,一定程度激活了机构的参与热情。银诺医药选择将10%的股份固定给散户,其国际配售获得了10.67倍的高倍数认购,而此前在旧规下发行的派格生物,国际配售认购倍数仅1.13倍。

机构的热情被点燃,而散户的博弈则进入“精英级别”。由于公开发售的“池子”变小且固定,中签率急剧下降,“打新”仿佛买彩票。不过有资金实力的个人投资者,会通过多种方式加注以博取中签。于是,来自机构和散户的双重热情,助推着新股实现惊人涨幅。

2025年9月29日,港股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报收17112点,约是2021年6月行情高点时的60%。不过,历经四年发展,港股新药资产的质地和全球竞争力,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多位业内人士看好港股新药板块长期走势的底气所在。

+1
2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