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能做的6件小事
大家好,预祝大家国庆假期快乐。: )
2022年开始,我试着做了一个小变化:在国庆假期之前,推荐一些在假期期间可以去做的小事,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和仪式感。效果似乎还可以。
所以,今年我想继续做这件事,帮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方向。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为假期的每一天推荐一件事情,帮助你更好地把假期利用起来。如果你不知道假期做些什么,不妨参考这篇文章,给自己一些挑战和任务。
你可以把这6件小事,当成6个「成就」,把它们写下来,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我相信,假期后,你一定会有一些不同的感悟和心得。
如果这6件小事全都完成了,那么不妨把第七天作为一个奖励,让自己自由地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当然,如果你已经有了规划,那么也不妨把这篇文章,当成一个参考。如果还有一些空闲时间无所事事,不妨随意从中取出一两件,让自己去行动。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打开生命的可能性,找到一些新鲜感和愉悦感。
1. 做一份让自己充满期待的兴趣日历
人是一种活在期待里的生物。许多时候,令我们感到开心和幸福的,其实不仅仅是当下过得如何,更重要的或许是对未来抱持着什么样的希望。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申请了一个年假,想来一场一直向往的旅行,那么距离这个日子越近,你会不会感到越开心?你可能会提前畅想旅行中的见闻和感受,提前沉浸在那种全身心放松的愉悦中,将工作的疲惫和压力抛在脑后。
你可能会发现,不仅仅是旅行本身,旅行前乃至旅行后的一段时间里,你都会感到更快乐、更满足。
那么,为什么不把这种方式,放到我们一整年里面,让自己能够时不时去「邂逅惊喜」呢?
这就是我之前分享过的一个方法:设计一份属于自己的「兴趣日历」,把自己喜欢的、想得到的东西、想做的事情,安排在一年的不同日期上,让它们为你提供动力和期待感。
不妨先找一个时间,让自己不受打扰,静静地问自己:
- 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我感到快乐的?
- 我发自内心地想得到什么东西?
- 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产生兴趣?
- 如果我想犒赏一下自己,那会是什么?
然后,把它们均匀地安排在一张空白的日历上,作为给自己的「阶段性奖励」。
比如:10 月去一个憧憬已久的地方旅行,11 月奖励自己一样一直想要的东西,12 月跟许久没联系的老朋友聚个会……
我们总是给自己太多的任务和目标,总是在给自己提要求,却忽略了:其实奖励和快乐,也是需要给自己安排上的。永远不要忽略了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
进一步,你还可以把这张日历作为一个「梦想收集箱」。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就把它安排到某个具体的日子上,慢慢填充这张日历。
当你疲惫的时候,陷入压力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看一看,让自己想象一下未来美好的景象,为自己提供力量和支撑。
2. 重建身体跟这个世界的连接
如果你像我一样,平时比较喜欢阅读和思考,那么你可能存在一个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问题:过度地使用大脑,而忽略了对身体的感知和使用。
这是许多脑力工作者的毛病。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大脑总在一刻不停地转动,紧张地进行着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判断……这并不是坏事,但如果过度地依赖这种生活方式,会导致一个不好的后果:
大脑会把更多的资源预算放在「思考」上面,而把更少的预算放在身体上面。
这会带来什么结果呢?你对身体的感知会慢慢变弱,身体跟大脑之间的联系通道被关闭。一方面,你的身体可能会变得更弱,或者容易过度疲劳;另一方面,这种身体状态的信息又会被阻断,难以有效被我们感知到。
但与此同时,身体跟大脑并不是独立的,大脑的运转实际上极大地依赖于我们的身体状态。它无时无刻不在扫描着我们的内部状态,以此来更好地构建「我能干什么」的预测框架。
因此,对身体的感知变弱,就会同时影响到大脑的工作状态,让我们特别容易疲倦,精力不济,难以集中注意力,随便做点什么就失去耐心。
所以,想要重建身体跟大脑的链接,让它们能够更好地协调工作,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更多地去刺激和运用我们的身体,去感受它传递出来的信号。
不妨就从这个国庆假期开始,让自己走出去,试着打开五感,充分调动身体,重新建立它跟这个世界的连接。
比如:
放下手机,关掉电脑,走到户外去。打开自己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感受看到的色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
试着到有绿化、有树木、有水的地方走一走,试着让身体沐浴在寂静的空气里,感受阳光的温度,感受风掠过身体的气息,聆听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试着开始培养运动的习惯,感受自己肌肉的发力,感受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耐力,有意识地控制和锻炼不同部位的肌肉,让自己找回对身体自如的掌控感。
3. 尝试跟朋友来一场深入的精神交流
你日常会跟朋友聊些什么?家长里短,工作职场,影视综艺,时事新闻?
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它们是无法完全满足你的精神需求的。长此以往的话,你可能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不是没有朋友、缺乏陪伴,也不是孤身一人、冷冷清清,而是精神需求难以满足,无人能够交流,无人能够让你产生心理上的触动、共鸣和震撼感。
其实,这样的需求,很多人都有。但是,也许就掩盖在我们日常的「太忙了」「没时间」「下次再说吧」的琐事和彼此礼貌的互相寒暄里面了……
不妨,趁这个国庆假期,开始做一些改变。
找到一些你觉得能够跟你有共鸣、能交流的朋友,可以是线上的,可以是线下的,一两个也行,三四个亦可。跟他们约定一个计划,比如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按大家的实际情况而定),来一场比较深入的精神交流。
聊什么呢?可以聊你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大家分别去看一部电影,然后分享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和赏析;
大家分别去看一本书,然后分享从这本书里面读到的心得、想法和感受,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践的打算;
大家分别去对某个领域做一些资料搜集,然后共同交流对这个领域的意见和看法;
甚至,只是单纯地分享每个人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印象深刻的教训和经验,也是好的:这可以让智慧在彼此间流转,互相叠加、强化,形成 1+1>2 的效果。
4. 去体验一次历史的宏大和敬畏感
你是不是很久没去过博物馆和美术馆了?
如果是的话,不妨安排国庆假期的某一天,去看一看、逛一逛。
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主题好,那可以找一个关于我们历史的展览,让自己投入进去,去感受,沉浸,体验。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主题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价值:对于宏大事物的敬畏感。
近几十年的心理学,已经开始意识到「敬畏」这种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把它列为最重要的几种高级情感之一,跟爱、感恩、道德感等并列。
什么是敬畏呢?简而言之就是:体验到一种比个体更宏大、更广阔的的事物,意识到个体在其面前的渺小,需要重新调整框架以适应它。
许多研究发现:体验到敬畏感,能够让一个人变得更平静,更从容,更谦和,对生活会有更高的感恩和满意度,面对压力时也能更加心平气和。
这就像什么呢,见识过广阔的世界,你就不再容易为了一点小事而执着。敬畏感能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宇宙、时间、世界面前的渺小,意识到自己所经历和烦扰的一切,只是庞大时间之流里的一点小小涟漪而已。
西方人更多的是从宗教和神秘主义中体验到敬畏感,但对我们来说,不需要这些,我们恢弘的历史就足以为我们提供敬畏感了。
不妨去看一个关于文物和考古的展览,从中感受历史的宏大和浩瀚。汉,唐,宋,明,再到近代……感受这片土地上曾经搏动过的心脏和热血,感受背后的厚重和苍茫。
如果打算出门,也可以去其他城市旅游一下,逛一逛知名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来一场沉浸式的体验。
这种对宏大事物的敬畏感,也许会重新点燃你对生活的热情。
5. 着手开始做一份回忆录
可能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会有点诧异:我们又不是名人,为什么要写回忆录?
其实,这个回忆录不是写来给别人看的,而是写给自己看的。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你在思考和撰写的过程中,你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看,哪些东西对我来讲是珍贵的、有意义的,哪些东西只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
这可以帮助你为自己的人生构建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叙事,从而提高对生活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感知。
它可以让我们把视野拉长、放宽,不要局限在当下、眼前的时刻,而是去关注自己整个成长的历程,关注自己整个人生里面跟世界的交互和触点:你认识的朋友,你做过的事情,你发出过的声音,你影响过的他人……
这些触点,会形成一张强有力的网,让我们的生命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从而帮助我们对抗存在主义焦虑。
那么,如何写回忆录呢?
可以先从今年开始入手。回顾一下:今年每个月,我经历过哪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时刻?做了什么值得记住的事情?认识了哪些人?学习了什么新领域、新技能?有过哪些令我难忘的、非常开心的经历?
先大致整理出一个框架,然后,在闲暇时翻出来,让自己去充分回忆、代入,把能够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如实地描述下环境、行为、感受和心情,不需要很复杂,也不需要追求文采,你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出版。
如果觉得写得很乱,那就等下一次有空的时候再去整理就可以。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放松和解压的方式,在无聊的时候,或是状态不佳的时候,用来让自己脱离「现在」,沉浸回过去中,去体验过去的感受,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
在这个过程中,你相当于不断跟自己的内心对话,不断剖析、揭示和释放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回忆和感受,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个不断为生命添砖加瓦、去芜存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找寻生命意义的过程。
6. 尝试开始在网上分享你的见解
我很推崇一个做法,那就是通过输出来反哺和巩固输入。
很多时候,我们看了很多文章、学了很多知识、有了很多经验……但总是觉得很难把它们整合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其实很可能就是缺了一个体系化的过程。
而输出,就是这么一个体系化的过程。它使得我们重新以不同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知识储备,把它们串联起来,去理解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捋出一条逻辑线和结构,编织成一张网。
进一步,当你把你的观点和见解分享出来,也许还可以帮助到别人,激发别人的讨论,获得别人的认同,从中得到反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动力。
所以,不妨趁国庆假期,找一天,试着在网上分享你的观点,帮别人解决问题。
可以在知乎和微信问一问上找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以在豆瓣和微信读书上针对近期看过的一本书,写一写简单的书评;
可以在小红书上发帖聊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分享生活中的心得感悟;
也可以加入一些社群,看看能否参与到讨论里,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
一方面,你可以借由输出,来巩固自己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分享和给予,获得来自他人的反馈。
这种反馈可以成为你的一个「锚点」,帮助你跟外在世界联系起来,来支撑起我们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这能够使你更好地体验到跟世界紧密相连的感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