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板“抄底”欧美品牌的时候到了

品牌工厂·2025年09月25日 21:07
又一家美国家居品牌破产。

这几天,跨境圈里都在热议曾经风光无限的亚马逊家居大卖Walker Edison破产的消息。

据悉,Walker Edison家具公司及其三家关联公司已经宣布于8月28日提交破产申请,文件显示其资产最高为5万美元,债务则在1亿至5亿美元之间。Walker Edison计划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资产出售给牵头投标人,即知名家具制造商双星国际公司。

说起Walker Edison,在几年前的亚马逊家居圈,可以称得上是聚光灯下的明星企业。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美国家居品牌,从成立之初就聚焦线上渠道,凭借高性价比、便捷组装,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的消费者,一度被视为家居电商化的标杆。

如今,它的陨落也不免让人唏嘘,这背后,也折射出美国家具家居行业的集体困境,在消费疲软、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下,整个行业正经历一场痛苦的洗牌与重构。

01 Walker Edison的“起起落落”

Walker Edison的崛起,离不开电商模式的红利。

作为一家主打易于组装的时尚家具品牌,自创立起,Walker Edison就坚定聚焦线上渠道,与亚马逊、Wayfair、沃尔玛、Target及Home Depot等主流电商平台深度合作,覆盖了全美99%的家庭。

Walker Edison的产品强调引领设计潮流、具备强功能性及高性价比,逐步发展出全产品线家居产品,覆盖卧室、客厅、餐厅、家庭办公室、青少年房间及庭院户外,风格有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田园及现代工业等。

其中,Walker Edison “EZ Assembly”(轻松组装)系列因为重视消费者的体验感,不少产品无需工具,两个成年人就能在一小时内轻松装好,这种便捷性精准抓住了当时快节奏生活家庭的需求,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电商平台为Walker Edison提供了巨大的流量入口和销售渠道,再加上高效的供应链和数据化运营优势,使其能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尤其在亚马逊上,其大件家居品类表现突出,一度成为亚马逊上家具类的热销品牌。

资本层面,Walker Edison还获得了黑石集团的股权投资,借此加速全球化扩张,逐步进入加拿大、英国、德国、巴西等市场。2024年,Walker Edison销售额约为1.24亿美元。

曾经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落寞。一夜之间,跨境电商圈惊讶地发现,那个依靠电商模式迅速崛起的明星企业,居然也走向了破产的结局:今年8月底,Walker Edison突然曝出了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

感慨唏嘘之余,也再次给行业敲响了警钟。从Walker Edison的业务模式上看,其更像电商分销导向的设计/进口商,而非重资产制造商,渠道极度平台化、进口依赖高,现金流对运费与周转异常敏感。

根据供应商名单来看Walker Edison的前30大债权人中,有多家来自中国、越南和巴西的家具及五金制造商,欠款总额超过1800万美元。

其实,危机早已悄悄埋下。

为应对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并控制成本,Walker Ediso自2015年开始频繁更换供应商。尽管这一策略在短期内降低了生产成本,却因质量管控缺失而埋下严重隐患。

2018年,因为对产品质量管控的不到位,Walker Edison陷入了品牌危机。多名儿童因为部分电视柜存在严重的倾倒造成伤亡,事故发生后,Walker Edison召回了高达17.1万个不符合ASTM安全标准的电视柜。

此后,一系列与消费者诉讼、货款拖欠、产品质量事故等负面事情接踵而来,带来了质量诉讼带来的巨额赔偿与销售锐减的双重打击。2019年,Walker Edison就陷入了消费者诉讼的泥潭,最终赔偿了超过1200万美元。这还没完,仅仅一年后,它又因为产品安全问题,召回了6.6万个有倾倒风险的梳妆台。

2022年,Walker Edison销售额较高峰期骤降60%,更严峻的是,相继失去沃尔玛、Target等核心零售渠道的货架位置,市场份额急剧萎缩。

2023年以来,Walker Edison被传出现经营困难,期间也有多次传闻该公司破产,不过都被否认。

02 不是孤例

Walker Edison的倒下,并非孤例,也不是偶然。

近年来,50年以上的美国家具店,依然存活的只有31%,倒闭潮持续蔓延,而且很多都是线下零售业里知名连锁品牌,还不包含中小家具私人零售店的关门。

2022年以来,包括Bed Bath & Beyond、Christmas Tree Shops、Bargain Hunt、Conn’s、LL Flooring(原 Lumber Liquidators)、The Container Store等在内的多家知名家居零售商纷纷倒下,其中,大多数门店已彻底关闭,仅少数品牌通过破产重组艰难续命。

去年10月,百年老店、家居零售巨头Conn's HomePlus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令行业为之一震。

Conn’s于1890年在德克萨斯州创立,曾是美国家居零售市场的知名品牌,门店遍布全美,产品涵盖家具、床垫、电子产品和电器等,还提供次日交付、安装等优质服务。2003年成功上市后,更是开启快速扩张之路。

然而,近几年,Conn’s却逐渐走向衰败。2023年底,其收购Badcock后,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反而因供应链整合缓慢、运营成本飙升,加剧了财务负担。同时,通货膨胀、供应链压力以及电商的激烈竞争,让消费者需求持续疲软,Conn’s的销售额大幅下滑。2024年,其总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8%,全年净亏损约7700万美元。

进入2025年,倒闭潮还在持续。

今年6月,美国另外 — 家家居装饰与家具零售商At Home也因背负约20亿美元巨额债务及消费需求放缓,宣布破产并计划关闭26家门店。这家在全美拥有逾200家门店的连锁品牌,申请破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债权人协议削减债务并获取2亿美元的新融资以维持运营。

据悉,At Home的主要供应链集中在中国。川普政府时期实施的高达30%的对华关税,使得商品成本飙升,该公司利润遭受重创,不得不依靠举债维持运营。尽管近年尝试将供应链转向印度等地,但转型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见效。

市场研究公司GlobalData 董事总经理Neil Saunders评论称,债务并非At Home唯一困境,该品牌还面临消费者对家居商品需求放缓的问题。他指出,消费信心疲软与房地产市场降温,是当前家居零售业普遍面临的难题,“这些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0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抄底的机会

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逆向投资理念:“在危机中,大多数人都只想逃离风险,但真正的机会在于,当你能够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资产时。”

当前欧美经济周期下行、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也就意味着,手握供应链和资本优势的中国企业,正迎来一波以“抄底”方式进行战略性海外扩张的机遇。

很多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都在考虑收购海外品牌来加速自己的出海进程,而经营困难的品牌就是很好的标的。

一方面,它们被并购的需求比较强烈;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往往有着优质的品牌资产,完整的供应链配套,成熟的仓库、物流、软件等运作系统,并在破产清算下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比如2024年,杰西亚家居仅花费了720万美元的“白菜价”,就收购了破产清算中的美国老牌家具零售商Z Gallerie。不仅收获了Z Gallerie品牌及其8000个SKU产品组合,以及线上线下平台、商标和域名等重要知识产权,还接纳了该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23万平方英尺的仓库和员工。

更为重要的是,Z Gallerie拥有数十年来积累的品牌认知和一批忠实的客群。杰西亚通过收购,也继承了品牌的无形资产,直接获得了进入美国家居行业主流市场的“门票”,包括其成熟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及与商业地产商的合作关系等。

不过,海外并购常常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并购困境资产,风险则更大。但从行业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海外并购的探索,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工厂BrandsFactory”,作者:廖文清,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