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言“不缺牛马,只缺驴”的缺驴论,从何而来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论养生,还得看驴皮阿胶...”
“比驼奶更小众的,或许只有驴奶...”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桩怪事,从驴肉馆子到滋补药房,正当“毛驴浑身是宝”等概念成为民间共识的时候,各APP里弹出的却不是“养殖户跑步入场毛驴赛道”一类的消息,而是以“缺驴论”为主的行业观察。
为什么有市场却出现“缺驴预警”?这里面究竟有哪些说法?
“缺驴论”走红互联网
近日,话题“我国正面临缺驴危机”登上微博热搜高位,阅读量快速突破1300万大关。
通过关键词搜索,我们发现该说法可追溯到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相关负责人“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的一句吐槽上。
相关报道指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曾将“世界第一养驴大国”的头衔收入囊中。彼时我们的驴存栏量一度高达1120万头,几乎占据了世界驴总量的25%。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驴子也因为失去了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畜力标签而被农户们渐渐放弃。
站在市场角度看,消费需求的下跌,势必会导致上游供给端的生产数量波动。
在现代农机、交通工具的飞速成长下。2015年,我国的驴存栏数量已不足400万头;2023年,我国的驴存栏量则约为146万头。这一系列数据或许正是相关工作人员说出“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这句话的底层原因。
毕竟和牛相比,驴肉、驴奶等衍生品始终是小众消费选择;和马相比,驴又没有旅游业、高端马种繁育等经济回报丰厚的变现渠道。更别提驴的繁殖、生长周期较长,它不仅1年1胎,还需要养殖户连续照顾2-3年才能达到出栏标准。倘若算上饲料、防病等刚性支出,养驴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也会明显大于猪、鸡、鸭等常见动物。
当较低的市场需求、较窄的变现渠道、较大的成本这三大元素齐聚一堂的时候,农户养殖欲望的下降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进口驴子前景一片火热
有意思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农户们对驴子的养殖欲望下降了,但企业、消费者对驴子的消费欲却渐渐高了起来。
这里拿阿胶举个例子。
2024年,山东(阿胶发源地)的驴存栏量为2.1万头。但养生消费的快速崛起,却让国内消费者对阿胶的需求猛涨,使得相关产业每年需屠宰百万头驴以上才能堵上消费缺口。
已知驴子的养殖、出栏期较长。母驴不仅有着1年1胎的生育特性,小驴也有着半年后才能断奶、2-3年才能出栏的生长周期。所以农户们哪怕意识到了新的风口即将来临,他们也没有办法快速提升国内的驴存栏量。况且放弃养驴的这段时间,许多人也有了新的事业重心,无法分出更多的精力、金钱去开辟“第二战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口驴就成了主要的消费解决方案。
相关报道显示,新版本的世界养驴大国TOP 5分别是埃塞俄比亚、苏丹、巴基斯坦,乍得和墨西哥。从地图上看,新版TOP 5里有三个国家位于非洲,除了和墨西哥相似的远距离运输痛点外。2024年,非洲联盟峰会还决定对驴皮贸易实施15年的禁令,以此应对动物保护等舆情。
这也导致我们的陆路邻居巴基斯坦,一跃成为了国内驴子市场的主力供应商。作为存栏量超500万头的世界第三养驴国,巴基斯坦也在今年的中巴驴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他们将尽力为驴子行业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并期待中巴两方能充分利用当地的驴子养殖资源,一起开发更多的商业可能、优质产品。
市场再次陷入自我调节
回望“缺驴论”出现的全流程,我们不难发现驴子的市场需求在国内经历了“起-落-起”的U形波动。
即在时代的变化下,驴子曾因为出色的耐力、灵活性,被人们当做耕种、出行的好伙伴而大范围培育。随着又农机、交通工具的大范围普及,驴子也因为“生态位”的变化而渐渐失去了消费者、养殖户的青睐。现如今,养生、食用等市场的崛起,也让曾经被视为“生产工具”的驴子迸发了新消费需求,使得国内出现了一定的驴子缺口。
由此可见,市场是动态的,是拥有自我调节能力的。
随着阿胶、驴肉等产业的稳中向好,不仅市面上的进口驴制品会愈发常见。厂家也会基于对“稳定供应链”的追求,开始自建、扶持养殖基地,从而搭建自己的海外+国内双轮供应模型,在市场上形成新的供需平衡生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家将驴肉火烧改名为“马肉火烧”;创业者调研后发现国内的驴肉产能,远远跟不上“驴肉火锅”这一创意的原料需求量等情况,也很快会迎刃而解。毕竟驴子的出生、繁育都需要时间。哪怕众养殖户从现在开始就争相建厂、扩大养殖规模,他们也没办法从“虚空”中变出驴子来。
想要让“缺驴论”彻底消失,身处行业之外我们唯有交给时间发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那些事”,作者:互联网那些事,36氪经授权发布。